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那些年,我们的投资故事

yangguangjujiao 2014-06-03 17:53:29 张 恒/特约撰稿人 总第173期 放大 缩小

 

最近几年,刘嘉玲接的工作并不多,但在各种名人富豪榜上,排名仍很靠前。其秘密便在于投资。

她不投别的,最青睐的还是房地产。娱乐圈内曾有种说法,刘嘉玲虽然不是最有钱的,但绝对是豪宅最多的女星之一。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也不吝介绍自己的理财经验:“我喜欢投资砖头多过股票。”

不止刘嘉玲,现在喜欢把钱投在股票上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一直以来被看做股市风向标的沪市,已经冲着两千点跌去。5月9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被外界解读为这是政府终于不得不出手救市了。

而就在人们半是期待半是观望的时候,饱受青睐的房地产市场又开始出现疲软的态势,坊间惊呼楼市这一次真的到了拐点。如果楼市、股市双双萎靡,人们还能有其他的理财方式吗?

股市曾经疯狂

思前想后,沈然拿出了自己的大学学费和一学期的生活费,投入到股市之中。他买了1000股新股潞安环能,希望能藉此赚上一笔。

他的运气实在糟糕。眼看着股价一路下跌,等他终于决定抛出股票回笼资金时,账户上只剩下交学费的钱了,生活费已然蒸发在红绿股市晴雨表中。为了赚回生活费,沈然把剩下的钱投入到高收益但风险也更大的权证中去。结果再遇梦魇,惨跌之下,他不得不接受现实,交了部分学费后,开始了一天只吃一顿饭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放弃炒股的热情,整日在宿舍里苦练分析能力、紧盯大盘,结果竟成为小有名气的“资深股评师”,甚至代人操盘,手头资金以千万计。

这是2006年—2007年那两年里发生的故事。沈然赶上了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无数像他这样的大学生,甚至是无业的大妈、原本对此一窍不通的保姆都投入其中。股市成了人们投资理财最火热的选择,无论是商贾名流还是市井小民,都把自己的资金积蓄拿出来,投入其中,等待着钱生钱的资本魔术。即便在政府部门数次调控之下,人们依然信心满满,仿佛这轮牛市永远不会结束。

那是一个人人都是股神的年代。有一位股民在2005年买了1万股万科,随后出国公干,等他一年后回来,已经涨了3倍多。另一位女股民2006年8月入市,也是一年时间,15万元的初始资金已经变成了75万。一位具有初中文化的维修工人,在为一家券商维修空调时,听了一些股票的信息,便开始入市。在成功预测了股票市场的一个压力位之后,扬名股界,成为一代股神。

到中国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个证券交易所,门口都会被自行车和人头挤满。大中城市的各类办公室里,大盘曲线图成为最时髦的“屏保”图案。在北京最具商业氛围的国贸地区,曾有个流行的说法:领导们的办公室是“大户室”,外面隔间型的办公区则是“散户厅”。人们谈生意、聊家常,股票涨跌都是最热门的话题——一如现在人们言必称房子一样。

2007年的10月16日,中国股市发生了一件历史性的事件。这一天,一位会计师吃完午饭,把碗筷刷好后,晃了一下鼠标,电脑屏幕就亮了,她的眼睛也亮了:手里的股票涨了3倍,而那个峰值的高点,则锁定在6124.04的位置上。前一天,这个数字才刚刚突破6000点的,不过对这些股民来说,对这种涨幅已经麻木了。“8000、10000还在后头呢。”她想着。

媒体上鼓吹的“黄金十年”、“奥运行情”、“宏观形势大好”等等,都给人们注射了超量的强心针。那时候,《赚到10000点》的理财书出版了,当当网的编辑推荐中写着:“黄金十年,必然牛市!万点可期,绝非妄想!”人们纷涌不断地把手里的钱投进股市,看着钱生钱的游戏越玩越嗨。那名会计师还记得那天的一个场景,街边银行的营业厅里都摆上了给人看盘的电脑。

盲目的乐观氛围里,所有的蛛丝马迹都被拿来当成股市高涨不衰的证据。刚刚开完的十七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被写进了十七大报告;而中国银行的大管家周小川则对外表示,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开放规模将从100亿美元扩大到300亿美元……股评师们乐观地解读着这些信号,许诺人们第二天睁开眼,手里的钱又会多生出一些来。于是,人们在兴奋与期待中睡去,第二天醒来,却看到另一番场景。

但现在来看,这种信心竟然有点莫名其妙了。突然之间,股市开始一路狂泻,反应慢的股民们被深套其中,许多人至今仍未解套。股市开始了剧烈且漫长的下跌周期,只用了一年时间,沪指就由珠穆朗玛峰峰顶跌至马里亚纳海沟,6124.04跌倒了1664.93。直到现在,股市的元气都未恢复。大量资金从股市抽离,进入另一个投资世界。

楼市继续癫狂

2014年3月19日,三个年轻人坐在北京朝阳区一处冷清的饭馆里吃饭,嘴里讨论着到保定买房的事情。“这周末我就开着车,后备箱里装着钱杀过去。”其中一人说道。

但是就在他们口头讨论的时候,许多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几乎陷入困境的保定房地产市场,忽然间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地买房客。一个月里,保定的房价涨了近一千元。

给保定带来利好消息的是《财经》杂志。据这本公信力颇高的政经杂志报道,京津冀一体化方案已经确定将保定作为北京的政治副中心,未来将有一批国家部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率先搬迁至保定。如同那三个年轻人一样,许多人看到这则消息条件反射般地想到了:保定房价要上涨。

中国的房价已经涨了11年了。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全国城镇平均房价的数据一直处于上扬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之后,曲线更是呈大于45度角在上扬——这一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庞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

投资楼市成为继投资股市之后最为热门的选择。即便是房价的唱空派,一直支持政府通过税收手段打压房价的经济学者易宪容,都没有放弃一边批评房价过高、一边买房的过程。2003年,他出门遛弯时,看到北京附近一个高端住宅项目“王府公寓”正在尾盘促销,单价不到3000元。他当即决定买下一套。除此之外,他还在北京市里六里桥有一处100平米的房子。

一位江苏籍的房地产商接受《财经》采访时曾提到,他的一位做实业的亲戚,退掉了厂房、遣散了员工、卖掉了设备,把全部资金都拿到上海炒房,期待经济回暖,再卖掉房子重开自己的事业。有山西的煤矿主,在北京、天津等地投资许多房产项目,主要是担心通货膨胀,为了实现手头资金保值、增值。

甚至,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转战国外。据报道,现在韩国现已成为全球最热衷于海外房市投资的国家之一。以“中国大妈”为首的投资者转战韩国,尤其是在济州岛购房获永居政策的吸引下,中国已成为韩国土地市场最大手笔的买主,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拥有的韩国土地面积达到了570.1万平方米,远超欧美业主。而在美国、澳洲、英国……中国买家投资房产的身影已经非常常见,有媒体惊呼,中国买家正在推高全球房价。

黄金、大蒜、生姜……还有什么不能投?

2013年“五一”,上海人张秀虹坐火车一路南下到香港“淘金”。在托亲戚帮忙,又跑了好多家金店后,张秀虹买到了二十几枚熊猫金币。

香港金店的销售人员可是见证了“中国大妈”们去年的热情:营业前很久就开始排队,一开门就蜂拥而入,每天的黄金制品都供不应求。全世界都被“中国大妈”的购买力吸引了。《华尔街日报》甚至创造出了“dama”这个单词,并意外被英语词典收录。

但在一位珠宝圈内专业人士看来,许多大妈们热情有余、专业不足——许多人更喜欢购买金饰而非可以短期变现的纸黄金、金币等。一旦金价下跌,这些金饰很难出手。

金价确实下跌了。一年里,黄金价格下跌了15%左右,许多大妈被套其中。

这是中国普通民众投资理财的一个侧面。富起来的一代人,手里掌握着大量现金,希望找到一个理财渠道,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常常事倍功半,当了资本市场里的炮灰。

但是,总有成功者的神话,刺激着这些人前赴后继投入其中。2010年,看到朋友通过炒姜蒜,百万资金迅速变成千万后,上海白领张华动心了。他投下300万,买了近千吨姜。据说姜的仓库在东北,但他从未去过。他也并非贪心之人,想着成本价4元的姜,每公斤涨到12元就卖。

很快,姜的价格就到了15元。

在过去几年里,除了姜蒜之外,绿豆 、葱等日常消费品,都曾遭遇过类似的爆炒。政府的四万亿投资、银行的钞票扩发,让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流动。而深藏在民间的流动资本,也被这些资金带动,像游击队员一样,四处寻找出手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希望让手里的钱变成更大的数字。

只是,资本的市场似乎很难被预测,也很难受到控制。当股市一路狂飙时,当楼市在骂声中猛进时,政府一份份文件、一道道调控都难以遏制住上扬的缰绳。现在,当股市向着跌破2000点的方向下降时,新“国九条”出台了,那些怀揣着钞票的普通人正在等着、看着,这次投在这里,可行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