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开门看世界”十七年反思

yangguangjujiao 2014-05-20 14:43:59 张 恒/特约撰稿人 总第172期 放大 缩小

 

2014年4月15日,一对大陆年轻夫妇带着两岁的孩子到香港游玩。途中孩子想小便找不到厕所,两人只好让他在街边解决。没想到,这招致路人不满。有一名《苹果日报》记者当即拿出手机拍照,最终与这对父母发生冲突。

这不过是一起茶杯里的风波。但风波迅速发酵,最终引发陆港两地间至今未停歇的口水仗。4月27日,更有约30名香港人带着“大便”道具,到尖沙咀街头模仿两岁幼童便溺事件,并与周围不满的大陆游客发生争吵。一起偶发事件,迅速上升到群体冲突。

“每个旅游的人出境(旅游)时,已经不是你自己了,你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旅游达人孙剑在网络上有个更响亮的名字:“行走40国”,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游历了近90个国家和地区。他说,并非是游客想代表中国,“别人在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知道你是中国来的,看到你的不文明行为,他就说你是中国人。”于是大量的游客个人陋习被贴上了“中国”的标签。

导游王橙就被这样标签化过。当时她带着团员在餐厅就餐,一些客人觉得早餐面包的皮是硬的,就把里面的芯抠走,把皮留下。他们吃得很有技巧,以至于服务生收拾桌子时都没看出来。“他一边收面包一边说,不吃拿这么多干吗。”王橙看到后,赶紧喊住服务生,提醒他面包是吃过的,“服务生很惊讶,拿起来一看,里面是空心的。再一看,还有满桌子的奶酪。当时他就说了句:‘你们中国人才吃饱饭几天啊,就这么浪费。’”

“中国游客来了”

事实上,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时间比中国人吃饱饭的时间要晚很多。

1997年,中国正式放开公民自费出国旅游,其标志便是《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介绍,此前出境旅游多为探亲游以及公务性质的出访活动。

虽然这个管理办法相当严格,在公民出国旅游问题上,“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地发展”,但出境游人数仍然出现了迅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1年的5年间,中国公民出国旅游人数由532万人次增长到1213万人次。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出境游人次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已达4584万。到了2014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报告称,第一季度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就达到2640万人次,出境旅游花费超过340亿美元。按照这个趋势,今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和境外消费与去年相比还将大幅增长。

于是对中国游客,世界从来没有这么纠结过:虽然不喜欢一些中国游客的粗俗无礼,但又紧盯着这些人鼓囊囊的钱袋。任何一个与中国签署双边旅游协议的国家,都在记挂着这个市场,想方设法抢夺中国客源。

奥巴马政府,早已推动美国驻华大使馆增加人手,缩短签证等候时间。泰国和日本政府首脑更为直接:2013年泰国总理英拉把中国导演徐峥请进总理府,感谢他的电影《泰囧》为泰国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2009年,时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访华,专门接见了冯小刚——后者执导的《非诚勿扰》,为日本尤其是北海道介绍了大量中国游客到访。

世界最重要的媒体,CNN、《经济学人》、《福布斯》……都在做同题报道:“中国游客来了”。它们精心计算着这些游客的价值,观察着这些游客给各国旅游市场带来的变化。2011年春节过后,《纽约客》记者欧逸文跟随一个中国团到欧洲旅游,并用近8000个英文单词的篇幅,记录下了中国游客在欧洲十日里的遭遇和变化。

包括欧逸文在内的国外媒体人发现,商家的反应比政府更快,走得也更远:奢侈品商店里,出现了汉语导购;酒店客房增加了中国电视频道,有甚者还根据风水原理搬移了床的位置;他们还准备了中式早餐——吃不惯硬壳面包,想喝米粥?有的;原本不提供热水的客房里,也因中国游客的习惯而改变,爱泡方便面的游客有福了……

北京碧山国际旅行社创始人张玫则对媒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富裕的游客,点着香烟走进意大利米兰一个奢侈品店。当被店员要求熄灭香烟时,这位女士回答道,如果允许自己在店内吸烟,她将购买20个皮包。很快,一个烟灰缸出现在她的面前。$nextpage$

历史变局

时间需要再往前推139年,关于中国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看得更清楚。

以郭嵩焘为代表的群体身影,在这个时代开始显现。这位读了半辈子儒学经典、头脑里塞满了“天朝上国”观念的满清老臣,1875年被派到了伦敦,出任驻英大使。在闭关锁国的氛围里、因循守旧的官场上,这样的职位是很不体面的。

国外的游历,很快让他接触并接受了英法等国的先进观念。他旁听英国议会辩论,肯定其政治体制的长处;也能看到西方文化的优点,把柏拉图与孔子并列。他希望把这些观念传到国内,效法西方,师夷长技。

这位观念远远领先于时代的中国最早的驻外使节,真正开眼看世界的政治精英,最后落得一个“汉奸”的骂名,丢官弃职,郁郁而终。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人与外国的接触愈加频繁,比郭嵩焘接触到的更为激烈的思想,相继通过出国游历者传到国内:梁启超、孙中山、胡适、鲁迅、费孝通……这些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充当了中国民众看世界的代理人,通过他们的眼睛,为国民打开了一道窗子。新鲜的知识与理念,被介绍进来,开风气之先。

这是一场中国与世界接触并融会的风潮。而这场风潮,终止于1949年。因为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等原因,中国政府对公民出境的控制,变得异常严格。自此,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民间对国外的了解,除了少量私人渠道外,绝大多数国人只有官方媒体这唯一的渠道——在它们的描述中,西方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府腐败丛生,社会犯罪频发。以致开放出国旅游之后,许多人对国外都充满恐惧。

《解放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报道,上海一名女子1974年申请护照出国与未婚夫成婚,经过种种渠道都被驳回,直到1977年,其未婚夫写信给邓小平,得到邓的批示,才拿到护照。

邓小平的批示,也为日后的开放定下基调。1980年代,大陆人到香港、澳门的探亲游逐渐放开。随着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大,最终完全开放了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大门。

中国公民终于有机会,抛开官方的叙述,通过自己的眼睛,亲自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开门看世界”

“出国旅游是一个文明交流的过程,对中国游客而言,也是一个提高文化素质的过程。”魏小安说,即便有少数人素质不高,但“这些现象出现后,也会引发人们对如何文明旅游、展现良好公民素质的思考,慢慢的,中国游客的行为也会变得比以前更文明,更有素质”。

十几年里,见过国人太多不文明行为的旅游达人孙剑,也感到变化正悄然发生:“一开始中国人还没有什么机会出国,主要是那批早期做生意的人,一些暴发户,”孙剑说,“但是这几年随着签证没有那么严了,出国的人也多了,有很多白领加入进去,整体来讲会好一些了。”

谈到大陆游客就一肚子不满的香港年轻人hoyi也承认,这两年,大陆游客到香港不排队、在港铁上吃东西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只有冒着“文明冲突”的风险,到国外走一走,了解到对方的生活方式、社会规则,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马克·吐温根据1867年到欧洲和地中海东部的旅行写成了《傻子出国记》,书中的美国游客说话大声又粗野,当其他人都非常安静、规规矩矩的时候,美国人却肆无忌惮地大笑。但是,整个旅程结束后,这些游客的行为却有了极大改观。”

欧逸文在给《纽约客》的报道中写道,“正如英国诗人萨穆尔·罗杰斯所说的:旅行,在人们心中播下了质疑自身缺点的种子。”在跟随中国团的十天时间里,欧逸文就深切感受到了旅行的这种变化,他的团友们逐渐接触并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欧洲:混乱喧嚣的观点在媒体上同时存在;一个在政治争辩中形成的安全机制如何有效保障民主社会的运行;缓慢的生活节奏……到最后,连他们自己都对那匆忙、蜻蜓点水般的游历感到厌烦,一些人甚至希望能放弃去从小就听说过的比萨斜塔拍照留念的计划,而在佛罗伦萨多停留一刻。

这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延续,在郭嵩焘出使英国139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与外界接触过程中所遭遇的文明冲突、价值观的差异、生活方式的不同等问题,再次以旅游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是这一次,文化冲撞的主体是数以千万计的普通民众——它的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相比起来,埃及神庙涂鸦、香港街头的便溺、法国卢浮宫门前的广场舞等风波,看似热闹,但不过是一百多年里的尘埃一粒,它迅速被微博上泛滥的信息淹没。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则继续在“国外大门常打开”的氛围里,走出国门。

这些人注定将会给当下中国社会带来新的变化。如果你要问这些普通人会有多少,中国旅游研究院会告诉你:2014年,很可能会达到1亿人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