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那些被“冤枉”的中国游客

yangguangjujiao 2014-05-20 14:41:31 刘浩睿/特约撰稿人 总第172期 放大 缩小

 

“盼着同胞出丑”,如果把这顶帽子扣给很多网友,确实有一些大。可是每当有中国游客在外旅行时的“丑闻”曝光,总有人流露出“这一点都不奇怪”、“中国游客素质就是低”的观点。国门打开,国人走出去,当下的时代创造了更多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机会。在很多人看来,中西方的民间文化对撞中,“国人展现出劣根性”这件事非常符合他们的预期。

2013年7月,一张照片流传于网络。照片上,几名中国游客正在法国卢浮宫前的水池泡脚。媒体使用的标题还算克制:《中国洗脚大军攻陷法国卢浮宫》,到了网帖里,愤怒的网友“字字血,声声泪”地控诉着国人的“低素质”:《彪悍的国人!西湖洗脚洗不够,还洗到卢浮宫去了!》

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是由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历史沿袭演化而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各个地区的社会规范不同,并且我们会不断强调“入乡随俗”的重要性。

事实上,很多中国游客被曝出的“坏习惯”,都来源于不同文化间的天生差异。比如中国游客不习惯于支付小费,有的人甚至为此大打出手;再比如国人酷爱照相,有时甚至将路人或者他人私宅拍入相片,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

国内消费并不存在支付小费的惯例,而国人在观念中也没有像外国人那样将个人的“私权利”放在一个不可侵犯的重要位置。因此如果一个中国游客在迈出国门之前没有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深入了解,当他做出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时,也许就成了外人眼中的不礼貌之举。

当然,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做出“情有可原”的辩护,毕竟文化之间,了解才是互相尊重的前提,明晰风俗和禁忌是任何一个游客理应做出的准备工作。然而,一旦看到国人在外的一些行为,就先入为主地批评起来,这样的“反思”也是一次不理性的“乱贴标签”。

回到“卢浮宫泡脚”事件,判断国人是否做错了的唯一依据就是,看看外国人是不是也这样泡脚。

专栏作家陶短房认为,以这次洗脚事件为例,很多关于国人“劣根性”的反思其实在外国人看来都莫名其妙:“欧洲老城区往往是以广场为中心,而广场又常常以喷泉为中心,最初的喷泉是古罗马露天浴池演化而来,人家建这个本来就是市民聚集休闲、议事、洗浴的所在,盛夏时洗脚甚至淋浴,对当地人而言是常事。”

网络名人“五岳散人”也发表看法称,国人出国后素质平均值不高是真的,但也别把自己吓死,公共喷泉、水池泡泡脚啥的是国外允许的,别带搓澡巾去就完了。可见,只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喷泉水里泡个脚反而成了一个中国游客“入乡随俗”的好典范。

这场争议源自照片,平息它靠的也是照片。几天之后,另一组图片被传上网络,同样是卢浮宫,背景依然是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代表作玻璃金字塔,一片水池旁,泡脚的身影换成了大批的外国面孔,这时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的冤枉了同胞。

吉林大学学者司大勇感慨:同样是在卢浮宫前的喷泉池洗脚,外国人这样做是浪漫,中国人这样做是素质低;同样是在香港地铁吃东西,外国人这样做是人身自由,中国人这样做就是素质低;同样是飞机高空上玩手机,外国人这样玩是国际惯例,中国人这样玩是素质低。

这段话未必句句属实,但至少描绘出了“过度反思”者的不理智。有媒体甚至担忧中国的“逆向民族主义”大行其道:一般种族主义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秀的,别的民族、种族是劣等的,逆向民族主义则与之完全相反。这样的评价也有点上纲上线,毕竟中国并不缺少民族自豪感爆棚的时刻。与其下定论,不如找原因,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自我批评是如何被标签化的。

在人们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批判时,一种收益诞生了,这就是道德满足感。道德满足感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用,它仿佛能让人拥有高屋建瓴、一言兴邦的能力,同时获取它的途径又不十分复杂,从经济上来看,收益与成本之间巨大的算数差常常让人趋之若鹜。

网络产品的发展,社交媒介的更迭,愈发减少了道德满足感的获取成本。在前文的例子中,一张“国人洗脚照”构成了一条碎片化的信息,它既清晰又直观,这让读者放弃了对照片背后故事的追逐,也放弃了对严丝合缝逻辑的追求。以至于,批评者们习惯了慵懒的思维方式,将道德高下判断演化成了划分“敌我”的战场。

去年,还有一名全国知晓的“不文明游客”,他是一名来自南京的中学生。这名丁姓学生将自己“到此一游”的字迹写在了埃及古迹的墙壁上,让他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一些网友拿着人肉出来的丁姓学生的照片和其父母的相关资料,高喊查查他家的收入来源,质疑这个家庭为什么有钱出国旅游。事态如此发展不禁让旁观者不寒而栗。

在这个例子里,诸如仇富这样的复杂情绪被掺入了对当事人的批判中。反思、批评、批判、道德碾杀,一个车轮在群体意识下越滚越大,从具有建设性变得极具破坏性。每一年,中国游客的行为都会登上负面新闻,可是网友狂欢之后,道德胜利了吗?理智胜利了吗?正义胜利了吗?如果一个社会的内在差异性正在被人不断地撕扯拉大,长此以往,社会本身必然成为牺牲品。

孟德斯鸠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哪个人以为自己能当别人最后的审判官,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暴力。至少我们都清楚,在外国人面前,暴力不会让我们显得更体面。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