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数学支教英伦

yangguangbaodao 2014-04-17 14:45:16 ■ 楚天皓/特约撰稿人 总第170期 放大 缩小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向被人诟病,特别是数学甚至被网民认为是最应该取消的学科。

但是,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形象却完全不同。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鲁斯率团到访上海,邀请60名中国数学教师支教英伦。英国代表团前脚刚刚离开上海,南非教育代表团的后脚就到了。

几乎在南非教育代表团到访的同一时段,法国人也来挑战中国数学。北京时间3月19日下午,中法两国各有25所中学的近3万名高一、高二学生正在做着同一份数学试卷。这份试卷,由中法两国的资深数学教师共同出题,旨在选拔优秀学生在今年6月或7月分赴对方国家参加暑期科学夏令营。

活动主办方之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中法两国青年学生的交流年年都有,但以数学学科为纽带,这是第一次。这个说法,得到了法国驻沪总领事卢力捷的肯定,他说,“上海学生的数学很强,今年特地增加了数学交流。”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数学也成了香饽饽。舆论惊叹,“数学老师,也许会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新使者。”

英国人的数学有多糟

很多英国人不懂得在旅游时币值换算,不懂计算销售税,收银员算错账找错钱更是常见。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鲁斯对中国人已经自我批评了多年的这句口号推崇不已。

英国人的数学到底有多糟糕?微博上,一些在英国生活的中国人有时会晒一晒他们在英国超市里看到的无厘头价签——“一件2.6镑,两件6镑”。超市里的收银员找错钱是常有的事,一位网友说,有一次她在玛莎超市买了点吃的,总共不到10镑,收银员却多找了5镑。

这一切并非戏言。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英国成年人数学不好导致英国政府每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200亿英镑。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3的英国人面对数学题时,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就得数指头。很多英国民众购物时因为不懂得计算货品减价优惠每周损失10英镑。成人每年因购物时没有发现商家找回的零钱不够,而多花超过8亿英镑冤枉钱。

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表示,数学差导致工资水平降低、公司利润减少、政府税收削减,每年给英国政府带来20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这相当于GDP的1.3%。事实上,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因为它给刑事司法系统和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带来的损失难以量化。

调查机构表示,没学好基础数学的人找不到工作、犯事进监狱或未成年怀孕的概率更高,甚至会拖累国家经济发展。

英国教育专家克里斯称这一现象简直是骇人听闻,这意味着他们恐怕连自己工资单上的细目都看不懂。

英国人的数学能力为何如此糟糕?首先,他们从刚学习数学起就依赖计算器。之前英国政府对10~12岁学生的数学进行测试,在不用计算器的情况下,27%的孩子没有计算器甚至算不出2.36加1.49等于几;36%的学生不知道415除以5等于几。其次,英国人对数学不感兴趣,不重视数学。其三,数学师资力量贫乏,只有3%的英国小学教师拥有数学学位。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总部设在巴黎的一家国际组织收集了全世界多个国家50万名15岁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结果发现新兴国家在数学教育方面特别领先,上海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更是一枝独秀,而英国已经跌落到20名开外。

调查报告评估出来的差距是,低收入家庭中,英国孩子的数学水平要落后上海孩子3年,富裕家庭中,上海孩子的数学水平甚至超过英国孩子5年。

全民数学能力差,这让英国政府很焦虑。为改变这一现状,英国政府开始禁止小学低年级生使用计算器,以便提高计算能力。英国政府还鼓励大学生当数学老师,当数学老师政府会奖励7500英镑。此外,2013年1月,英国顶尖的25所中小学校的校长组成的英国考察团到中国宁波的小学交流,学习中国数学教学方式。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带领代表团来到中国上海“取经”学习“乘法表”。回到英国后,英国政府决定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到英国教数学。上海将派60名数学老师赴英国“支教”;英国将派60名数学教师来中国长期学习,以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中国人何以痛恨数学

在炮轰数学的网络舆论里,很多网友高喊“数学滚出高考”,理由是因为“千辛万苦学来的那些计算公式在生活中根本没有太大用处”。

英国各大媒体都对本国人“如此低劣的数学能力感到耻辱”。但在中国,数学也并非国人的香饽饽。去年10月,借着高考英语改革的契机,许多人也喊起“让数学滚出高考”。参与这次起哄的人大多已经离开中学课堂多年。原本是雷打不动的三大主课之一的英语竟然被砍了一刀,让吃过应试教育苦的人看到了政策松动的可能性。他们向数学发难,更像是一抒恶气的“君子报仇”。

中国人为何痛恨数学,这与中国数学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毕业于北京示范大学的刘睿清楚记得自己小时候学习数学的情景,“小时候都在看华罗庚数学(就是奥数),后来区里组织培训,不敢叫奥数就叫趣味数学。可是这种东西学起来一点趣味都没有,还占用周末时间,基本上就是那时候起我跟数学就结了梁子,之后无论学得多好多坏,都是机械性地学习,对于数学没有了爱好。其实如果当时不搞那种以兴趣培养为噱头的课程,也许我对数学反而还能有一些兴趣。”刘睿坦承,他对数学的偏见完全是因为数学教学方法的不当。

刘睿与几名媒体人一起讨论过自己的数学学习经历,其中多人都提到,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一种“文科化”的解题思维。也就是说,老师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总结出来,学生背下解题方法,再遇到数学题,就完全变成了一种套公式的思路。这样的方法在课堂教育、奥数教育领域都存在,是教育功利化的成果。用“文科化”的解题思维教数学,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但思维乐趣打了折扣。

旅加学者陶短房认为,中国有人讨厌数学,这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有关系。“好像每一件事,付出后都希望马上知道‘有什么用,明天有没有回报’。这种思维模式也导致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学术的两端——最远离市场的基础研究,和最贴近市场的应用研究,反而成了中国的弱项。”陶短房甚至拿出这次MH370失联报道为例说,“很多中国媒体反复‘吃药’,被谣言牵着走,也和这种思维模式不无关系,仿佛每一句话都要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一般。数学、语文、外语和物理,恐怕都不是这种‘吃了就马上就消化吸收’的东西。”

痛恨数学也好,数学无用也罢,无论炮轰的声音多么猛烈,其实大家也知道这只是一吐口舌之快,谁也不能否认数学的真正作用。其他不说,单单就数学是逻辑思维和理工科进修的基础而言,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进入角色比外国学生快,和这个基础相对扎实有很大关系。

数学出国能改变什么

中国所谓的数学很强,并不是数学运用、数学研究能力很强,而是数学应试能力很强。

西方人到中国取数学经,按常规思维看,国人终于从洋学生身上刷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存在感。中国基础教育向来被人诟病,如今倒成了外国人学习的榜样,或许,中国教育界真的可以扬眉吐气了。

不过,从事高中教育工作的张勇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所谓扬眉吐气,也只是应试上的扬眉吐气,而并非实际数学研究能力、实际科学能力的扬眉吐气。诸如数学之类的中国基础教育打得扎实,并不是坏事,但我依然偏向于认为,中国的数学教学过于应试化,有时候太偏太艰深,导致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数学应用、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而更多是解题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看,国家科研能力与中学生数理科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正向关联。表面上,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遭遇数学危机,但他们的数学危机,更多是数学应试危机,而不是数学研究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危机。中国所谓的数学很强,也并不是数学运用、数学研究能力很强,而是数学应试能力很强。大多数学生,只要背下了计算公式,掌握解题模式和方法,就会很容易解题。曾经有个在中国留学的瑞典学生就曾专门写文章批判中国教育:“中国的数学教育就是培养了‘百万应试专家’”。

数学基础教育如此强大的中国为何没有成为科研大国,或许我们可以从“繁荣”的中国数学史中窥见一二。中国古代数学实际上是“算学”,从九章算术、十进制、数列、原始数独、剩余数等,看似有很多成就,但缺乏理论和体系。比如勾股定律,只说勾三股四弦五,就是不说三角形三边比例,等于临门一脚踢不进去;再比如剩余定律,拿出手的是一个韩信点兵的应用题。这样的数学成就,就只能是七零八碎的,是算术,都不能说算学,就更不用说数学了。对中国数学史颇有研究的陶短房认为,比较成体系的中国数学理论研究,实际上是从明末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欧几里得的著作才开始的。

中国古代数学广泛应用于建筑、天文、历法等,但缺乏相应的理论和体系,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应用而轻视研究。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即便是现在最为火爆的综艺节目《最强大脑》,很多选手展示的依然是心算、计算方面的才华,但计算方面的超强能力,并不代表实际的数学研究能力。

如果中国数学教师作为中国软实力的新使者,远赴英伦“支教”,很多国人担心,中国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会不会因为外国人的“求教”而因此掩埋。中英属于两块不同的教育土壤,中国经验能不能帮助英国学生还是未知数。外国人就数学教育问题来“求教”,虽然说明我们确有可学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数学教育就没有缺点了。相反,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缺点到底有多大,在英国人的“吹捧”面前,我们切不可认为数学教育就不需要改革了。况且,在数学研究能力、科学创新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还很远很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