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找到“我的城”

yangguangjujiao 2014-03-10 21:27:27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67期 放大 缩小

人生就是“围城”。2010年,就在“逃离北上广”被媒体评为房地产十大热词之后,2014年春节后,“逃回北上广”又成为这群忧伤的年轻人的主题词。逃离,是因为面对大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持续增长的生活压力,城市白领开始在骨感的现实前急流勇退,选择回归故乡,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而回归北上广,又是因为故乡已是他乡,在经历了家乡等二三线城市的事业挫折特别是“拼爹失败”后,这群本想归隐故土的年轻人竟发现自己已无枝可依。

逃离有逃离的无奈,回归有回归的苦楚。这些在“围城”之间兜兜转转的年轻人,究竟该向左还是向右?他们究竟该怎样,才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我的城”?这既关乎个体心灵的选择,也是城市给他人乃至自己的机会。

以独立判断脱离心灵围城

春节期间,网络回答社区知乎有人提问:“为什么年轻人,大都愿意来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在家踏实过日子难道不好吗?”随后,一篇署名为“王远成”的回答,被网友们点了上千个赞。

这篇文章以“王远成”的真实工作、生活经历为主线,用大城市的视角写尽了作者个人经历的酸甜苦辣,道出了大小城市截然不同的双城记。“那些放弃了家乡富足生活去一线城市打拼的,都是有理想、有希望的孩子,他们才是这个国家各个领域改变的希望。大城市奋斗的孩子和小城市养尊处优的孩子,到底是谁才是价值扭曲的?”“王远成”在文末这样质问。在“王远成”这样充满奋斗精神与理想情结的年轻人眼中,大小城市一个平等开放,一个却不公狭隘,这正是那么多年轻人宁愿远离亲人也要在大城市打拼的真实原因。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逃离还是回归这样的话题,有像“王远成”这样绝不在小城市的温水里当青蛙的年轻人,也有愿意听从内心召唤,定居在中小城市享受慢生活的人。就在“王远成”写下《大小城市双城记:我为何愿意远离亲人在大城市打拼?》的第二天,有一个毕业于大都市名校却定居于小城市的女孩,回应似地写了一篇《我为何选择小城市并一直常驻下来》。

与“王远成”不同,这位研究生学历的女孩认为,“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不是生活在大城市,而是在中小城市,在这里,生活一样精彩,或者说更精彩。”除了把自己的经历拿来做例子,她还列出了小城市适合生活的清单:交通便利、物价便宜、房价便宜、工作与生活取得了平衡,“总体来说,感觉像过日子的,不用那么紧张。还有一点,环境很好。”

两人观点截然不同,看似价值认知背道而驰,但二者对不同城市的认同感其实却很有点同根同源的味道。大城市也好,小城市也罢,在这两位大小城市经历者的眼中,他们所在的城市,都不再是那些在大小城市之间辗转游移、举棋不定的年轻人口中的“围城”,不再是左顾右盼无法从容抉择之地,而是可以充分融入、倾心托付的地方。

这种对城市文化的高度认同,有不同城市不同的精神气质正在吸引不同特质青年前往的因素,更有不同特质青年用独立的思考与判断、用自由开放的心态去做选择的缘由。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并非在别处,生活是一场亲历,生活也是当下。每个人只有坚持和忠于自己的内心,去更独立、自由地做判断,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打通个体心灵的围城,找到通往社会生活的自由之路。正如那位充分融入小城市生活的女孩所说,生活在任何城市都是“冷暖自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每一个在大中小城市间纠结的年轻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最符合自己精神特质的那座城,就能获得心之安处的幸福。

城市如何打破文化围城

找到心之安处的故乡,个体需要拆除心灵的围城,城市更需要拆除文化的围城,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接纳不同特质的群体,去搅动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

就在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对中小城市水土不服,逃离又回归北上广的过程中,另一股人口迁移的逆流样本却分外引人注目。随着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先单向输出的农民工已经出现显著的回流趋势,许多农民工开始常驻在家乡打工,而珠三角等地越来越频繁地面临“用工荒”。有报道甚至感慨,“当中国经济增长全面扩散时,去沿海还是留内地,习惯漂泊异乡的农民工开始用脚投票。”

农民工对城市“用脚投票”,并作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选择,其实也意味着,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在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中,许多中小城市的文化特质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农民工来说,当内地的资源、工作机会、待遇与沿海旗鼓相当,当沿海与内地的文化围城已经打破,甚至内地比沿海更为包容、更可亲近,能为农民工提供更为健全的医疗、养老乃至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时,为何不选择离家更近的中小城市呢?

农民工选择回流,同样也是城市容纳高等教育年轻人的一面镜子。毋庸置疑,尽管沿海劳动密集产业转移为内地城市带来了经济大发展,但在更为高精尖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小城市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在众多逃离又回到北上广的案例中,很多年轻人正是因为在中小城市找不到与专业匹配的工作机会,找不到更能发挥所学所长的工作环境,最终只能遗憾远走他乡。

与此同时,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说,一座城市拥有了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就一定能够吸引住与之对等的人才。一座城市要真正具备吸引优良企业与人才的文化特质,要让高端产业生根落地、发展壮大,去吸引那些有活力、有创意的人才去激发城市动能,就必须放开怀抱,提供自由开放的竞争环境,提供更公平、公正、具有效率的人文环境。这一点,对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尤为重要。

要看到,之所以在前文中,那位偏居小城市里的研究生能安于自己的生活,很大程度也取决于,那座相对开放的中型城市里,有相对多的工作机会,有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但更多时候,内陆中小城市中工作机会少,做事要拼爹,观念不合拍,仍然是这些地方的惯常生态。

在中国向城市化大踏步前行的进程中,大城市坐拥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更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有更自由开放的向上流动通道,这就是它的文化魅力所在。但与此同时,大城市的安居问题、户籍问题、社会服务体系问题,同样也铸造了阻碍人才通行的围墙。

回过头来看中小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城市在经济体量上逐渐向大城市的方向大步前进,这意味着,这里其实暗藏着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这里还有更可亲近的故乡亲情,有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有价廉物美的生活水平,也构成了中小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不过,也正如前文所说,如果这些城市不能解决就业机会、竞争环境、眼界观念等问题,市场机会就可能沦为拼爹的机会,就会对它的文化魅力形成消减作用。

很显然,大中小城市要打破各自的文化围墙,要打通人们在城市文化中的出路,就必须摒弃自身缺点,吸纳别人的优点,找到二者文化优势的结合点。大城市应该抛弃“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积极解决安居问题、户籍问题,提供更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而作为能承载更多人口的中小城市,显然更需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多为社会成员创造公平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年轻人搭建就业、创业的舞台,同时也应该用更自由开放的心态,去开拓城市眼界、学习增长见识。

只有兼容并包,才能海纳百川;也只有自由开放,才能打破城市的文化围城,进而打通城市中每个个体的心灵自由之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