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去与留”需要客观视角

yangguangjujiao 2014-03-10 21:26:10 王 聃/特约撰稿人 总第167期 放大 缩小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逃离的人在逃离,归来的人在归来。观察近年来人们对于大城市的去与留、逃离与重归现象,我们不得不问: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纠结?将其命名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状态,答案也许更准确,分析也更触及骨髓。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关于大城市去与留的讨论话题又起,各种讨论文章也出现在不同的媒体上。某媒体对此刊发了系列的论述文章,尽管它们的观点迥异,但将其作为一个分析样本,足以从文化层面来理解人们对于大城市的去与留。

譬如女作家毛利的《我为什么仇恨小城市》。对于自己执意不愿回到小城市,在普通人所谓的小城市圈子更多、非权贵与财富难以上升等抱怨外,她的理由是,这完全不是因为她来自大城市,真正在大城市生活长大的人,因为没去过乡下,反而会有种置身事外以为乡下就是田园风光的大度。而是她经过观察,发现农民习性都是如此一致,她想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招来别人议论。他们最希望你跟别人一样,永远按部就班、永远活在可控范围内。同样,小城市的习俗往往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怜,“比如现在的酒席婚宴上,不管什么档次,都会上来一只龙虾,大概连澳洲龙虾自己都没想到,居然会派上这种奇怪的用场。”

正因为如此,毛利感觉自己是“幸运”的。虽然大城市的空气很糟、交通很堵,但比较起来,起码当你身处五道口或者南京东路,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你单身、是gay、新年没和丈夫团聚而留下来停留一秒钟,这种情况在亲戚家却会遭到无休止的盘问。她真正害怕的是,当自己回到小城市,是不是也会变成人人憎恶的八婆,身揣一堆“你为什么还没结婚还没生小孩还没涨工资”的问题,仅仅因为自己没有任何话题可聊。相比起一个这样面目庸俗的已婚妇女,她更愿意做个冷酷的单身女郎,一个人穿行在都市中,自由又快活。

同样是这家媒体,还刊登了另一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你为什么不去北京》。作者年少时最初在自己生活的小城中找工作受挫,继而因为一次机缘在省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顺水又顺风地生活到今天。这些年,经常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不去大一点的城市呢?甚至有人直接问,你为什么不去北京?她没法回答,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她也给北京的一家报纸投过简历,但没有收到回复。而现在的她感觉自己和北京都明显不再相宜。房价且不说,交通也让她头疼。起码,在北京,她无法想象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有一天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的生活。还有各种限购、抽签上牌,这座城市对于新移民可谓严防死守。

该作者反问,又何必去北京呢?网络这么发达,长途话费一分钟一毛五,包月套餐都用不完,传说中的歌剧舞剧演唱会早已将二三线城市当成新市场,在这里,并不缺少什么。她说,但没准有一天,自己会选择做个老北漂,“在北京城里东溜西逛,想想这样的夕阳红,觉得人生还有点奔头。”

其实,早在2011年,互联网上就已有“逃离北上广”的帖子流传;2012年,慨叹小城生活复杂,要“重返北上广”的帖子突然又出现。小城市上升空间小,大城市就一定大了么?这种简单粗暴的两分法已经植根在我们内心深处太久,以至于我们一开口讨论,它的意识形态幽灵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唇齿之间。

小城市真的就衰败到了不可接受乃至仇恨的程度吗?在二三线城市,就不能获得诗意的生活与工作吗?这两者之间的断裂,又能否轻易调和?答案也许不确定,但一切并不妨碍它可以作为一个分析的样本,来论证附加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上的此类现象的文化本质。

在笔者看来,这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大城市去与留的争议,来自一种刻板的城市文化印象。正如前文列举的《我为什么仇恨小城市》一文所讲述的,尽管或许不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多数人的认识中,类似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小城市中,主导发展空间与后劲的,往往是人脉与关系。它们虽然生活成本低,但收入不一定尽如人意,并且,小地方的习俗与生活习惯也往往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所不能接受的。至于大城市,虽然它有着不可避免的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房租、房价与生活成本过高,但也拥有相对多的发展机会、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甚至还有开放发达的城市氛围。如此之下,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的文化优势是明显的。一些年轻人因为受不了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选择逃离大都市,结果发现小城中的文化空间与特质更加不可接受,进而重新回到大城市,正是此种缘由。

其次,选择对大城市的去与留,还是一种特有年龄段的文化选择。《你为什么不去北京》这篇文章就说得很清楚,年轻时可能谁都会有到大城市谋生活与发展的冲动,他们觉得那里有理想和未来——当然,先去者和后来者都在不懈地证明着这个真理。年轻人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吃苦,可以不计较太多。去大城市并暂时留下来,这其实是一种专属于年轻人的文化选择。然而伴随着年岁渐长,冲动终会逝去,普通人会更多地关注到务实生活层面的东西,这时那些生活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城中的人们会发现,尽管他们的生活也许并没有大城市中那么精彩,但也没有被外界渲染得那么糟糕。事实上,当年轻人依旧在大城市中奋斗,非大城市中的中年人一样找到了专属于他们的闲逸生活方式。

最后,对于大城市去与留之间的文化裂痕,既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也不是难以调和的。在一个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胜过公平法则随处存在的年代,即便表现为或舒适或艰难的生活形式,但多数人都还在默默地奋斗。而要修复这类话题中的文化裂痕,固然需要整个社会做出改变,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资源的均衡分布上着力,但首先更需要来客观地看待此种大城市中的去与留现象。一个客观的视角,无疑是调和文化裂痕的开始。大城市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提及小城市也不要言必十分糟糕,去与留同样可以作为一种专属于私人的文化抉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