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长沙晚报》:禁烟,关键难在一个“利”字

yangguangbaodao 2014-03-01 14:28:48 总第166期 放大 缩小

禁烟为何难以有实质性的破题呢?

首先,舍不得利益。一者,舍不得财政利益。据悉,2011年中国烟草行业贡献了大约6%的国家财政收入。二者,舍不得税收利益。据报道,香烟消费税占56%,增值税17%,流转税10%。三者,舍不得商业利益。商业公司至少要对香烟加价15%的利润。禁烟等于禁利益,阻力可想而知。

其次,缺乏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对生命的敬畏意识。现已确定,约12%的中国男性死亡归因于烟草使用,这个数字未来还可能显著上升。据《烟草图册》,每年中国有60万人因为吸二手烟而死亡,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中国47%的13~15岁年龄段青少年暴露于家庭的二手烟之中。面对大量居民被吸烟夺走生命或身体健康受二手烟危害,禁烟拖沓、迟缓,就是缺少敬畏生命的意识。

再者,罔顾民意和缺乏诚意。据《人民日报》报道,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代表67万名群众,也就是说,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控烟建议,代表67万人的意见。而事实上,实际支持禁烟的人岂止67万人?2012年,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所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900多名被调查对象中,近8成赞成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2012年11月11日《南方日报》)。在支持禁烟的民意面前,禁烟行动如蜗牛一般,浪费了多少时间,罔顾了多少民意?

可见,控烟难并不是技术难,而是下禁烟的决心难。最关键的,难在舍不得一个“利”字,导致禁烟的博弈力量远远弱于反对禁烟的力量。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烟草既得利益部门恰恰又是控烟成员单位之一!因此,如果不下决心、不改变禁烟的博弈力量,即使有禁烟立法,在执行过程中同样会受阻。禁烟永远只能听到“楼梯响”,看不到“人下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