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传播生态,因自媒体而改变

yangguangjujiao 2014-03-01 14:16:53 潘萧僰/特约撰稿人 总第166期 放大 缩小

1996年的时候,我是个文学少年,看《杂文报》和《少男少女》的年纪。因为文章最后总会注明作者的联系地址和姓名,所以偶尔也会接到读者来信,还有期望交笔友的信息。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在小县城,校报是联接校园文学爱好者的唯一纽带。除此之外,就是在县文学馆办的杂志上署上名字。那时候,邮筒是与外界接触的唯一方式。

每个作者,必须依托传统媒介进行发声。稿子若是不合编辑的口味,会被退稿,前提是里面装了贴好邮票的信封。也有编辑会把需要修改的建议和意见寄回,要求你删改后,重新拿400格的稿纸誊写。在那个年代,“发声”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从一篇稿子的来回折腾到见诸杂志,也许一个季度就过去了。等收到稿费,则是六个月之后的事情。

你要通过文字进行传播,必须按杂志风格、编辑套路出牌。并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读者所认识到的,也是单一化的你。以报刊作为依托,圈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甚至对你的文章发表意见,基本上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往往,读者的信寄到了,作者已经换了年级和班级。

科技进步加速了自媒体的变革

20年不到,时代已经发生巨变。可以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路径,不用顾忌编辑喜好,只要表达自由意志。阅读终端的改变,可以让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介手段同步抵达至用户,并实现无碍交流。20年前广播同步到达的便利,渴望交互的便利,正通过手机、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实现。在微信公众号这个最新的自媒体平台,编辑、作者和读者角色的轮换是可以顺畅完成的。

传播生态,因自媒体而改变。传播的变革,让人们对媒介的需求产生变化。若干年前,人们通过报刊和电视途径阅读新闻,而今,只需要通过微博和微信,甚至都不需要新闻APP,你就可以了解一切你想知道的新闻。而且这些新闻带有量身定做的特性,类似当年网页端的i google。是的,你连开电脑的时间都可以免掉,看手机就可以。而且,更多读者会认为,他们所看到的微博和微信,有着比报纸更快到达的速度,并且因为一个个自媒体人没被阉割掉的发声,而更显得真实可信。

科技进步加速了自媒体的变革,与之伴随的是唱衰纸媒声音的大量出现。纸媒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对好思想的需求永远不会改变,所改变的只是载体。自媒体的发展,从一方面加速了去中心化的多对多传播行为的实现。

在国外,纸媒的寒冬更早出现。“第一网络大报”《赫芬顿邮报》的出现,是纸媒转型的经典借鉴,同时也是自媒体成功的典型之一。《赫芬顿邮报》曾是一个政治博客,2011年,美国在线(AOL)花3.15亿美元收购这家自媒体。《赫》报创始人、总裁、总编阿里安娜·赫芬顿坦言,充足的资金注入,使《赫芬顿邮报》有资源雇用记者、撰写严肃的独家新闻。2012年,《赫》拿到了普利策新闻奖国家报道奖,这是第一家拿到普利策奖的网络媒体,此时距离该报创办过去了6年。用汪静的话说,“186名正式雇员,3000名免费博主,12000名公民记者,每个月200万条投稿量。《赫芬顿邮报》说白了就是一个自媒体群。”

《赫芬顿邮报》并不仅仅是向用户展示新闻,而是把用户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用户可以帮网站增加新闻线索和信息,可以发布评论,可以提交视频。一切以扩大了内容传播范围、实现“病毒式传播”为终极生产力。有了传播,有了流量,关注度和广告就都接踵而至。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科技自媒体,是美国科技博客GigaOM的创办者Om Malik,也是国外自媒体成功的经典范例。他的个人博客访问量超过了他所供职的《商业2.0》网站,在风投公司True Ventures的建议下,Om Malik将个人博客改造成了一个“自媒体”平台(科技博客),并在2011年拿到了B轮融资,估值突破4000万美元,这就是美国科技业界声名鹊起的GigaOm.com。在GigaOM的盈利模式中,广告是较少的一块。他最主要的盈利,来自各种主题大会和论坛的操办,从出席者和赞助商处获得收入。另外,他还开拓了一项叫做GigaOM Pro的订阅收费制服务,提供专业又及时的行业研究报告。现在GigaOM Pro已经变成GigaOM的核心产品和优势。2013年2月份,他又收购了Paid Content(跟自己属性接近的科技新闻网站)。

自媒体也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

在中国,自媒体人同样对商业模式满怀热忱。博客兴盛时,自媒体人的收入主要来源是页面广告,在正文中嵌入其它网站并为它们带来流量,另外就是商业软文,其中包括淘宝店店主通过晒模特的穿衣打扮,最后引出该淘宝店的链接,诱导用户去购买,等等。微博普及后,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更是成了不少商家追逐的对象。例如打着公益传播头衔的意见领袖邓飞,会跟苏宁电器等商业公司合作传播公益。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公司借助了大V形象进行营销,而大V也会因此获得广告收入。在类似的过程中,各个领域的行业精英,以及他们所圈出的粉丝们,都成了各类商家的精准目标。

2014作为微信自媒体发展元年,商家和自媒体人对盈利的试水也才刚刚开始。对自媒体人来说,“商业困境”也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2013年的自媒体人,在罗振宇的狂欢中树立了非凡的信心。去年8月初,罗辑思维推出了“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5000个普通会员+500个铁杆会员,会员分别为200元和1200元,时间为两年。半天内售罄,斩获160万人民币。当然钱是赚了,会员也圈进来了,后续两年该提供什么服务?

在同价值观的交流社群建设完毕之后,以社群为品牌、提供社会化推广合作,就变得顺理成章。第一次,罗振宇为幸运会员提供了价值7万元的乐视超级电视。看起来,拿到电视的会员是物超所值。这一切,还可以因为广告商的介入,而继续玩下去。不过,5500个会员,两年内都得好好伺候,否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罗式模式,很多人也处在观望状态。

说到自媒体商业模式,还有不得不提的两个模范,程苓峰号称做自媒体半年赚了50万。鬼脚七则表示,微信一个广告卖了7.8万。不过对更多人来说,自媒体商业更像个神话,因为写作者找不到广告商,广告商不会将广告投向他们。200多万个微信公众号,每天仍保持8000个的增长速度,中国有多少自媒体人在等候盈利?对更多自媒体人来说,自媒体只是一个工作之余、或与工作相结合的乐趣,它难以养活自身。

在作为专业写作者的同时,自媒体人还要有相应的推广渠道,要有业界名气。你还得是自己的经纪人,学会联系广告商。你还得懂技术,或者找到懂技术的人,来帮助你的自媒体,对用户群进行精准分类。你得懂品牌,知道自己的自媒体最大的卖点在哪里,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知道如何向人推介。当然,如果你已经是现实世界的魅力领袖,比如韩寒,那你一句话,确实可以赢得万千粉丝拥趸。在现实世界,谁都知道建设社群,但圈人游戏,不是人人都能玩。微信确实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但你若没有准备好,粉丝经济还是会离你很远。

科技发展带来传播生态、广告模式的改变,一直在持续。我们不知道,微信之后的下一个自媒体是什么,但是,每一次新型自媒体的出现,都是一场机会,都是巨头迎来重新洗牌的契机。至少,罗振宇,在博客时代、微博时代都不是那么火的一个人。但现在,他已然是自媒体界的标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