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自媒体

yangguangjujiao 2014-03-01 14:13:30 张 恒/特约撰稿人 总第166期 放大 缩小

一份明星名单放在了某国企领导的桌上。这家企业在运作一次传统媒体与微博互动的营销策划,计划邀请一些明星参与其中,广告公司报上的名单中有徐静蕾的名字,这位领导显然对这个的名字并不感冒:她还那么出名吗?

在微博上,徐静蕾的ID叫“鸡毛蒜皮与鸡毛蒜皮”,没有实名认证,粉丝数只有81万。这位曾经的博客女王,在微博时代的影响力显然已经落在了许多人后面。姚晨,微博时代的女王,她实名认证的微博现在粉丝有6098万。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网民们由草根化的BBS开始,转到博客、播客,又追到微博,终于再次回到以身份为重要参考的媒介,“大V”再次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人——当然,很难说,这种局面会持续多久,因为,微信又来了。

BBS的无名时代

现今许多活跃在微博上的网络“大V”,都还对天涯论坛念念不忘。十年砍柴、五岳散人等大V,当年大都在那里混论坛。

十年砍柴是1999年前后开始触网的,很快,这个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媒体人,在互联网世界里,赢得了巨大声名。那是一个反对实名认证,以ID面目示人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们抛弃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以一个网络名称,在论坛里新生,起点相同,人人平等。

BBS从出生就是一个草根为主的媒介,明星大腕可没那么多时间泡在论坛里,和人吵架、与人辩论。多年之后的微博时代,十年砍柴仍然对那段论坛经历念念不忘:“一篇帖子读来,从主贴到跟帖,大长学问。无论对主贴赞成或反对,基本做到讲事实、重逻辑,有交锋而少谩骂,有激赏而少附和。”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话筒,都能找到自己的平台。那个时代,也是自媒体的雏形阶段。其辉煌时期,在2003年前后来临。孙志刚事件,在纸媒上被报道,但在网络上掀起了渲染大波,一份身处广州的《南方都市报》,最终通过网络,影响了全国。而2005年天涯论坛上,“周公子”与易烨卿关于“贵族”的论战,更是登上了《南方周末》的头版头条。

“如果没有BBS,一些事件就成为不了社会重点事件,就无法从网媒走向平媒。”十年砍柴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

博客开满鲜花村

就在“贵族”之战的同一年,徐静蕾在新浪的博客开张了。

对中国的自媒体时代来说,2005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念头。新浪就是在这一年,高调推出了blog2.0的公测版,随后,另外三家门户网易、腾讯、搜狐也推出了自己的博客服务。中国一下子进入了博客的勃发阶段。

在国外,博客已经流行好多年了。它爆得大名是在2011年的“9·11”事件中,当时许多博主开始在博客中直播、记录与“9·11”有关的消息和细节,在blogger聚集的blogger.com上,上百个个人博客开始集中报道“9·11”事件,这些热心的博主通过自己的领地,发布了无数业余照片、录像和现场录音,个人终于能够在博客的帮助下,毫不逊色地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方兴东——谈及中国博客时不能错过的人物,中国博客教父——第一次把这个概念引进中国。他花了几百块钱,找一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写了一套程序,又请几个朋友细化了页面,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博客中国就诞生了。此后,他开始不遗余力的推广博客的历程。那是2002年前后的事情,徐静蕾要到三年后,才开始进入这个世界。“那种感觉好极了”,忆及当年的感受,方兴东如是说道。

徐静蕾初尝博客滋味后,应该也有同样的感觉。她可没像许多人一样,把自己的博客当成一个新闻媒体来经营,她更多的是在博客上“拉家常、晒生活”,结果迅速点击量过亿,成为新浪博客排名第一的博主,当之无愧的“博客女王”。

博客由草根而起,但新浪决定走名人路线,拉来徐静蕾、陈鲁豫、伊能静等人相继开博。名人的进驻,给博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第一次,可以如此近距离的了解到这些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观点意见,无形中,这些人促成了博客的爆发式发展。但同时,名人的进驻,也让身份的色彩,开始在自媒体中发挥作用。当中国无名草根,兢兢业业写作,换取微薄点击量时,徐静蕾写自己鸡毛蒜皮小事儿的的博客却能轻松过亿了。她当然也看到了这个媒介背后的巨大力量,于是架设了一个以名人为主的博客集散地“鲜花村”,王朔、韩寒等人都被邀请进驻。

但草根依然还有机会成功。2006年,“当年明月”开始在博客上连载《明朝那些事儿》,并最终结集出版,让人们看到了利用博客出名的可能性。那是博客最为黄金的时代。

播客的崛起

就在博客喧嚣时,一个文艺青年王微开始尝试做一件事:为播客提供一个平台。

他第一次听到播客这个概念,还是在一个荷兰朋友那里。“既然博客会火,那么具备影像声音的播客不是有更大的空间吗?”这个想法开始在他脑子里萦绕不去,他在自己的博客上留下了这样一个判断:“博客给我们的是文字的话语权,而这些类似播客的东西却能给我们声音的话语权。”

土豆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比后来被google收购的YouTube还要更早一些。它是一个具有播客门户网站性质的播客服务提供商,为播客们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而民间做的最好的播客当属“反波”播客。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相比,技术水平并非这些播客的长处,他们以内容取胜——制作者之所以用“反波”的名字,就是为了“反对传统电波里的一切虚假、束缚、欺骗和铜臭”。

技术的发展与宽带速度的不断提升,音频播客很快被视频播客取代。其标志性的事件是2005年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网友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制作的讽刺视频短片,不但引起了巨大的网络反响,也为自己赢得了赫赫声名。这个偶然走红的视频,成了中国播客发展的动力之一,恶搞成了播客最为常见的形式。

博客已死,微博当立?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就在博客处于鼎盛时期,享受民众的欢呼与掌声时,一个巨大的、一定会威胁到其统治地位的微博阴影,开始飘荡在互联网世界里。

2006年3月份,内测版的Twitter上线,四个月后,这个产品向公众开放,全球正式进入一个微博时代。中国的微博出现的也并不太晚,第二年4月,微博运营商叽歪就上线了,随后,饭否、腾讯的滔滔也都横空出世。

不过网民当时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个产品的巨大力量,百十字的碎碎念,更像是互联网世界里的先锋表演,并未成为主流。

又是新浪,在饭否因为政治原因被关闭,叽歪、滔滔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时,决定进入这个世界。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内测,一开始,反响平平。新浪轻车熟路的开始继续走名人的路线。拉名人开微博,称了当时新浪工作人员最大的任务,据传当年一位新浪的编辑拉来日本AV女优开微博,被奖励了一台iPad平板电脑。

一定有新浪的员工游说过徐静蕾,但是她要更晚一些才会进入,而且没有实名认证。2010年的8月,她发了自己第一条微博:用彩信发的一张照片,获得了10个转发,40条评论。但整整一年后,徐静蕾就决定要关闭自己的“鲜花村”了,那个时候,人们就被140个字的微博给吸引住了,已经不怎么写博客了。

批评者认为这种碎片化的生存模式,让人们变得浅薄了。但支持者则举出微博的巨大力量来反驳——国际上的阿拉伯之春、占领运动,国内的宜黄事件、实名举报、动车事件、免费午餐等等,都是在微博上发酵,并引起巨大的反响。一位乐观的作家为此写下这样一条微博:“部分新闻自由,已在微博实现了。”

微博的转折点在2013年出现,这一年,它遭遇了技术与政治的双重挤压。虽然中国官方一直以来都在试图将微博纳入有效管理的轨道上来,但从没有一次效果像这一年的打击“大V”行动有效,有媒体用“冬天”来形容这一场行动带给微博的影响。

这还不是最大的威胁。对互联网来说,技术才是能够颠覆人们观念的最大力量。虽然在微博业务上,腾讯追赶乏力,但这家以即时聊天工具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微信服务,赶上了智能手机发展的时机,迅速占领了用户高地。

更好的变化也由此而出现。微信虽然也推出了公号业务,但是仍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产品,新浪持续多年的名人战略,并未成为微信的主流。是朋友,而非身份,成为微信最重要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再一次,变得平等了起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