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个自媒体人的“格子铺”

banyuesudi 2014-03-01 14:10:04 周东飞/特约撰稿人 总第166期 放大 缩小

作为湖南《潇湘晨报》的首席评论员,我的本职工作和自媒体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我必须承认,我和自媒体的遭逢基本上是一种偶然。2013年3月份的一天,当时已经是春天,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我在网上闲逛,不知道什么原因看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页面。要知道,当时我的手机里并没有安装微信,甚至我当时使用的非智能机根本就不支持微信功能,但我还是欣然注册了一个公众号。也不为什么,只是觉得我可以在手机上表达一下自我。

到现在,我的“飞说不可”公众号已经持续运营9个月了,这270个日日夜夜,尝遍了酸甜苦辣。粉丝从当初的几个身边好友,发展到现在,几千名“飞友”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几千人当然不能算多,但是让我感到骄傲的是,“飞友”群体的活跃度和素质非常之高。前些天,我有些小小的感冒,在推送的消息中随口流露了一点信息。让我吃惊和感动的是,我在微信后台接到了无数的问候和治疗感冒的验方、偏方。总有人强调自媒体值多少钱和怎样挣钱的问题,我想说,有这群“飞友”的存在,“飞说不可”就是无价的自媒体,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从Mymedia到Wemedia

到目前为止,做自媒体的人还是以IT界的从业者居多,他们挂在嘴上的词是“干货”,也就是说,得多谈谈如何创立和运营自媒体。既然无从回避,我也就先谈谈“飞说不可”自媒体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然后聊聊我做自媒体的几点心得。

我的自媒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以概括为“杂志化”。当注册下“飞说不可”这个账号之后,我还是一片茫然。微信自媒体到底应当如何去做,我哪里知道?好在既然它叫自媒体,那就由我自己说了算。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手机网友通过微信访问到“飞说不可”就等于是认识了我,抵达了我的宅第。我要以我的文字和其他作品来招呼大家,款待大家,让他们在这里自在地浏览和阅读。我成就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网友,便也同时成就了我自己,成全了我的存在感。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我自己要做的自媒体最初的思路一下就清晰了。它应该是一本“微杂志”,能读,能听,能看。能读,自然是要读到一些文字,我不希望将自己的职务作品原样发到微信公众平台上来,这样一来太敷衍网友,二来也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的规律。纸媒的评论尽管一直在探索如何去适应网络,但是这种规范化的产品与移动互联网之间是有距离的。原样照搬,必然让网友望而生厌。为了让网友有可读的东西,我设置了一个“飞私语”的栏目,每天写5小段,每小段200字左右,出自真情流露,不怕絮絮叨叨。

所谓“能听”,就是要突破传统杂志的限制,利用手机在传输语音方面的便利,每天向订户发送一条语音。这个语音栏目最初叫“60秒”,因为微信把语音限制在一分钟之内。后面随着“飞说不可”开发和配备了后台程序,语音不再局限于60秒,但我还是坚持把它限制在2分钟左右。手机上最忌讳长篇大论,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记。改进后,这个栏目叫做“飞电台”。内容是我用语音的方式来评说今天的某一热点,在保证深度的同时,尽量口语化,如果是“念稿”,那便毁了。所谓“能看”,是指一个“画意”栏目,我自己不会画画,便剽窃了我女儿的一些画,放在“飞说不可”里,一时也引发网友不少好评。

我的自媒体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工具化”。随着做自媒体的日子稍长,我慢慢发现,原来把自媒体当“杂志”来看,不是不对,而是仍有局限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最普及的信息载体,它承载媒体的“内容”,也承载媒体的“服务”。缺少服务的自媒体肯定是坡脚的自媒体,基于此,我耗费了不少精力来实现“飞说不可”的工具化。它首先是阅读的工具,首先要为阅读提供便利。一般的公众账号只能局限于当天推送,订户要查询内容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我和懂技术的网友合作,实现了“飞说不可”内容的最新、最热、随机等模式下的定制阅读,以及关键词全文搜索。

“飞说不可”有时候会给网友们推荐一些音乐,如何让网友便捷地听到这些音乐一度是个难题。“飞说不可”工具化的方向之一,就是要让这个自媒体成为一个多面手。比方说,回复“音乐”加上歌曲名,就可以听歌。类似的功能还包括天气预报、航班查询、附近搜索、翻译、新闻等等。为了避免同质化,“飞说不可”还独家开发制作了“新闻周考”问答游戏。这个游戏以我所供职的《潇湘晨报》同名版面为依托,建立了庞大的试题库,让读者在其中常玩常新,从易到难,黏度非常高。至此,“飞说不可”不但能读、听、看,还可能查、用、玩,粉丝数量进入稳定增长期。

“飞说不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之为“众筹化”。众筹的概念不新鲜,主要是指向网友筹集发展资金,然后共同做项目。“飞说不可”改进和刷新了“众筹”的内涵,不是向“飞友”筹集资金,而是向他们筹集才情,让他们当中的有意愿者从读者、受众、玩家,变身为“飞说不可”的专栏作家、合伙人,一起推动“飞说不可”自媒体的发展壮大。承载这个想法的具体项目叫做格子铺,这还是一名“飞友”提出的建议。她说,创业者并不是都需要开一个自己的店铺,我有一个格子就够了。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为什么不会把“飞说不可”的资源变成大家共有的自媒体资源呢?

从2014年初开始,“飞说不可”在微信自媒体领域独创性地推出了“格子铺”概念。我不再是“飞说不可”这个舞台上唯一的独唱者,自媒体的后台空间向“格主”开放,每天一次的推送机会也由我和格主一起分享。每个“格主”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有人写自己在奢侈品零售店从业的那些内幕,有人在格子里分享自己和家里“小小人”的温馨幽默故事,有人发布质量甚高的诗歌……到目前,格子铺已经有两家机构和30多名个人入驻,“飞友”逐渐熟悉和喜欢上了和自己对胃口的“格主”。自媒体的英文不是Mymedia,而是Wemedia,“飞说不可”用“格子铺”这种模式验证了自媒体是“我们的媒体”。

自媒体别总想着盈利

我的自媒体“飞说不可”仍然在发展之中,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也无法一口断定。毫无疑问,酸甜苦辣都已经成为云烟往事,我和“飞说不可”都只能继续向前走。不过,仍然有一些东西值得总结。

其一,自媒体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一个“老媒体”人来说,我没有自媒体的经验,但惟其如此,我才能够没有枷锁地不断去尝试。大到一个传统媒体机构,未尝不是同样道理。互联网总在嘲笑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新媒体,其实新媒体也不断在变成旧媒体,网络媒体也避免不了如此命运。无论原本是什么媒体或什么媒体人,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新媒体、自媒体就只是一个必将超越的路标而已。

其二,自媒体必须善待自己的粉丝。我不喜欢“粉丝”这个词,因为这不是一个平等的词汇。在“飞说不可”,朋友们互称“飞友”,这是一个让我骄傲的群体。离开了“飞友”,“飞说不可”什么也不是。鉴于“飞说不可”并不是一个盈利的自媒体,所以我能够给“飞友”的物质回馈非常有限。但我能够保证,在最初“飞友”数量不太多的时候,每一条后台留言我都会认真地回复。即便是现在,“飞友”互动信息大大增加,每一条都看已经不太现实,“飞说不可”仍然通过技术方法甄别出其中的有效留言,并一一回复。

其三,自媒体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总是有人问我,你的“飞说不可”能赚多少钱。我告诉他们,不能,他们仿佛很失望。我的看法,自媒体能挣钱固然是好的,可以因此为粉丝带来一些回馈。如果不能挣钱,也没有必要因此失望。或者说,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将自媒体“变现”。“飞说不可”通过“格子铺”的模式将“飞友”群体进一步激活,一个才情供需的闭环可能由此生成。自媒体的盈利之道也在创新的路途上,并不是只有眼下几种。风物长宜放眼量,自媒体的路还很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