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商业进化论:电商击败店商

yangguangbaodao 2014-01-20 12:11:08 ■ 几 维/特约撰稿人 总第164期 放大 缩小

 

商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行业形态之一,从原始部落间“以物易物”开始,商业实现了人们通过互相交换,而不是自我生产取得所需物品的历史性进步。几千年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业形态相应地实现着或“内生”或“外推”式的进化。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从根本上催生了商业在新千年的本质性“蜕变”——电子商务的出现,代表着商业形态的未来和方向。令人感到“热血”的是,这场变革的华丽转身,将会重新将商业的主导权交还给生产者与客户;反之,令人感到“心寒”的则是曾经“执商业链条牛耳”的渠道和中间商,将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重新为自己的价值定位,寻找继续生存的空间。

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商品本身

尽管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已经在现代商业环境下存在了30年之久,但是早期的电子商务概念更多的意味着“将商务电子化”,例如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传统通讯技术(例如电话、传真等)实现商业形态从过去的手工操作向电子化方向转变。当下人们谈论的电子商务,基于IBM公司于1996年提出的Electronic Commerce(E-Commerce)概念,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商业链整体“搬家”到非实体环境下经营的新商业形态。同时,该形态的存在依托网上支付等金融服务和货物快递等物流服务的支撑。

如果说前者的意义在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幅提高了商业操作的效率,是一个长期量变的过程;那么,后者无疑是商业史上的一次大爆发:交易场所、交易方式、交易对象等几乎商业形态中的所有要素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恐怕只有商品本身了。

从全球范围看,尽管中国许多行业的商业成熟度尚未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市场细分还处于萌芽期,但是,凭借着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先天优势,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拥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巨大市场空间。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当时,许多传统商业的巨头——无论是百货业的大商场、图书业的书城、书吧——都还没有彻底感受到传统商业形态即将遭遇的“寒冬”。

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电子商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9%。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如此高速的发展,是在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收缩步伐加快的不利环境下取得的。另一个令人关注的数字,则是2012年“双11”当天淘宝网的表现,191亿人民币的交易业绩超过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同年“网购星期一”当天15亿美元的交易额。

进入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继续领跑全球。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截至2013年6月,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3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3%。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7542亿元,同比增长47.3%。销售额增长的同时,电子商务的就业人数也在迅速攀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20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1600万人。

从“物物交换”到电子商务出现之前,商业形态的演变具有延伸性与复杂化的趋势:从生产商到客户间的渠道越来越多,购买行为从点对点到点对面,商店形式同时向专业化和全面化方向拓展,价格体系随渠道增加而递增。当前正在发生的电子商务革命促使商业形态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革命中开始逆向收缩和简化:生产商开始重新直接面对客户,交易方式中的货币电子化,接收商品依赖物流而非实体店,渠道费用减少降低购买成本等等。总之,快速、简单、便捷、便宜……成为当前电子商务的关键词。

图书业遭遇“自然选择”

2011年北京光合作用书店关门前,曾发生供货商哄抢图书的混乱场面。一度引领京城图书文化的书店一夜间关门停业,令人唏嘘的同时,不禁引出一个疑问:实体书店,还能扛多久?美国作家刘易斯·布茨比有着17年的书店工作经历,在他的《书店的灯光》一书中,不无感伤地写道:“书店正在死亡吗?”

现实情况是最好的答案。2011年,北京知名文学社科类独立书店“风入松”停业,此后不久,“第三极”书店背负8000万元亏损关门。2013年,作为图书销售行业的领头羊之一,三联书店继退出广州后,又黯然消失在济南街头。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调查,在过去10年中,国内超过5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这一趋势正在继续加剧。

压垮实体书店的稻草只有一根,那就是借助电子商务这双“隐形的翅膀”快速腾飞的网上书店。无论是本土的当当、京东,还是舶来的亚马逊,加上“无所不能”的淘宝,一套“低价、省时、全面”的组合拳打出来之后,戴着“成本越来越高”枷锁的实体书店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只能默默承受“自然淘汰”的宿命。任何商业形态中,价格是永远的制胜法宝。苏宁易购图书频道上线之初,赫然打出“0元售书”的口号,首日销量达7万册。曾经的图书电商“大哥”当当网毫不示弱,以店庆为名在主页上打出“满100返200”的标语,强势回应。京东商城的策略在于“将低价进行到底”,一度推出“全部少儿图书四折封顶”,逼得国内24家少儿图书出版社联合抵制。

面对消费者日益养成“网购”图书的习惯,实体书店和出版社“螳臂当车”式的抵制并非出路。从2008年至今,许多出版公司通过电商销售的图书年均增幅超过100%,图书发行行业的专业人士路金波预言,不出10年,电商渠道将会占据整个图书销售市场的80%~90%。

从最新的调查看,选购图书时,直接选择网购和先到实体店挑选然后网上购买的消费者比例达到60%,选择实体店购买的消费者比例下降到38%,另有2%的消费者选择其他购买方式。从电商击败店商的原因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图书的品种”,46%的消费者最为看重网上书店的品种多于实体书店,而且便于搜索和比较。价格因素位列第二,36%的消费者由于价格因素倾向于网上书店。有趣的是,即使是选择网上购书,消费者同样会针对某一商品货比三家,挑选出最便宜的电商下单。

网购使传统百货面临生死考验

对比图书行业电商一边倒式的胜利,传统百货业在感受压力的同时,依然怀揣突围的希望,或自我转型、或改旗易帜。电子商务的横空出世,给传统百货业或称零售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当传统百货业的巨头们对扩大规模沾沾自喜,瞧不起淘宝店主式的“散兵游勇”时,殊不知正是千千万万的淘宝店主掀起的“人民战争”将最终推翻零售业的旧规则,开创出一片线上零售业的新天地。

叱咤零售业的太平洋百货退出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第一百货淮海路店关门歇业,终于给“以大为美”的传统百货中心敲响了警钟:传统百货业在经过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之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网购,使得传统百货面临着生死考验。从2011年后半年开始,曾经风光了十余年的传统百货业巨头们感受到了“秋后”的肃杀。网上购物的兴起,对百货大厦、购物中心、商城这些实体店商形成巨大冲击,而自身日益高企的店租和人工成本,则一点点挤压着利润空间。传统百货业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电商一步步蚕食百货市场的蛋糕,传统百货业的“老师傅”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纷纷抄起家伙,奋力杀出一条血路。近年来兴起的购物中心多采用联合经营的方式,即通过“租金+提成”的模式实现盈利。在这种模式下,百货公司充当着房东和物业管理的角色,牺牲了对品牌、定价权和商品选择的控制权。于是,面对电商的冲击,不少百货企业将目光首先转向“自营”,即收回对于商品和定价的管理权,拿回原本属于具体经营者的利润。

任何一个行业,实体店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购物体验”。因此,对于传统百货业来说,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丰富购物过程中的增值服务是真正意义上的业务增长点。购物中心配建电影院、儿童中心、培训机构、滑冰场、医疗诊所、超市、咖啡厅、餐馆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商业综合体,强化消费者将购物当成一种休闲方式的理念,提高客户黏性。其实,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购物中心已经不仅是消费场所,很大程度上已经集成了社会服务的功能,例如,在购物中心内部配建社区图书馆、社区医院、宠物中心、民政服务机构……使得购物中心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服务流的综合体。上述服务,显然是电商一时半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此之外,传统百货业的经营者争相“触电”,推出自己购物中心的“网上商城”。然而,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并非轻易可以实现,传统百货商场寄希望于“上网”求生也并非易事。作为电子商务的后来者,传统百货业在砸钱推出网上服务时,将面临至少三重困境:

首先是战略不清晰。百货零售商很难界定自己的电商网站究竟要做什么,既不可能再造一个类似淘宝的平台,也很难打造出京东商城或苏宁易购这样大而全的网上直营店。

其次是客户流量难以实现。传统百货业坚信“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的黄金信条,地段意味着客流,客流带来利润。然而,网上的客流流量获取方式和线下相比大相径庭,“先来后到,先入为主”是金科玉律,后来者再想抢占先机为时已晚。

再次,专业能力不足带来客户抱怨,而非客户黏性。电商大佬们依托的是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作为传统百货业商家,打造一个自身的电商运营团队无疑在人才、资金、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困难。网上平台的建设不够专业或运营不够顺畅,带来的必然是传统客户的流失,加速自身的灭亡。

“没有节日,创造节日也要上”

“光棍节”不敢说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电子商务创造出的节日,但是短短4年,这个“草根”出身的节日已经成为世界上单日销售额最高的一天,同时也是网络商家、产品供应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竞相纷争的战场。来源于校园文化中自我调侃的4个“1”,淘宝在2009年抓住机遇,将其炒作为属于淘宝商城的节日。当初,一个颇具冒险意味的行动,未曾想创造出了新世纪最大的商业奇迹。

2009年,淘宝商城“双十一”销售额仅为0.5亿元;2010年,销售额增长19倍,达到9.36亿元;2011年,销售额再次翻倍至33.6亿元;2012年,“双十一”当日支付宝交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91亿元,其中包括天猫商城132亿元,淘宝59亿元,订单数一举突破1亿笔;2013年,淘宝“双十一”交易额达到惊人的350亿元。当天,交易额突破1亿元大关仅用了55秒,突破100亿元大关仅耗时5小时49分钟。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其他电子商务网站均推出“双十一”活动,京东商城、当当网、1号网等无不赚得钵满盆满。携“光棍节”的火热劲头,电商购物网站不甘于一年一次的“狂欢盛宴”,马不停蹄地掀起二次“造节运动”,开始打造“双12”促销活动。淘宝甚至直接将活动主题定为“全民疯抢”,商品种类和数量均空前:女装、男装、母婴、居家、数码家电、化妆品、户外、汽车、美食、房产等大类无所不包。

电商企业人为创造出的“两节”,彰显了电子商务高歌猛进的势头,同时也给各个传统行业当头棒喝,实体书店已经倒下,百货商场正在凋谢,下一个被逼到墙角的行业会是哪个?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