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深圳志愿者:诠释一座城市的温情

yangguangbaodao 2014-01-02 12:56:57 堇 钰/本刊记者 总第163期 放大 缩小

 

在12月初的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深圳市建设“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示: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达90.2万人,登记备案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达1407家,团体志愿者组织达2557个;97.5%的市民听说过深圳义工,90.8%的市民表达了强烈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俨然,全国第一座“志愿者之城”已初具规模。

最早的志愿者

深圳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也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深圳也是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自1989年起步以来,深圳志愿服务事业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1990年6月16日,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义工团体——深圳市义工联合会就诞生在这里。

深圳义工,是最早的志愿者。他们出现在深圳,不仅与这座城市紧紧相连,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一,便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作为全国首批建立经济特区的城市,其高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内地人来深参与共同建设。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流动,给当时以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外来人员面对陌生而又高压力、高竞争的城市、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社会的帮助和关心,便形成了“求助市场”。

其二,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与现代文明意识的影响。深圳毗邻香港,不仅可以学习到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的好经验,而且现代的文明意识也影响着深圳人的行为。在香港,义工指任何人志愿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20世纪初,香港为青少年服务的机构开始广泛招聘义工,到本世纪中叶,各种专为青年设计的辅导中心,使服务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如今,香港公立的、私立的、公私联营的义工团体层出不穷。义工也从传统的慈悲为怀、乐善好施、“施比受更为有福”的观念转变为现今的人人皆应为促进社会繁荣而努力的“义务”。

“社会犹如一部机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再重新调整,这其中便有许多摩擦和不适应,需要社会资助。而原先的社会秩序并没有给人们准备一块必需的缓冲地,新的社会保障系统又一时难以覆盖到每个角落。于是,义工就在这个薄弱环节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深圳义工联的创始人之一何学文这样分析义工联产生的原因。

自志愿服务起步以来的20多年,中国内地第一个法人义工组织、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部义工法规、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都在深圳诞生。如今,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已成为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样知名的口号了。

最醒目的城市名片

2013年1月,深圳市继2005、2009年之后,第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而在深圳文明城市的建设队伍中,有一张名片最为醒目,那就是活跃在街头巷尾的逾90万名的注册志愿者,以及矗立在深圳各个街头的58个标有“U”字的黄色岗亭,他们是深圳对“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的完美演绎。

在深圳,尊重、关爱、争当志愿者氛围越来越浓。据统计,2011年以来深圳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年均增长64%;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达8.5%,比2011年提高5.2个百分点,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市民接受过志愿服务比例为14.5%,比2010年上升7个百分点;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明显增强,90.8%的市民表达强烈参与意愿。深圳爱心企业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实现了为全市注册志愿者提供免费证件、服装和保险的保障,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另外,志愿服务正不断向青少年群体延伸,做一名义工已逐渐成为深圳青少年追求的新时尚。在深圳注册志愿者90.2万人当中,28.6%的注册志愿者为28岁以下的青少年,即青少年志愿者有25.8万人。

走在深圳街头,会看到很多黄色的岗亭,上面醒目地写着红色的英文大写字母“U”,这是深圳在举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为各国运动员和当地市民提供便利的场所。大运会结束后,全市58个U站得以保留,使U站进一步成为全市志愿者的“集中地”。这些U站早8点到晚8点常态化运行,每个时段都保证至少有两名义工提供各种服务,比如早晚高峰时期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对过往行人提供指路、节日提醒等服务,还针对孩子和成年人举行不同级别的外语培训。

2012年12月,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指引》对建设“志愿者之城”提出了20项具体指标。经过一年的发展,深圳在建设“志愿者之城”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志愿服务更趋体系化。近日,深圳市团市委委托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对20个项目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拥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在本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中的比例达到20%、城市志愿服务站按标准常态化运行率达95%等10个项目已经实现,另外10项正在推进当中,目标实现率达50%。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爱心的志愿者们,使得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城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具竞争力,越来越有魅力。志愿者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醒目的一张名片。

最温暖的红马甲

12月14日,在深圳“公益金百万行”活动现场,300余名义工全程参与、全力服务,处处可见的“红马甲”温暖着阴冷的冬日,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传递爱心,弘扬公益精神。在活动现场,义工们都早早地来,迟迟地走,坚持从清晨7点志愿服务到中午12点,更有不少义工在寒风中坚守6个小时以上。像这样的公益活动,每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在深圳上演着:扶贫济困、尊老敬老、助残助学、科普宣教、医疗保健、义务献血、信息咨询、环保清洁、交通劝导、文体娱乐等。唯一不变的,是参与者以及他们身上的那套红马甲。

红马甲,文明深圳的一道美丽风景。口岸机场、公园社区,马路边、书城里、展会上,到处有深圳义工的身影,为人们所熟知、让人感到亲切。张福坤老人,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他多次参加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市义工联等组织的义工活动。从2006年参加义工至今,张福坤已经无偿奉献了4000多小时,获得“广东省五星志愿者”、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等荣誉。

而在深圳,像张福坤老人这样的义工还有许许多多,陈观玉、丛飞、高敏、许凌峰、李泓霖、高正荣、曾柳英、邱月娥、孙影、项美云、李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镌刻在深圳义工的旗帜上。他们不仅把爱播撒在鹏城大地,甚至也让温暖传递到中国乃至世界更远的地方。

如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已经由深圳志愿者的精神沉淀转变为深圳的精神底色,成为“深圳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一。“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这样的大幅公益广告随处可见,亲切朴实,温暖人心,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深圳的气质、体会到深圳的温暖。正如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所说,深圳创造了让好人不吃亏的环境,这里有内地第一部规范义工服务的条例,有全国首创的“五星级义工”评选机制,有做志愿服务就有加分的积分入户政策……由于有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激励,深圳人做义工更有底气,志愿精神才能在深圳蔚然成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