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坏人虽变老,老人会变好

yangguangbaodao 2013-12-25 18:51:30 总第162期 放大 缩小

 

是老人变坏了吗?心理学中,一个人性格可通过五大因素来衡量 :“外向性”判断一个人是外向健谈还是内向冷淡;“神经质”评定一个人是否平静放松、情绪稳定;“经验开放性”攸关有没有好奇心和创新性;而最接近我们平常判断一个人“好坏”的因素,当属“尽责性”和“宜人性”。“尽责性”得分高的人,懂自律、守秩序,既有条理又可靠。而“宜人性”得分高的人,可谓和善体贴、乐于助人,很少与他人发生冲突,即使有矛盾,也多能以建设性的策略来斡旋解决。

而全世界返回的研究结果几乎都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外向性”、“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下降,而“尽责性”和“宜人性”则上升。不管在英国、德国、韩国、意大利、葡萄牙还是克罗地亚,老人或许更内敛更守旧,但总体比年轻人更守规矩,也更追求与周遭人和睦相处——凭着老人们较年轻人更为高超的调节人际冲突的技巧手腕,只要他们有心,“和谐”不难达成。而2000年一个比较中美老人的研究发现,年纪越是增长,越是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越是希望给其他人留下好印象,中国老人自惜羽毛的倾向尤其明显。除非脑部病变让人性情大变,否则绝大多数人都是越老越和蔼可亲。事实上,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就主张,老年人会将“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视为重中之重,为此甚至有忽视风险、轻信他人的倾向,正因年长者轻信好骗,他们往往成为骗子锁定的目标,被蹩脚的圈套诈去大笔金钱。

“变老”等于“变好”,难道只剩下“坏人变老”一个解释?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是老坏蛋们的?俗谚云,“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研究却说,“宜人性”和寿命的关系并不明确,研究结果往往互相矛盾。有研究认为爱发飙的“坏人”血压低皮质醇少因此更健康,但也有研究发现246个百岁老人的后代情绪稳定和蔼可亲。2011年有研究者把已知“长寿基因候选者”筛了一番,没有太大发现,除了一个SYNJ2的变异可能既影响寿命又影响情绪紊乱。倒是公认“尽责性”与长寿显著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尽责者更为自律,少抽烟少饮酒坚持运动,生活方式更健康。

既然自然选择对“好人”和“坏人”都没有特别偏心,那么忽然扎堆出现的“坏老人”又从何而来?莫非真是时代的错,狼奶喝多?毋庸置疑,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然而人是基因、环境与自由意志共同塑造的生物,仅以时代推断人性,不免失之偏颇。三人行必有左中右,任何团体内部都有好有坏,老龄化带来了足够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也就给了足够几率让形形色色的“坏老人”出现。而以部分极端情形来论定整个老人群体,往小了说是一种刻板印象,往大了说,未尝不是一种年龄歧视。老人里的善良之辈有何辜,要一并承受讨伐?

曾几何时,80后被称为“独生小皇帝”,90后被视作“脑残非主流”,连00后都有了“触屏出宅童”的称号,这些刻板的标签从来都无法概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人喜欢“被代表”,而新一代掌握话语权后,应有能力拒绝重蹈覆辙。

(搜狐评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