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时代的印记

yangguangjingpin 2013-12-25 17:20:45 唐芳 总第162期 放大 缩小

 

 我对小时候的记忆,有一段是很清晰的,就是我坐在老式二八杠的前杠上被妈妈带着一起去上班,中午和阿姨们一起在食堂吃午饭,但是这种记忆的时间段很短,因为弟弟的出生,让妈妈弄丢了在国有企业的体面工作,并且长期处于失业之中,此后的事实也证明她此生都没有机会再进国企了。所以,小时候的我很不待见弟弟,总认为是他的出生直接拉低了我们家的生活水平。上学之后,明白了国家的基本国策是怎么一回事,就把自己直接归划到深受计划生育国策影响的那一类。再后来,这项基本国策就只出现在我学习的必背知识点里,似乎对我个人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再造成什么影响。再之后,阅读了莫言的大作《蛙》,又庆幸老妈当时还有工作可以丢,还有钱交罚款,不至于搏命一拼,否则我们家的际遇又不知道是啥模样了。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在一个小家庭的时代印记,说不上有多典型,但至少说明了违反这一政策是一定要受到国家的处罚的。

  关于计划生育国策带给国人的印记,大抵是不言则已,欲言又不知从何言起的无奈。此项政策一直饱受质疑和国外媒体的抨击。有研究认为,很少有规章制度能像计划生育政策这般,让人民在情与法、生命与政治、人口与发展之中彷徨无措,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焦灼与梦想,也给整个社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过去的30年里,国外的学者们详细地研究了该政策在人口统计学和经济学领域产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正在加速形成的老龄化社会以及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多年来一直被一些中国科学家引用,以期推动政府放松计划生育政策。而2013年11月中旬,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一系列政策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放开单独二胎(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育二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发生变化,令各界震动。

  本期深度就重点关注这一政策是如何从“传闻”走到“现实”的艰难又漫长的过程,分析政策解禁之后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满足生育二胎条件的家庭都会毫无顾虑地生第二个孩子吗?如果不是,他们又为什么不享受政策的招抚?解禁之后的生育政策又能为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辐射效应?

  在等待多年之后,“单独二胎”终于让不少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家庭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生育权利了,而这种权利想要享用却又得经历一番激烈的物质和思想的挣扎。李妍在《二胎,生与不生的纠结》中描述了这种挣扎的困境,“‘单独二胎’虽然放宽了对单独家庭的生育限制,但是从经济承受、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说,更多的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支出、更大的精力投入,每个家庭因此不得不为养育孩子做精确的现实成本计算,并据此决定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

  在基本国策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之时,来自专家的解读就相当地具有深度。特约撰稿人马想斌专访了人口问题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在《“单独二胎”有多大的辐射效应?》一文中,陆杰华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人口数量,减少了很多资源浪费,所以需要客观看待。整体上,成绩是有的,但过程是很悲壮的……这次调整是对过去执行计划生育的一部分人生育放开,这也是一种代际公平。当前,实现完全的公平是不太可能的。生育的公平,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解决。比如接下来,农村和城市的生育政策趋同。”

  说到代际问题,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又多了一重争论。近期,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问题新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少评论认为“老人变坏”是这一代老人的成长经历造成的,他们是时代和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本期观察中楚天皓的《“老人变坏”的代际之争》也当属记录时代印记的又一篇力作,不论是回顾这一代老人的成长印记,还是记录当下“中国式代际批评”的争论都是印记的一种表现。

  有时候很佩服网友们的智慧,“细思恐极”这一网络用语大概也能算入时代印记当中了。世上的事情本就是不能细想的,很多事情细细想来,必是徒增烦恼。好不容易等到了计划生育权利的回归,有什么好细想孩子的养育问题呢?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的爷爷姥姥们不也把父母们带得很好么?不过,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和人们日趋追求生活品质的今天,人民在养育第二个孩子面前的犹豫不决与踌躇不前,也算当下的一个时代印记了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