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的爸爸去哪儿了

yangguangshixian 2013-12-24 22:09:42 ■ 易 明 总第161期 放大 缩小

 

近期,一部《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5个一贯在台前光芒耀眼的明星爸爸,却被自家孩子的哭闹折腾到手足无措。据制片方强调,中国亲子问题是关系到祖国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作战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一个家庭的情况就呈现出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问题矛头指向了这个缺席的父亲,中国的爸爸,去哪里了?

当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内心孤独的妈妈不自觉地将更多焦虑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当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时,爸爸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里。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角色。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这种家庭状况难道单纯地是由于工作太忙造成的吗?当然不是。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父母或者夫妻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夫妻间感情生活的部分,出现问题后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往往导致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

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过度疏离,妈妈的关注被转移了,她就注意不到夫妻间的感情问题,教育孩子的矛盾让家庭维持一种平衡,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娇惯,让丈夫更觉得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一个循环,一直持续下去。麻木的平衡,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母亲认为这是最牢靠的、最安全的。丈夫没有办法作为妻子的重要情感的寄托,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将其放在孩子身上。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寂寞孤独的女人。这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感情的问题。

很多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都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无疑是在浪费生命。一个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感情、面对自己的脆弱,如何去面对一个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妈妈的小男孩一样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恢复些乐趣,多些放松,多些享受。工作有多重要?生活的享受有多重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