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免费医疗”争议中读懂医改期待

yangguangbaodao 2013-11-19 18:59:49 总第160期 放大 缩小

 

综合媒体报道,近日,“俄罗斯免费医疗”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话题。有关专家指出,世界上真正的免费医疗制度是不存在的。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近日指出,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免费的。即便有个别国家推行所谓的“免费医疗”,也不是全部免费,而是有限定的项目和类别的。

官员表示:“医疗服务全免费,不仅不符合医疗卫生规律,而且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这是一种回应,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毕竟,如果完全免费,极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挤入公立医院,对医疗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医院人满为患,而真正需要就医的人却可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必然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此外,就医疗服务而言,真正的免费的确是不存在的,因为最终结果不是患者买单就是财政买单。

把医疗服务作为“免费”的公共产品提供给全民,这种医疗模式世界上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实行,但都不具备参考性。央视前段时间播出了墨西哥国家免费治疗的新闻,虽然这个新闻极具针对性,但也说出了事实:免费医疗之后,在享受到短暂的服务之后,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逐渐陷入瘫痪,最明显的就是看病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

最大的福利是公平

综合媒体报道,目前在中国,至少对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不仅“真正全免费医疗不存在”——各项医保均须个人缴费、报销比例也没有100%,而且“缴费——待遇”相称的不免费医疗也并不充分存在。这正像原卫生部长陈竺不久前坦言的,“目前中国基本医保实际报销比例只有50%左右,居民用药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卫生部统计公报也显示,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24345.9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仅占30.7%,社会卫生支出占34.6%,个人卫生支出占34.7%。

这意味着,在全国卫生费支出结构中,非但没有“全免费”,并且“个人支出”比例还是最高的。如果考虑到“社会卫生支出”最终也来源于个人缴费,那么中国卫生费用的近7成实际上都是“不免费”的,而真正由政府买单“免费”的部分仅占3成。在这种“不免费”主导的医疗支出背景下,卫生官员仍高谈阔论以“完全免费”为前提的“医疗浪费”,显然文不对题、诊不对症,犹如在一个营养不良的人面前,大谈营养过剩、肥胖症的危害。

当然,如果把目光集中到少数特殊人群又会发现,“完全免费医疗会造成巨大浪费”又绝非虚言,而恰恰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甚至一针见血的。因为目前在中国,游离于社会医保制度之外,仅针对公职人员尤其高级官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事实上才是唯一可能存在“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领域,这诚如北大教授李玲日前指出的,“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享受的是免费医疗,公费医疗体系到司局级以上基本上是全免费。”这种全免费公费医疗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医疗浪费”?此前新华社一篇关于“职务消费”的报道中,一位医院副院长曾表示,“公费医疗造成的浪费不亚于餐桌上的浪费”,“一些领导干部看病存在‘一人公费、多人享受’现象”。

之所以存在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李玲教授“一部分高级干部不愿意给老百姓免费医疗”的解释或许揭示了真相。一方面是体制内的公费医疗,一方面则是体制外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样的现实不公注定了医疗机制饱受质疑。此外,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现状也让医疗资源难以均衡分配,加重了看病难现状。可以说,有关部门既“限权”又“避责”的做法,是最差的一种选择。

《人民日报》曾就免费医疗做过调查,称公众平日认为免费医疗的国家,也有自费比例,英国为18.3%,日本为18.7%,而中国2001年为60%,到2011年下降到35.5%。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疗改革到底是基于国家税收的英国模式,还是基于社会社保的德国模式,抑或是基于个人支付的美国模式,都没有定论。问题是,老百姓能不能看得起病才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附带任何成本的免费医疗可能只是个美丽梦想,但加强医疗保障中政府的责任却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曾说:“医疗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府更大程度地放权,放开竞争和市场准入,同时更好承担起保障基本医疗福利的责任。”这其实早已达成共识,只看政府部门的行动了。毕竟,哪怕百姓无法享受免费医疗,政府部门也应不断降低自费比例、均衡医疗资源,给公众更多选择权,让其不断接近公费医疗。$nextpage$

基本医疗应如何兜底

据重庆晨报报道,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傅卫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城乡和地区之间差异大,卫生资源总量有限,医疗服务费用单纯靠政府承担是不现实的。中国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才能适应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接受采访时称,世界上没有完全免费的医疗,任何形式的医疗体系都需要找到各种资源进行筹资,如税收、社保或个人支付等,以支持服务的提供。

不过,就公众而言,也许并非是在奢求“免费医疗”,只希望告别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都是苍凉的社会表情,高额的医疗费让一些家庭放弃了治疗、贻误了就诊时机。而另一些人,则因意外地引起媒体关注、得到社会救助才得以负担起高额的医疗费,如前不久自己锯断腿的河北男子。一些官员没有必要急于否认“免费医疗”不靠谱,因为公众的根本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

就眼下而言,国家在医保上的确做出了很多努力。据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介绍,目前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亿人,覆盖率超过95%;而新农合参保覆盖率则超过97%,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不到50%提高到70%左右。但其实自付比例还是有些高,对一些大病而言,动辄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医疗费,即便患者只需承担30%,也是很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不过,对医疗服务本身而言,有几个原则应该明确:一是政府需要承担起最起码的保障责任,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政府的“兜底”功能;二是鼓励预付制的保险机制,保障人们在生病时不用支付一大笔钱,这样更利于医保制度善意的发挥;三是保证贫困居民也能看得起病,这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遵从这样的原则下,中国应立足于国情,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医疗体制改革,目标是“看得起病”,但眼下的医疗体制远远还没有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人们之所以对欧洲一些国家的高福利羡慕不已、对俄罗斯的“免费医疗”津津乐道,甚至对一些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看病不要钱”都有些眼红,最主要还是因为“看病难、看病贵”这座大山。正是基于各种各样的现实考量,媒体才会对“免费医疗”的话题格外关注。真正完全免费的医疗或许是不切实际的,政府的免费医疗应该是把税收多用在看病上,或者减轻税负,通过其他渠道增加社保,逐步降低患者自付比例,从而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告别“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尴尬现实,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俄罗斯“免费医疗”的另一面

据光明网报道,事实上,“免费医疗”在俄罗斯并不是新闻,而是实施多年的政策。

现年50多岁的伊格尔是一名媒体从业人员,家住莫斯科。前段时间,他做了一个阑尾切除手术,理论上他的医疗保险卡可以在任何一家公立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但他选择了一家口碑不错的私人医院就诊,花费20000卢布(约合人民币4000元),全部是自己掏腰包。“原则上,看病、手术都免费,但光排队可能就要几周时间,如果想提前,就要给医生塞红包。与其给他们钱,不如直接花钱去私立医院看病,至少心里踏实。”伊格尔如是说。

俄罗斯的免费医疗制度始于苏联时期,写入俄罗斯联邦宪法,成为所有公民享有的权利,如今已从财政拨款的公费医疗转变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政府向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企业和机构则依法缴纳强制医疗保险,为雇员埋单。虽然看病不花钱,买药要花钱。医药分离制度意味着药店独立于医院系统,患者可凭处方在任意药店购买药品,由此切断了以药养医的可能性。国家对基础药品实施价格调控,确保民众可以承受。不过,由于俄罗斯本国药品市场不发达,大量进口药充斥商业药品市场。这些药品疗效好、价格贵、没补贴,要患者自己掏钱。

在俄罗斯,免费医疗如同木桶的最短板,保证穷人能看病吃药、濒危病人能及时得到救治这条最低水平线,却难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患者的更高需求。从感冒发烧、牙痛头痛的小疾,到动大手术、接受长期治疗的大病,都需要漫长等待,而且治疗效果没有保证。现实是:俄罗斯医疗资源相对短缺,配置不均,不少公立医院条件简陋,设备陈旧,人满为患,效率低下,常遭患者诟病;医务人员收入低,待遇差,收红包成为公开秘密,医疗腐败严重。由于缺乏奖惩机制,一些医护人员工作懈怠,服务意识欠缺。这样一来,尽管在俄罗斯医患矛盾不像国内那样剑拔弩张,但民众对“免费午餐”的评价普遍不高。因此,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私立医院的优质付费治疗。

究其根源,俄罗斯公立医院低效运行,主要是由于医疗投入不足。由于基础薄弱,2011年俄罗斯宣布启动大规模医疗改革,增加公共医疗支出,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医护人员工资等。面对不断扩大的医疗保险资金缺口,俄罗斯政府决定提高雇佣方缴纳的医疗保险税额度,增加联邦医疗保险基金。不过,不断吃紧的财政预算似乎预示着进一步增加医疗投入的难度。俄罗斯审计署署长塔季扬娜·戈利科娃近日坦言,2014财年预算将大幅削减医疗支出,这意味着民众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将下滑。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永远会为穷人着想,制度会向弱势群体倾斜,“免费医疗”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值得褒扬。问题的关键是,好政策是否兑现为实实在在的措施,让民众真正受益。而这,取决于政府和社会对医疗的投入是否到位、供需是否平衡、市场机制是否完善。理想与现实往往有一定距离,俄罗斯“免费医疗”听起来很美,实际操作起来尚有诸多不足。形式上的免费如果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就无法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

(编辑组稿/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