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式休假:真休闲还是真闹腾

yangguangjujiao 2013-11-13 22:12:42 ■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59期 放大 缩小

 

今年,中国第十五个黄金周,大多数公众却依然没能摆脱把“黄金周”过成“黄金粥”的命运:高速路变成停车场,乘客只能苦中作乐地在路边打牌、遛狗;景区爆棚,故宫大大超出接待量、长城上人流如织、西湖见人不见桥、凤凰古城游客摩肩接踵,九寨沟数千名游客滞留山中;景点强制消费、趁势涨价,逛遍庐山所有景点需花近1800元,香格里拉“一日游”强制收费,拒绝交费者会被强行拉下车,黄山竟然不让卖泡面……

这是在享受假期吗?很多人会怀疑,当休闲度假变成疲于奔命,假期正在变成一块鸡肋。除此之外,调借形成的长假期则让“3612751”成为放假上班的安排口诀,凌乱的挪假安排也让众多网友直呼“休不起”。人们似乎总是处于矛盾的两端,一面是望穿秋水盼望假期,一边又忍不住对长假各种吐槽。这种心态其实也变相抛出了真问题:中国式休假,究竟是真休闲还是真闹腾?

中国式旅游:到景区看“人山人海”

几乎是可以预见的,这个长假的新闻注定充满“负能量”。

国庆长假前几天,与高速公路堵车等量齐观的,是塞车的高速公路成为露天垃圾场、练球场、遛狗场。浙江高速路堵车,一乘客干脆下车,跑到农民的田里偷得一个大冬瓜,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扛回车里。伴随着高速路堵车,堵点附近的县市住宿爆棚,宰你没商量。

好不容易熬过了让人憋屈的高速路,景点旅游又让游客遭遇梦魇。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云南香格里拉景区出现强制消费,一旅行社工作人员要求每人必须交费280元至380元参加藏民家访自费旅游项目,导游还威胁拒绝交费的游客:“香格里拉导游会把刀子放到你脖子上,你看我今天会不会把刀子放到你脖子上。”如此赤裸裸的威胁已让人瞠目结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受到威胁的游客向迪庆州旅游局投诉时,执法人员非但不主持公道,还威胁和辱骂摄录的游客:“我说拘留你就拘留你!”并要求他们“滚蛋”。

若说这样极端的旅游事件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大多数游客来说,被无处不在的宰客、拥堵闹了一肚子气,恐怕就不是少数了。九寨沟游客爆满,大门口却还在售票放人,最终造成数千名旅客滞留山中。因为景区所谓的“最大承载量”根本就虚高,单纯以游客与空间的密度比来计算,刻意忽略了道路、停车场、观光车等硬件配套设施的承载量。当游客等车等得心急如焚,景区却只是拿一句“没超过最大承载量”来搪塞时,这收费水平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怎能让人心平气和?

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门票利益,变着法儿涨价则更是常见的情况。据报道,为了应对发改委部署的门票价格优惠,各景区可谓损招频出,有的先涨后降,有的设置园中园,有的玩起“错峰”。其中,最夸张的是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和庐山景区——前者把降价时间定在了大家都开始上班以后的日子,后者号称180元通票,却压根儿不通,游客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还得再去购买“票中票”。再说不让卖泡面的黄山,虽说拿出了方便面盒子污染环境的说辞,但你不让游客吃方便面,却为什么又要卖同样污染环境的垄断盒饭呢?一个连游客吃什么饭都要管的景区,身上有的恐怕只是“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山大王气息。这一点,无论是钻进钱眼儿里的景区,还是一些违法违规的旅行社,再到那些强悍暴力的导游,概莫能外。

年年岁岁花相似,景区“沦陷”频上演。可以预见,只要集中休假现状不变,出门看山看海变成看人山人海,“望长城内外,人海茫茫”、“鼓浪屿要被踩沉”、游客被当成唐僧肉的旅游怪象未来还将继续上演。扎堆出行,景区公共配套及服务不能跟上,不仅会让游客不胜其烦,也会让景区公共资源过度消耗,甚至加剧枯竭。

中国式挪假:碎片化拼假更累更折腾

与假期高速公路、景区同样混乱的,是长假的时间安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今年中秋节休3天,国庆节休7天,前后有3个周末双休日被调整成只休一天,这样的混乱颠倒工作模式持续大半个月,自然引来少网友吐槽。有小伙伴戏谑:这样的中秋国庆放假安排,小伙伴们都晕了吗?“饱受折腾”的网友甚至还发出了“让调休滚出假期界”的呐喊。

公众对挪假的不满,从节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就可见端倪。今年国庆黄金周刚结束,全国假日办就在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据调查发现,对于“您对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是否满意”的问题,网友表达出一边倒的“不满”。

网民们一边倒的不满,最主要是出于对“中国式挪假”的愤怒,网民普遍认为“中国式挪假”把本就该休息的周末进行拆分组合,实际假日屈指可数,而长假前后却往往要付出“连上几天班”的代价,反而使人感到太累太折腾。调借形成的长假期让“3612751”成为今年中秋、国庆放假上班的安排口诀,其实反映出的正是调休造成的一种普遍的零乱感受。

除了零乱,挪出来的假期也未必能满足人们的休假需求。有网友就表示,这种借调周末形成的假日,尤其是小长假更像是延长版的双休日,“代价是有时要连上5天以上班才能换来一个小长假,这种调换方式让假期的质量‘打折’了。”还有网友表示:调不调对农民工来说没区别,一个月就两天假,体制内人休息,我们加班加点,还没有加班费。休假虽说众口难调,但其实反映出的正是人们对休假权的迫切期待。

所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看来,如何让公众真正享受到休假的权益与好处,提升生产力与幸福感,关键并不在于假期的“挪”与“拼”,更在于公共决策部门能不能耐心听取民声,敏锐把握节假日安排的最新民意;能不能真正关注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克服困难,尽力满足公众的休假需求,在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带薪休假”前,多来点真休假。

“黄金假期”离我们有多远

既然公众对“黄金周”如此不满,那么这种假日模式又是从何而来呢?

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当时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1999年我们借鉴国际假日调整的经验,决定推行黄金周假日制度。制度规定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自此长假旅游就成为国人生活的新亮点。而假日经济,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助推剂,可以说三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热潮,令各界人士始料未及。一方面是黄金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方方面面的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交通拥挤、景点爆满、服务滞后,大规模人流同一时间地集中出行,让各方面都不堪重负。

2007年,为了改变中国节假日缺少传统文化特色,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人员流动数量、交通、旅行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再次进行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调整之后,保留十一国庆节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同时将元旦、五一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新增法定假日,与前后周末调整,形成连续三天的小长假。

在黄金周制定的头几年,老百姓其实也挺高兴。因为除了春节之外,人们好不容易有了两个像样的长假,就可以出去远行、出去旅游等等,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现在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想法又开始改变了。如果黄金周设立的目的,只是带着功利目的地让老百姓向外扔黄金,而不是想方设法让老百姓拥有一个高质量的“黄金假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假需求,那么这种假期安排就注定无法让公众感到满意。

今年初,中国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其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从今年国庆开始,保护旅游者权益的《旅游法》也正式实施。这些都是从制度上推进公众旅游休闲质量的重要方式。未来,也期待公共部门能在事关节假日的政策制定上,摆脱只服从于经济的思维模式,打造出真正属于普通公众的“黄金假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