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黄金周乱象

yangguangbaodao 2013-10-22 21:28:49 王淼/特约撰稿人 总第158期 放大 缩小

宁为白鹭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网络上流行着一句出行者自我调侃的话:“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最中间。”在自嘲的背后,是来自交通和旅游部门的数据,其中,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3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道路水路共运送旅客6.1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而据国庆假期假日旅游统计报告,国庆7天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33亿元,比去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分别增长了0.7%和6.1%。

回顾1999年,中国国务院公布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推出第一个“国庆黄金周”时,全国出游人数为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短短14年间,仅十一黄金周7天,出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均上涨了15倍。同时,黄金周旅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0.1%涨到今年的0.4%左右,并达到了全国旅游收入的近10%。

令人炫目的数字固然让旅游业和交通业欣喜,但对于堵在路上和挤在景点里的出行者来说,记忆深刻是必然的,只是这深刻恐怕更多的来自于烦躁与失望。从去年开始高速公路假日免费通行,人们纷纷在路上遛狗、打牌、跳绳、踢毽,到今年,四川都汶高速庙子坪大桥每小时行驶1000米的龟速出行,都反映出扎堆休假的弊病之一就是交通拥堵。

随着中国私家车数量的飞速上升,行路难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尤其是每逢春节、五一和十一期间,探亲访友、旅游度假的人数爆棚。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今年重点监测的京哈高速、京沪高速、沈海高速、沪渝高速等10条关键运输通道,10月1日零时至12时的平均断面交通量为21380辆,比去年国庆节同期增长20%。

挤出的照片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10月2日,杭州西湖景区游客人数达到空前的100.89万人次。当人们还在回味去年游客打趣西湖只能拍到集体照的段子时,猛然发现,今年举起相机随手拍去,都是千人、万人的合影。

人多意味着资源的相对减少,资源稀缺必然爆发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景区之间的冲突。同样是10月2日,四川九寨沟景区因为游人数量过多,造成区间车等候时间过长,酿成了游客占领景区管理处的事件,九寨沟管理局使出浑身解数,仍然有4000多游客滞留山上。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旅游营销处处长罗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该景区从未发生游客滞留的情况,九寨沟景区游客量并未超过四川省旅游局公布的九寨沟景区日最大承载量4.1万人次。罗斌的解释是,下午1点后,就基本没有游客入园。但中午时段游客比较密集,公交车站点间距离比较远,部分游客可能由于没有赶上公交车,逗留时间过长,情绪激动,将道路堵住,导致整个交通线路瘫痪,拥堵数公里长。

全国假日办公告显示,从10月3日下午开始,各地陆续发生景区容量超载问题,接到游客投诉反映河南云台山、湖南张家界、山东崂山、贵州梵净山等景区接待人数超载、游客滞留问题。

全世界的“国庆节”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劳务输出和出境人数的增加,“春运”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春运”,每逢春节前后,全球各国往返中国的国际机票都会异常紧张,不是超高价就是一票难求。近几年,十一长假也有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国庆节”的趋势。不仅传统的东南亚各国纷纷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特色服务,就连一直以“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而骄傲的法国人,也在国庆期间大量招募中国留学生,为中国游客在景点和购物场所提供中文服务。

中国游客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客流,同时还以“能花敢造”而让各国瞠目结舌。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每位来伦敦旅游的中国游客,人均消费8000英镑(约合78400元人民币),是来英国旅游消费能力最强的国际游客。10月9日,来自世界奢侈品协会的《2013“黄金周”中国境外奢侈品消费统计报告》显示,国庆长假7天,中国内地消费者出境消费奢侈品累计约41亿欧元,比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增长6.5%,而同期国内奢侈品市场降幅达53%。在中国内地消费者境外消费比例方面,欧洲以65%的销售额占据绝对优势,北美为22%,港澳台地区为13%。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出境消费心理趋向报告》针对黄金周期间主要奢侈品区域的消费者进行的群体抽访调查,多数人认为黄金周是和家人到境外购物的最好时机,90%的受访者表示,出境购买奢侈品是主要目的之一。该协会中国区主席欧阳坤表示,“黄金周”假期已经成为境外奢侈品门店每年期盼的重要节日,服务中国游客也成为境外奢侈品商业重点。

鸡肋还是香饽饽

矛盾的黄金周带来针锋相对的意见。都是专家,在是否应该取消黄金周的问题上给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作为“反黄派”,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认为,集中拥堵是黄金周造成的弊端,他主张推行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进行错峰旅游;与此同时,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明确表达出异议,认为带薪休假制度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贯彻落实。

根据今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其中明确表示:“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年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而国家旅游标准委员会委员李庚则认为,即便落实了带薪休假制度,也仍存“短板”,“黄金周不但能够实现全家旅游,也是国人为数不多能够保证休息的权利。即便带薪休假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个家庭还要考虑孩子上学的因素,很难实现全家旅游。”

除了保证国民休假权利的问题,黄金周长假究竟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收益还是损失,也成为专家们激烈争论的问题。近期,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博客中撰文称,每年长假的损失,保守估测大约折合2000亿元。计算方法为,每年两次长假,会造成假前假后的低效率、心态调整,大约等于每年损失10个完整工作日。长假旅游,主要是年轻人,其中劳动力约两亿人日,全国损失20亿人日。据2012年城市人均产值数据,劳动生产率以每天百元计,即2000亿元。

对此说法,刘思敏认为,这一说法完全否认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概念,“如果这么算的话,全年法定节假日115天,全国13亿人,总共损失多少?”黄金周在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确发挥着能量。“一个黄金周占到一年全国旅游收入将近10%。也就是说,一个黄金周的收入,相当于平时五六周的收入。”财经评论员刘戈说。此外,刘思敏表示,双休日满足了劳动者最基本的身体休息需求,而长假旅游满足了劳动者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是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体现,不能单纯地用经济账来概括。

“一个人的美味,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对于旅游和交通业来说,赚得钵满盆满的黄金周,却由于集中休假造成的市场容量超负荷,给旅游者和景区当地的人们带来的,很可能是不便、焦躁和冲突,本该休息的时间却疲于奔命,是否违背了长假的初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