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心尖上的孩子

yangguangjujiao 2013-10-16 23:16:20 总第158期 放大 缩小

薄瓜瓜和李某某,本来都是被父母不顾一切爱惜着、扶助着的“心尖上的孩子”,一朝胡闹,如何演变成深陷丑闻漩涡的“问题二代”?

中国人说“家”,居室以形,人亲为魂。父母、儿女相亲,成为家庭;而父母、儿女“亲”的形式,成为家庭发展模式。薄、李两家今天的悲剧和闹剧都牵连着对儿子不正常的骄纵与溺爱。

薄熙来在做最后陈述时说:“我深感治家无方,给国家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固然是避重就轻之辞,但无论从起诉书指控还是各大媒体的分析看,薄瓜瓜都是身陷囹圄的薄氏夫妻贪欲和罪行的源头之一。

而李某某以未成年年纪,竟因殴打和涉嫌轮奸先后身涉两案,舆论同样严厉指责家教在他放荡暴行中的影响。搜狐网专题标题“梦鸽的家教,对李某某的畸形宠爱”,凤凰网专题标题“从小皇帝到少年犯”,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斯坦福大学博士和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石毓智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国父母的自杀式教育。在石博士看来,薄、李二案,“折射出中国父母的通病,那就是包办子女一切的‘奉献精神’,为了子女不计一切后果的‘牺牲精神’。”

石博士将我们社会常见的爱子如命形容为“自杀”,以及将之指向“传统文化糟粕”的分析,在网上引起争议。这一逻辑如果成立,那不是意味着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陷入薄谷开来为了儿子可以毒杀他人的疯狂迷途?而当下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几代成员将孩子视为心肝宝贝,早成风气,难道真如他所预测,“最后,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无法保证,培养出来的则是一个讲究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这显然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今年早些时候,李某某案刚刚引起舆论关注的时候,《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比较温和的评论,就李某某案中的家庭教育因素做出分析。文章说,“教育的失败,对孩子来说,是极端不负责;对家庭来说,将带来悲剧;对社会来说,不仅有损公共形象,还易引发群体对立—— 诸多‘坑爹’个案之所以升级为社会热点,就与其中夹杂身份、暴力、嚣张等元素有关。”

教育学者熊丙奇在阅读薄案庭审记录后感慨:“二代的教育虽不是主线,但却是推进案情发展的诱因,用特权给孩子构造‘天堂般’的成长环境,帮孩子提前考虑购置海外房产,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海外开销,为子女打造杰出青年形象,这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教育孩子自强自立,要有基本的公民意识和平民意识。”而《中国新闻周刊》“微言大义”栏目则以戏谑之语表达一种模糊的“再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白富美和高帅富?那就是:身为女子,洁身自好为白,经济独立为富,内外兼修为美。生为男子,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是为高,大爱于心福泽天下是为富,大略宏才智勇双全是为帅。”

这会是国人对未来社会主导阶层的“二代”们,新的指望和标准吗?其实,现在已不必讳言这一阶层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以及义务了。官员富豪也好,名人明星也罢,拥有巨大社会资源阶层的家庭教育观,是腐朽粗鄙还是理性科学,很可能具有一种以往被我们有意忽略的作用。正视这一问题才是科学的态度。否则,难道只有当一个家庭的劣迹被放大为一个社会悲剧,薄、李这样的骄纵渐成流俗,我们才意识到所谓“二代”问题,已令社会鸿沟渐深、人心摇动吗?对“心尖上的孩子”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关注。

(刘采萍 《燕赵都市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