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合适的就是好的

yangguangjingpin 2013-10-16 22:11:30 总第158期 放大 缩小

 

十一黄金周的香港,很是热闹。各个旅游景点是人头攒动,各大商场更是顾客盈门,眼瞅着内地新近实施的《旅游法》并没有对香港的旅游业和零售市场造成任何冲击。据统计,黄金周首六日,访港内地客近9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给香港零售业带来可观收益,高端名牌和奢侈品继续吸引大量内地游客。而与媒体报道的奢侈品商铺的盛况相比,我注意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把注意力转向了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因为我在超市里也碰到了不少和我一样的游客,看样子他们也和我一样,来香港是来打“酱油”了。

来香港打酱油,并不是一句戏言,内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说也罢。有过一段时间,许多人逃避此类问题的方法是放肆地选择高价的看上去质量优良的商品,而我一直坚信,贵的不一定是好的,某品牌产品的广告词“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就成了我的生活座右铭,保不准我的身体已经千锤百炼成什么样了,买那些个贵的也没人能保证一定没有问题,倒是大多数情况又落入了不良商家的圈套。因而不论是在内地还是香港,买东西讲究合适就行,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这一点,在管理学上大抵相当于那句最经典的“没有最优只有最适合”,所以才会有“优秀人才”、“国际人才”给“合适人才”让位,邓小平才会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往往一直被人们忽视。现在社会充满了竞争,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甚至在对待下一代的教育中,人们都竞相追逐着各种“最”,生活要选择最优的方式,工作要选择最有成效的途径,对待教育更是要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再不然就把自己变成最好的教导者,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实践着“最好”。

所以,当亲妈诈死式教育成为热点话题,连带着两位权贵子弟的成长轨迹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我会很淡定地说,“看吧,有最好的资源又怎样?”教育学家们老早就说了适合孩子成长的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我们都视而不见呢?本期深度我们就关注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侃侃中国式教育。

当坑爹成为一个固定用法时,教育的失败往往也会让长辈自食其果。特约撰稿人宫常在《权贵子弟的成长陷阱》一文中,把一个权贵家庭里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教育的困境和陷阱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薄李二人都因父显贵……因为父辈的权力与名气,两个人自然也能获得普通少年难以企及的资源与机会……以上学为例。无论是薄瓜瓜进入哈罗公学还是之后就读牛津大学,都曾受到尼尔·伍德的帮助。后来,薄谷开来因薄瓜瓜受到尼尔·伍德的生命威胁,而将其毒死,最终诱发整个家族的崩溃。”而作者王聃在《中国式教育的争议与问题》文中也说到,“由家长一手主导、过度投资却忽略情商培养的家庭教育模式,无疑是催生‘李某某’的推手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刘志权教授却认为被视为“万恶之源”应试教育被片面夸大了。他在《中国教育的功利传统与现实选择》中写道,“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具有最为复杂的社会构成、同时还没有实现全面公正和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国家,依旧是一种无可替代和相对公平的选择。”同时,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排除功利观,让孩子在起步阶段自由发展,着眼于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拥有不同学科的初步知识。然后,随着思想的成熟,按照自身发展出来的兴趣爱好,自主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并通过高考选择专业初步定型。”

无论哪种教育模式,终究还是那句老话,选择适合孩子的吧,这个观点很不容易被接受,然而它却是无数经验的结晶。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多专多能的人才,能够为国、为家、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教育的根本价值。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