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500亿元版图上的奶粉大战

yangguangbaodao 2013-09-23 21:26:25 王 淼/特约撰稿人 总第156期 放大 缩小

 

网友说,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就看你是否给他喝进口奶粉。

自从2008年三鹿“自绝于人民”后,洋奶粉如洪水猛兽般涌进中国市场。500亿元,这是奶粉行业的整个市场容量,只是在这个版图上,属于国产奶粉的面积越来越小。尤其在被誉为“乳制品皇冠”的婴儿奶粉市场,新西兰、荷兰、日本、北美等各国乳业巨头无不疯狂抢夺中国本土乳企拱手相让的这块阵地。

随着淘宝代购的兴起,使得“舶来”奶粉更是如虎添翼,绕开进出口的壁垒,通过邮寄、走私、夹带等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渗透进如饥似渴的中国百姓家里。对成年人来说,失去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也许只意味着“断奶”的不适应,但对嗷嗷待哺的婴儿,没有放心奶,直接危及健康甚至生命,难怪内地妈妈们从怀孕那一刻开始,最揪心的就是到哪里去给娃找奶吃。

总理、部长齐上阵

2013年8月,新西兰的“国宝”级企业、全球乳制品行业销量“状元”恒天然集团发布一纸通告,宣布其生产的乳清蛋白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将启动召回行动。信息发布后,令人意料之外的是,新西兰本地并未因此掀起波澜,而远隔万里之外的中国舆论却迅速被点燃,一时间,奶粉话题再一次占据了众多媒体的显要位置(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布声明称,多次检测结果显示,并未发现其中含有会致病的肉毒杆菌,而是含有一般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梭状芽孢杆菌。——编者注)。

尽管2013年初,恒天然也曾爆出牧场受到化学物质“双氰胺”污染的负面消息,但此次肉毒杆菌事件的影响明显远大于上次,这一点,从新西兰政治、商业和媒体各界都将关注点放在了中国就可以看出。事件曝光的当天,恒天然公司首席执行官提奥·斯皮尔林斯匆匆结束在欧洲的行程,星夜出发。然而,他的目的地并不是事件的源头和公司总部新西兰,却是与新西兰隔着整个太平洋的中国。

在事件调查报告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斯皮尔林斯在中国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并对食品安全事件表示“深切的歉意”,同时强调,恒天然对中国有着“极高”的承诺,中国也是恒天然最重要的市场。除了“肇事者”——恒天然公司,新西兰政界此次也罕见地团结一致,纷纷向中国隔空发声,以期求得中国政府和消费者的理解。新西兰贸易部长格罗索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公开表态,如果有必要,他将随时登上前往中国的飞机。在新西兰电视台的报道中,不无遗憾地提到中国已经停止从新西兰进口奶粉。格罗索在接受该电视台知名的“问与答”节目采访时,连一句政客惯用的辩解都没有,坦陈:“我认为中国有关部门采取的停止进口新西兰奶粉的行动是完全恰当的。”

事件曝光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在接受新西兰电视一台《早间新闻》节目采访时,表示出对该事件在中国造成严重影响的关心,承认新西兰经济免不了受到“毒”奶粉事件冲击,并表示将会在事件调查报告出炉后,择机访问中国,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要知道,约翰·基的这段表态不同寻常,作为一国首脑,已经在今年上半年访华的约翰·基连续在一年内两次访问同一个国家,明显不符合外交惯例。且不说约翰·基最后是否会成行,担负“救火”重任的外交部长麦凯利已经提前访华行程,于8月20日抵达北京,话题无他,奶粉优先。

新西兰政经各界罕见地在“毒”奶粉事件曝光后下大力气公关,当然不仅是为了中国儿童的健康,其中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其可能严重受损的商业利益。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占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达到40万吨,同比增长30%。而同期从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奶粉出口大国的进口量均在1万吨左右,几个国家的进口量合计仅占8%。可见,新西兰奶粉在中国进口奶粉市场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反之,恒天然生产的奶粉,每年有1/3销往中国,为新西兰贡献数十亿美元的贸易收入。

正如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在电视上语重心长的表态:“作为我们(新西兰)最大的公司、最大的品牌和最大的出口商,恒天然是新西兰的旗帜,而它的业务完全依靠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质,因此,不得不带着前瞻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问题。”

重新切分的奶酪

中国乳制品市场每年数千亿元的需求,对全世界任何一个乳制品出口大国,以及任何一个乳制品生产商来说,都是一块不可忽视的奶酪。此次新西兰的乳制品龙头恒天然自摆乌龙的行为,无疑给其他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国外玩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对中国媒体和乳企的集体绞杀,尽管新西兰贸易部长格罗瑟依然坚持说中国并未完全停止进口新西兰的乳制品,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事件将会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新西兰乳制品的出口。恒天然的态度则没有这么乐观,首席执行官斯皮尔林斯回答媒体时,直接说损失将会“以千万元计”。

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牛奶生产国,开始发力打入中国市场。据德国乳业同业公会数据显示,2012年,德国可饮用牛奶对华出口达4.7万吨,对比5年前增长91倍。2013年前5个月,德国对华出口牛奶3.8万吨,再次同比增长138%,中国已成为德国在欧洲以外最大的牛奶产品进口国。与此同时,让德国奶粉出口商诧异的是,本来价格适中的德国奶粉进入中国后,身价倍增。根据海关数据显示,德国出口到中国的牛奶每公升约0.6欧元,同德国当地价格相差无几,但德国牛奶在中国的零售价为每公升逾2欧元。

日本的乳企日子也许没这么好过。核电站泄漏事件重重打击了日本奶粉在中国的良好声誉,而去年年底,森永、明治等8个品牌的日本奶粉被曝出缺碘,再次在即将倒塌的破墙上踹了一脚。根据森永奶粉负责人的说法,其奶粉的碘含量接近于零。究其原因,日本是岛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海产品中的碘含量足够日本人的身体所需,这也造成日本奶粉含碘量极低。而这恰恰不适用于中国婴儿需要补碘的国情。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宝宝吃上放心的奶粉,中国的奶爸奶妈们几乎成了世界乳制品行业的分析员,大致搞清楚了全世界奶粉的优劣和特点。近期,“奶妈奶爸眼中的世界地图”在网上颇为流行,其中对于世界各国奶粉的点评更是引起热议——美国“都是一帮做药的在做奶粉”,拉美“奶牛都被做成牛肉了”,新西兰“现在限购了,没得买了”之类的评语堪称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当然,地图中央黑黑的“公鸡”被标上了三个醒目的大字“毒奶粉”。

无论是占尽先机的欧洲,还是日渐崛起的美加,以及有些被涉“毒”事件打懵了头的新西兰和被抵制的日本,谁也不会轻易将中国乳制品市场的肥肉拱手相让。在国内一些大型超市的洋奶粉卖场,近期洋奶粉销售商纷纷张贴大幅告示,说明问题奶粉已经下架,目前所售洋奶粉质量有保障,期望借此给顾客吃定心丸;另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是促销,买300元减40元、买三罐赠一罐、价格直降25%等优惠措施纷纷出台。为了拉住洋奶粉客户,销售商对于有“刚需”的奶爸奶妈客户更是加倍关照,甚至在妇产医院、幼儿园和高档社区派销售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走访促销,以巩固传统客户的忠诚度。

尽管如此,敏感的国内消费者还是对涉事品牌的奶粉“用脚投了票”。据8月上半月的统计,多个涉事婴儿奶粉的销量下降幅度达到60%以上。雅培、多美滋等品牌奶粉在商场和超市均出现滞销。应该说,2013年8月新西兰奶粉受污染事件,将会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只是,新的格局可能是众多洋奶粉重新瓜分中国市场,也可能是中国本土企业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阵地。

收复失地的良机

整个8月,都是中国本土奶粉企业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据统计,国产奶粉在不少地区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国产奶粉销量比洋奶粉出事之前上涨50%以上,甚至包括完达山在内的多家乳企都对媒体表示目前有些供不应求,一周内订单量增长了30%以上。

面对突然爆棚的市场需求,中国本土乳企似乎还沉浸在“天上掉馅饼”的喜悦之中,缺乏对未来市场长期拓展的深思熟虑。根据国内资深乳业专家宋亮的意见,在新西兰奶粉出事的情况下,多美滋、雅培的销售下滑是必然的,而国产奶粉销售增长也是事实。但是,究竟能否将暂时的优势转化为长期的胜势?宋亮认为,只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消除消费者心中的负面影响,国产奶粉才有更多的机会。否则,“新西兰之外国家的奶粉或将受益” 。

8月中旬,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透露,江苏和北京将在今年10月起试行由药店对奶粉进行销售,明年试点区域将逐步扩大。这一早在今年6月就曾爆出的“奶粉进药店”的消息,终于在2个月后有了进展,并且相关部门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从今年10月起,北京和江苏两地将试行药店销售奶粉,北京将有20家药店设奶粉专柜。江苏消费者可以在部分药店的“ATM”(自动售货机)上买到奶粉。到明年春节后,完成1万家店的投放。”

奶粉进药店的初衷,是为了给婴儿奶粉开辟出新的销售渠道,按照药品管理的标准确保奶粉安全和质量,让消费者能够买到放心的奶粉。当然,如何保证药店卖出来的奶粉安全可靠,依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严把奶粉质量关,确保奶粉质量上乘和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采购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人为地将劣质奶粉推销到药店渠道销售。总的来说,药店销售奶粉是一个积极的尝试,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实和管理的到位。

除了食品安全,另一个敏感的话题也在挑动着普通消费者的神经,那就是与洋奶粉近期纷纷下调价格背道而驰,多家国内乳企接连涨价,而且幅度不小。从7月底开始,蒙牛、伊利的部分产品开始涨价,在广东的部分超市,蒙牛特仑苏每箱涨价3元,与伊利金典涨幅相同;蒙牛真果粒每瓶涨了5毛,现价3.5元/瓶,涨幅达到17%。对于涨价原因,蒙牛方面将其归结于成本上涨,但拒绝透露成本上涨的幅度和具体数字。

坊间认为,国内乳企上调价格与恒天然奶粉事件有关。不过,这一观点遭到专家的驳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刘美菊表态:“液态奶所使用的生鲜乳均来自国内奶源,怎么会与恒天然事件联系上呢?”然而,对于成本上涨导致终端产品调价的问题,广东省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出具了更有说服力的数据:“28个省市的牧场,包括青海、内蒙古、宁夏、广东、安徽、武汉、江西、福建等2月份生鲜奶收购价每公斤平均4.08元,到7月份是每公斤4.22元;根据计算,到7月份,国内乳企一盒牛奶的原材料成本平均也就涨了8分钱。”这与蒙牛、伊利部分产品17%的涨价幅度有很大差距。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