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治 谣

yangguangjujiao 2013-09-23 21:17:42 总第156期 放大 缩小

 

酷热的八月,却成了“网络大V们”的冬天。打击网络谣言专项活动开展,一批“网络大V”因为散布谣言纷纷被拉下“神坛”,《人民日报》接连刊发重要评论,剑指微博“大V”。谣言响亮,背后玄机多多。谣言工厂的背后,其实暗藏着庞大的灰色利益。

谣言当然应该打击。芜杂活跃的网络谣言背后,到底存在哪些推手?它们目的如何?又遵循怎样的规律而壮大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对当下蓬勃兴起的中国舆论市场而言,似乎比讨论“谣言有害还是无害”显得更为必要。

在中国,互联网正进入全面普及阶段。但是从网民学历构成看,大专以上的高学历人群接近饱和,新增网民主要来自低学历人群,截止2012年底,小学以及以下人群在全体网民中已经占到超过一成的比例。这样的网民结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拉低”了中国网民辨识谣言的能力,也给很多谣言传播以可乘之机。再加上政府习惯于封锁“传言”,公信不足,公众信息获取渠道匮乏,有了困惑也难以求证,网民在种种偏执与蒙蔽之下,识真断伪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更容易被煽动和利用。

然而,打击网络谣言,也要摒弃“严打”的惯性思维。倘若严重迷恋重刑的震摄功能,易使打击违法犯罪偏离法律轨道,为了挖掘犯罪分子而不惜“宁可枉判千人,不可一人漏网”。在政绩观的影响下,一些不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可能会被升格处理,这本质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伤害,也是对法治的破坏。

网络谣言从哪里来,网络谣言止于何处,这远远不是抓几个“网络大V”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