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管住谁的嘴

yangguangjingpin 2013-09-23 21:08:09 总第156期 放大 缩小

 

小时候,家里负担重,老爸老妈为了生计忙活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家里两个小孩经常吵架,每回和老弟吵得不可开交之时,老爸的一句话便会出现:不要吵,闭嘴!也不知道说的是我还是小弟,总之我们都会在这句话的威慑下噤声,尽管我们都暗自不断腹诽——老让我们闭嘴,那我们嘴不就真的只剩下吃饭这一功能了?以至于如今,每每到了辩论之时,嘴巴都会变笨,脑海里只有两个字“闭嘴”!如是的不善言辞,算不算小时候留下的“创伤”?不过这样的“创伤”倒也是有点好处的,就算是在网络风生水起的时候,也成不了名嘴、巧嘴,也不至于瞎站队肆意卖弄嘴皮子,而惹祸上身。

也奇妙于中国古文字对于嘴的描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多说招怨,瞎说惹祸”,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明白一个人管好自己的嘴巴是多么重要。对于平头百姓来说,“谨言慎行”是古训,“信口开河”、“口不择言”是忌讳。从古至今,流传着多少祸从口出的故事。而酷热的八月,“严打网络谣言”掀起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和传媒研究领域的一场大风波,一批人因为“制造并传播谣言”遭受处罚,另一大批意见人士纷纷表示严重关注并为此争论不休,认为目前网络上人们的发言正在被控制着,大量的精力用于“管住人民的嘴巴”,让人们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

可是,谁最能管住人们的嘴巴呢?计划经济时代尚有可能,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资源的垄断足以构成政治上,甚至思想上的控制,通过管住人们的“饭碗”就可以管住人们的“嘴巴”。而现在,住房、医疗、教育的“产业化”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想要再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管住人们的嘴巴已经显得不现实了。对于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的嘴巴是该管制,但是如何才能不一概而论,既管住谣言,又不损害网络的活跃性,对当下中国舆论界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期深度关注的就是8月下旬的这一波网络舆论风波,看看那些害人颇深的谣言起于何处,背后存在哪些推手?它们目的如何?又遵循怎样的规律而壮大起来?对时下网络意见人士关心的打击网络谣言是不是“因言获罪”这一问题,以及网络谣言要如何打也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

周俊生的《打击网络谣言是不是“因言获罪”》就眼下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了分析研究,文中写道“一个开放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广开言路的社会。而一个言路广开的社会,必然也会出现各种杂音……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人人担心‘祸从口出’、‘因言获罪’的氛围,将自己的嘴巴锁起来,最高兴的只能是那些害怕遭遇网络曝光的腐败官员。”

而对于如何把握好打击谣言和保障权利的平衡?傅达林在《以法治思维惩治网络谣言》说道,严打思维要不得,最根本的路径还是回到中共十八大所提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上来。只有将惩治行动纳入法治轨道,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避免随意性,才能防范公权力失范或是打击失准带给公民基本权利的损害,并在损害实际发生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法律救济。

说完了嘴的延伸功能,再来关注一下嘴的本源——吃。关于吃,中国老百姓可谓是伤透了心,各色食品安全问题那是老生常谈了,大人也就罢了,小孩子的奶粉问题可是不得不一而再地重申。前段时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乌龙事件”,给其他乳制品出口大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重新划分中国市场的机会,那么孩子们的嘴能安全地吃上放心奶吗?《500亿元版图上的奶粉大战》一文值得一看。

嘴上无小事,吃得安全的问题这几年来一直烦恼着中国的老百姓,这一点政府没少下功夫,效果如何暂且不提也罢。而对于“说”的问题,最佳的方法莫过于牢狱威胁了,大多数人不会为了多说一句话而冒这种风险,因为这不值得,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对于这方面的立法为什么会“迫不及待”了。9月9日,中国“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可判刑。不知为什么,看了这则新闻,我总有一种老爸让我闭嘴的感觉?“家长很累,你们不要吵了,给我添堵,都闭嘴!”只是唯一的疑问是,管住了嘴巴,就真的能天下太平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