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我不爱他”是近来才有的一项权利

pinweiyuedu 2013-08-02 19:03:12 ■ 摩 卡 总第153期 放大 缩小

 

尽管简·奥斯汀的生平,寥寥数语即可讲清,毛姆还是从那些乏善可陈的资料中,找出了女作家的人生叙事。津津乐道于此的目的,是探究作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联。1945年,应一家杂志邀约,毛姆开列了一张书单,为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撰写系列书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十佳”的备受争议可想而知,却也无妨书评集——《巨匠与杰作》的出版和流传。

不过,要是你把它当作“写作圣经”来读,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毛姆根本就不是正襟危坐着与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这本文学评论集可没有使用专业的批评手法,倒是更钟情于名人的轶闻趣事。毛姆认定: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最好弄清他历史中的重要之事。显然,每个人对“重要”的判断并不一样,你得承认,评论家从故纸堆里考证出的“八卦大事”,确实有助于我们对巨匠及其作品的理解。

奥斯汀的小说被划归“娱乐”一类。先别急着辩驳,要是你知道毛姆评判小说好坏的原则——艺术的目的就是娱乐,而教育是其次要功能,就知道奥斯汀在其心中的地位了。“大多数小说家的状态都有起落,而奥斯汀小姐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例外,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虽然毛姆认为《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结构非常出色的小说,情节自然,故事也没让人觉得不可信,可他还是对情节有所疑问——为什么伊丽莎白举止优雅,而她的母亲和妹妹却如此粗俗?并且给出建议,要是她们是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就可以避开“绊脚石”了。

写这本书时,奥斯汀只有二十几岁。名声远扬之时,她已离世。依据那些留传下来的散碎片断,还有寥寥几封家信——预见到妹妹未来的盛名,奥斯汀的姐姐烧毁了大量信件,以及女作家的小说,勉强拼凑出一个并不丰满的影像。堂妹说,她的这位堂姐“一点儿也不漂亮,还非常古板,不像个12岁的女孩儿”。还有人说:“她倒还是一根拨火棍儿,可是这个怪物人人害怕……一位一声不响、专写别人的女才子,当然叫人害怕!”

带着一副旁观者的表情,奥斯汀悄悄站在绅士淑女们的背后,把他们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个通透。她可能从未想到,自己的小说会被如此多的人各取所需——作家借此宣讲自己的写作理念,中产阶级学习英国范儿,女人当其为爱情读本,女权主义者从中找到了例证……“如果说,有一本英文小说在社会的各阶层都很流行,那就是《傲慢与偏见》。”——多丽丝·莱辛在她的文学评论集《时光噬痕》里写道,她不想简单地评述奥斯汀,而是要回应一些质疑:她似乎只关心社会地位和金钱,诸如生命与死亡之类的伟大主题被置于何处?

照莱辛的看法,奥斯汀见识短浅、“乡村生活和狭窄的中产阶级圈子就是她的全部”的观点,不免有失偏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伍尔夫引用了“某人不怎么引人注目”的言论——这其实并不客观,伍尔夫对奥斯汀推崇有加,她惊叹于她刻画人物的本领,感慨“她的人物生下来只是为了让简·奥斯汀享受将他们斩首的莫大快乐”,“她用鞭子似的语句环绕着他们,抽打着他们,削出了他们永恒的轮廓”。莱辛并不认为奥斯汀的生活与世隔离、波澜不惊,她给奥斯汀的创作赋予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认为其艺术成就在于,“开辟出了一片小小的世外桃源”,“去芜存菁,琢石成玉。”《傲慢与偏见》是以一种喜剧的形式呈现的,其中的某些痛苦时刻往往容易被忽视。

最为重要的,莱辛从奥斯汀的小说里,看到了女人权利的觉醒——说“我不爱他”是人们近来才有的一项权利。这,就是这本小说讨论的核心。由此,小说便不再是“淘夫文学”,伊丽莎白的活跃、勇敢和无畏,预示了女性后来可以攀爬艾格尔峰、拍摄激流、驾船横渡大西洋。

可惜,莱辛并不认为达西会娶伊丽莎白——小说中,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因为“她的亲戚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人,贵族们是不会娶这样的中产阶级穷姑娘的”。奥斯汀终身未嫁,她把“爱情”留给书里的人物。不管是伊丽莎白、爱玛还是范妮,都接受她安排的命运,依着她的心思,嫁给了出身良好、品质优秀、财产丰厚的优雅绅士。至于作家本人,我们只知道,她曾经与爱尔兰英俊青年汤姆·勒弗罗伊相恋;后来,接受了哈里斯·比格威特的求婚,却很快反悔了。

都是些发生在乡村客厅里的“小事”,可是,当你读完一页的时候,总会急切地翻到下一页,看看随后发生了什么。毛姆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小说家,具有一个小说家所该有的最为宝贵的天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