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北京青年报:体育娱乐化已无底线

yangguangshixian 2013-08-02 18:54:37 总第153期 放大 缩小

 

北京青年报:体育娱乐化已无底线

今年浙江和江苏两大卫视先后推出跳水真人秀节目,“明星跳水”也因此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然而,这对“双胞胎”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两档节目的国外原版正为版权纠纷打官司。从实际播出效果看,跳水秀呈现出的出丑、惊险和花边唤醒的不是公众对慈善、对跳水的热情,而是人们的猎奇心理。对于《中国星跳跃》反复强调节目的公益性,有网友质疑是在炒作公益。

4月19日,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节目训练基地发生意外,著名影星释小龙年仅18岁的随行人员彭某不幸溺亡。事发至今,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此次事故与跳水之间存在必然关联,但这个意外事故所引发的民间对跳水秀的激烈反弹却让人深思。若想通过娱乐化来引导群众健身、推广竞技体育,就要在“励志”和“利益”上做到更好的平衡,守住专业的“底线”,防止“娱乐至死”。

中国足球在成绩上不断沦陷,但中超联赛却给大众带来了“娱乐至死”的新体验。史上最大牌教练里皮、世界级球星德罗巴的加盟以及万人迷贝克汉姆出任代言人,让中超拥有了世界性的影响。然而,德罗巴最终与申花不欢而散,小贝的代言更被质疑是一场走秀。中超联赛日益火爆,但中国足球的未来却未见明朗。

竞技体育也好,群众体育也好,过程当中的“辛苦”是不可避免的。将体育娱乐化的真正目的,是引导群众更好地健身,或是普及、推广竞技体育项目。而如今的实际情况却是,体育娱乐化不断“探底”。运动员的隐私常用来博眼球,这对运动员和竞技体育都是一种伤害;跳水真人秀以出丑、惊险和花边来换取收视率,项目本身却不能借此深入人心。若想通过娱乐化来引导群众健身、推广竞技体育,就要在“专业”和“娱乐”做到更好的平衡,守住体育娱乐化的“底线”。

人民网:“耳尖上的中国”

2012年7月13日,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播出,收视一路飚升。此节目被网友誉为“2005年以来最值得期待的音乐盛事”、“耳尖上的中国”。

相比其他许多声音选秀类节目的表演和包装,《中国好声音》的“新瓶子”比以前的“旧瓶子”更为简单纯粹, 通过巧妙的形式把声音的本质摆在了首位,规避了观众对作秀和炒作的审美疲劳。节目宣传总监陆伟表示,该节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选手的外形条件和能否晋级没有任何关联。如果没有一副“好声音”,无论选手如何炒作,唱功得不到评委的认可,就不可能取胜。

“这档节目是一个温暖励志的节目,而不是靠骂、靠吵来让人关注的节目。”这显然是《中国好声音》在“限娱令”的政策限制下寻求空间的方式。而该节目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同,也确实与它进行正规的版权引进、强调音乐的专业性、传递积极正面的感情有关。广告商们对其趋之若鹜,一则15秒的广告拍出了116万的天价。

西方成功的大多数娱乐真人秀,如《老大哥》、《诱惑岛》、《幸存者》等,其竞赛规则多数是鼓励参与者暴露人性弱点,认为节目要展示人性丑的、阴暗的一面才能吸引观众,取得高收视。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味以低级趣味迎合观众。而《中国好声音》更重要的是节目所表达的精神内核、电视内在的立意高度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这都应该是被避免的。《中国好声音》宣扬了主流价值观,表达了真善美,也娱乐了大众。这种多赢的局面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

长江时评:抗日剧的功能应是“教化”而非“教唆”

抗日剧的过分娱乐化和传奇化,不但是对历史道德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电视观众的不负责任。抗日剧应该承担传播民族精神的教化重担,而非充当教唆民族仇恨的工具。

中国电视剧和电影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无分级制度。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幼儿,在电视上都能看到同样的内容。大多数卫视在黄金档播放抗日剧,抗日剧中的“手撕鬼子”、“一剑封喉”等离奇剧情都会让电视观众被动接受。尤其是对于暂未能辨别是非黑白的儿童,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暂未定型,外界的事物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耳濡目染的教育感化比起书本教育来说效果更加强烈。《礼记·经解》曰:“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礼”能教化人,抗日剧也应该有这样的功能,给人带来正能量,让民众具有民族气节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气度。在此时,抗日剧所传播的思想理念极其重要,是教化民众深明大义的民族气度,还是教唆、煽动民主仇恨,由其对历史的定位所决定。

抗日剧颠倒历史,剧作者们有很大的责任。剧作者们从中窥窃到民众对日本的某些怨恨,看到了商机和利益,所以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必定使点击率和收视率飙升。在抗日剧中“担当大梁”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应该具有历史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应该为了利益、金钱或是迎合某些极端狭隘民族主义者的需求而娱乐历史、背弃史实。

监督部门应该恪尽职守,整治“雷剧”,还原历史真相,给民众一个干净的、具有文化气息和文学素养的历史剧。同时,对于网游剧、穿越剧等也应该有相应的审查制度和法律法规来监督和规范,不能任其毫无社会道德责任感地发展。抗日剧应该起到教化民众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的作用,而不是教唆民主树立激进、愤俗的民族仇恨情绪。

海外网:怀疑的时代尤需历史的给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众声喧哗、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有的人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信仰,也有人在困境蹉跎中放弃了梦想。行乐取代了奋斗,怀疑消解了信仰,精神动能不足,成了迷失年代的典型写照。推敲其中因由,对待党史、国史的态度不端正,从而搞乱了自我认同,模糊了道德底线,是一个重要原因。

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涌现,党史、国史、军史,无一不被拿来开涮取乐,成了娱乐至死的牺牲品。添油加醋的历史,非但不是营养品,反倒是劣质食品;甚至小米加步枪被怀疑是谎言,雷锋、董存瑞被质疑是虚构。与怀疑相伴随的,是信仰的陷落,“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

当背弃历史蔚然成风,当嘲弄历史受人热捧,不仅历史的真实面貌会被抹杀,信仰也会成为思想负担。有些党员干部一谈到学党史就生厌,将过去的理论比作故纸堆,将前辈的告诫看成绊脚石,数典忘祖,弃善习恶。对待作风建设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也有人埋怨党史无用,抵制到群众中去,认为再睡农家炕、再当苦行僧,是悖逆现代潮流。然而,他们恰恰忽略了,作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好的作风,本身就是历史孕育的硕果。任时代如何变,好作风是必须一以贯之传承的。

放眼世界,每一个伟大民族都会为精神找寻历史的食粮。耶路撒冷的哭墙前,每天会有人痛哭;莫斯科红场的烈士墓前,年轻人结婚会去献花扫拜。历史的镜鉴永远不会过时,愈是信仰迷失愈应回归历史找寻方向。“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