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丑 闻

yangguangjingpin 2013-07-18 11:46:39 唐芳 总第152期 放大 缩小

 

丑闻,负面新闻尔,是因涉嫌罪恶、不名誉、或不道德等行为而使舆论大哗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在字典中,丑闻总是伴随着诸如耻辱、丑事、名誉扫地、贪污、渎职等词出现。人们对于丑闻的态度总是猎奇的,这一点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就有曰:“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然而,近些年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发展,人们获得丑闻的途径与传播个人对于丑闻的看法变得越来越容易,这也促使人们对待丑闻的态度有了不少的转变,逐渐由猎奇转为愤恨以及注重当事人、当事组织如何处理丑闻的方式、方法上。

丑不可掩,自是不必讳言。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让人们对官场与官员的丑闻变得非常的敏感。一旦爆出涉及官员的丑闻,汇聚民意的网络便会沸沸扬扬,有关如何查处的谏言多如牛毛。可是,相比民众的热情高涨,有关部门似乎总是低调的,不论丑事大小,一律压下处理,各级部门的信息渠道无须通气,步调一致地妄图为事件捂上个“盖”,玩回避,耍太极,运用自如。事情也往往转化为,丑闻越来越多,认罪的人却不见几个,每次都说要严惩涉案官员,降级撤职考验,可没过多久他们又以另一个官衔出现在众人眼前。这样的丑闻处理方法不能不说凉透了民众的心。

近段时间以来,又接连出现了很多事,总是表态要诚实面对公众的有关部门,在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怎样对待媒体的关注上,还是没能坦然,没能通过处理事件给民众一个交待、一些信心。

本期深度就关注了这样一个群体,在中国,他们总是与丑闻如影随形,他们就是中国临时工。纵观近年来的各种丑闻:三鹿事件、各地大火、民居强拆、野蛮执法……统统是“临时工”干的。无怪乎有段子赞叹:临时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临时工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以至于百度百科关于“临时工”的第三层涵义便是:“每次事故的替罪羔羊”。

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副教授傅达林撰文《“临时工”执法的法律审视》,指出临时工与行政执法机关本质上只是一种劳动关系,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执法主体资质和条件,也不能独立承担执法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因此,作为行政机关的雇佣人员,其对外产生的法律责任理应由行政机关承担。

相对于官方的遮遮掩掩、袒护包庇,民众更大的求知欲被激发,特约记者楚天皓专访了申请人社部“临时工”信息公开当事人魏煌雄,在《申请“临时工”信息公开只是一个开始》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对临时工问题的深思与行动。

古人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拿“临时工”做遮羞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弥漫的“临时工心态”。特约撰稿人李妍在《谁是“中国临时工”的终结者?》中写道,只有当所有人都处于一种公平的从业竞争环境中,所有人都不再端着铁饭碗,都“临时”了,都有危机感了,整个从业环境才不会违背公平原则。

最近的热点远远不只有临时工,还有曾处在丑闻中心的原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贪污受贿案的宣判,河北大学教授王铁群《“老虎”何以变“苍蝇”?——刘志军案评析》一文回顾了这一丑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对此案连发五问:刘志军贪腐究竟多少?为何对其收受“性贿赂”未予指控?为何一路贪腐、一路提拔?检方辩方为何角色错位?“死缓”为何湮没在舆论之中?

而有关中国足球的丑闻在国人的心中已是不能明说的痛楚,“615”国家队1:5兵败泰国青年军和主帅“卡马乔解约”风波再一次将国人心中最难以言说的伤疤给揭开了,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赖明明行文《拿什么去拯救你:中国足球》,想要给顽疾已深的中国足球指指迷津。

其实,对待丑闻,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组织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无可厚非,甚至应予以鼓励。但是这种形象的维护若只是以一种隐瞒和逃避的方式,那么无疑只会引发公众更多的不满与厌恶,实质上也就进一步损害了当事组织极力想要维护的形象。勇于承认错误,这个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他们却是需要再重新好好学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