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PX之毒:真实危险还是杞人忧天?

yangguangjujiao 2013-06-25 21:56:31 ■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50期 放大 缩小

2007年厦门市民集体散步事件之前,PX是个陌生的化学术语,“邻避”也是个生僻词。但在这之后,PX——这种现代化学工业中极为重要的产品,开始成为公众眼中恐怖与邪恶的代名词。内地反对PX项目的邻避运动,一时风起云涌。

由于担心PX项目有毒、致癌,或是对环境有潜在风险,人们担心项目一旦修建,将会对自身健康、生态环境或自身经济利益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纷纷走上街头,抗议修建PX项目。反对理由一般是:“要修可以,但别在我家附近修。”这就是邻避运动,原名Not In My Backyard(别在我家后院)。

一片抗争之声中,也有对PX微弱的支持声。在国内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有许多理科生和化工专业人士认为,PX事件中公众对环境危害的认知实在是小题大做。在这场争辩声中,以文理为分野,理科生与文科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支持该项目的人士认为文科生夸张了PX对环境的危害,PX有毒纯属杞人忧天。更有不少专家站出来解释,公众对PX的危害认知纯属误读。

那么,PX到底有没有毒?PX到底有多毒?

PX之忧

在内地,公众对于PX项目的质疑已不是第一次。2007年,厦门发生市民质疑PX项目上马事件后,该项目不得不改址建设。其后,大连、宁波、成都、昆明,对PX的反抗,俨然已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连锁反应之下,似乎人人闻PX而色变。在大连,PX曾被媒体形容为“令人闻风丧胆的终极绝杀项目”;在厦门,PX据说能抵得上1000枚导弹的威力。

而告诉民众什么是PX工程的,据说是一份两会提案。2007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赵玉芬联合百余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提案中提到“PX全称对二甲苯,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在厦门海沧开工建设的PX项目中心5公里半径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0万的居民。该项目一旦发生极端事故,或者发生危及该项目安全的自然灾害乃至战争与恐怖威胁,后果将不堪设想。”

“PX是高致癌物,对胎儿有极高的致畸率”,以“剧毒”面目示人的PX一经报道后,厦门市民开始游行拒绝PX落地。除了担心致癌,很多人还忧虑,PX项目一旦发生重大泄漏事故,是否会对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此前,国内的PX装置不是没有出过事故。2000年,国内某化纤厂一套25万吨/年PX项目发生火灾。事后调查,主要是设计上有欠缺,塔底没有切断阀,火焰超过100米,烧了十几个小时。这次重大的事故造成3名操作工人遇难,并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了污染。

大连的PX争议,则源于PX罐区不远处发生的严重溃堤。溃堤让PX项目面临威胁,而这还不是PX面临的第一次事故风险。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输油管线发生爆炸时,它曾幸运地与死神擦身而过;同年的10月24日,同一出事地点的第二次爆炸,它再次侥幸“逃脱”了。似乎,只要PX项目存在,谁也不知道它何时、以何种方式落下。

与此同时,有专家提出了“国外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地方”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后反复出现在各地PX项目的反对声中,成为拒绝PX落地的重要佐证。

PX:被妖魔化的化学品?

一波胜过一波的PX反对声中,另一种声音却逐渐清晰起来。

曾经参与南京金陵PX项目前期论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洪渊就表示,PX的化学名称叫对二甲苯或1.4二甲苯,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

尽管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在涂料、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存在,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化学物质。但客观上讲,对二甲苯有毒,不过毒性要比苯和甲苯小很多。作为一种化学界公认的低毒物质,PX的急性毒性低于阿司匹林、咖啡因和尼古丁。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均将PX归为“缺乏对人体致癌性证据的物质”。而国内“PX有极高致畸率”的说法,也并未得到国际公认。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刘瑞雄也认为,对二甲苯是相对安全的,生理毒性很低,在台湾地区就不属于毒性管制品。

在美国、加拿大、澳洲以及亚洲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化学品安全说明书)文件上,关于对二甲苯有着这样的描述:“毒性属低毒类,侵入途径:吸入、眼、皮肤、误食。”“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陈洪渊说,关于PX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人体健康受污染影响有三种途径:吸入、口服和皮肤接触。对于大气污染来说,影响的主要是第一种途径,即吸入有污染的空气。但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还要取决于人体暴露水平以及接触时间。

此外,针对“国外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地方”,一些国外的实际案例也被频繁拿出来证伪此观点。通过查询资料看到,国际上一些PX项目距离城区的距离其实相当近。比如,美国休斯顿PX装置距城区1.2公里;荷兰鹿特丹PX装置距市中心8公里;韩国釜山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PX装置距居民区0.9公里;日本横滨NPRC炼厂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

刘瑞雄甚至直接表示,国际上没有“PX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相关规定。台湾地区要求不能把化工厂建在城市中,要单独成立石化专业区,但只需距离居民区500米以外的范围内。

尽管不少专家认为PX低毒,但PX项目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据介绍,PX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主要分为两大类:火灾爆炸事故和化学品泄漏事故。预测结果表明,火灾爆炸事故近距离内对建筑物和人员均会造成严重损害,但影响范围大约为100米。

是否接受PX不仅是技术问题

看来,跟随风起云涌的邻避运动,信息越来越公开,PX到底是否有毒在技术与知识上的争辩,已越辨越明。

尽管如此,绿色和平组织污染防治项目主任马天杰却依然认为,对二甲苯本身的低毒性,并不能说明PX项目没有风险性。“PX本身的性质和危险性不能等同于整个PX项目的环境风险,因为项目本身涉及到的化学品不止PX,还有其他一些危险化学品,它们应该全部被考虑在建设这个项目的环境风险中。”

即便不考虑中毒的风险,PX项目可能引发的火灾爆炸和化学品泄漏等事故,也足以让人心惊胆寒。在国内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监管部门拿什么让公众完全放心,PX项目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人们当然明白,现代社会生活,我们已离不开很多危险的东西。比如,煤气有毒,可能泄露并引发爆炸,但我们却没有必要因此拒绝煤气。不拒绝的前提是,我们充分了解煤气的性状,知道煤气的储存、监管在可控范围内,即使发生安全事故,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也就是说,是否接受煤气,与煤气是否有毒无关,而与信息是否透明,政府监管、安全保护措施是否到位有关。

同样的道理,人们是否接受PX,某种程度上,与PX是否有毒关系并不太大。从技术和知识上解决PX是否有毒的争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安全焦虑,有助于公众更全面地了解PX,并懂得如何防范安全风险,进行自我保护。但要让人们真正接受PX,政府必须拿出诚意全面信息公开,并加强监管减少事故发生几率,这才是减少PX争议的根本之策。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