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冰火两重天:用工荒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

yangguangjujiao 2013-06-16 18:03:36 南关前/特约撰稿人 总第149期 放大 缩小

一边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同聚人才市场寻找工作机会,感叹工作难找;一边是用工企业众多岗位难以物色到合适人选,出现用工荒。伴随着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步伐,这一结构性矛盾已延续了多年。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企业和家庭的双重困惑或许能得到些许改观,但高等教育模式和独生子女问题,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学生与企业隔河相望

“企业招人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难。”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感叹。该公司每年都要提供数百个专业性、基础性的岗位,鲜有大学生愿意下基层。

这种状况在国内众多制造型企业尤为普遍。一些大型企业每年都要招聘数百名大学生充实生产一线,但流失的大学生很多,多数刚刚熟悉岗位流程便鸿雁于飞,这令不少企业心痛,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训的成果付诸东流。

“并不是企业提供的薪酬不够,也不是缺乏上升通道,他们中的优秀者很快就能完成从一线工人向管理岗位的角色转换,这是管理者必须积累的经验。”一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很多大学生吃不了那份苦,还有的人则是因为面子——怕人家在背后指指戳戳,上几年大学成了工人。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与大学生交流时,除了薪酬,另一个被问及频率颇高的词是,“是否在总部工作?”一些全国性企业在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岗位无人问津,企业只好降格以求,多数会放宽招聘条件。

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与大学生不愿下基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中眼高手低现象亦十分突出。很多人想从事看似清闲的文秘和办公室工作,却连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都不会。一些毕业生起草的文件语言不顺、逻辑不通。涉及到财务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大学生们的知识仅停留在定理和书本上,鲜有实战经验,更别说处理人际关系等微妙的现实问题了。

70后、80初媒体从业者大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实习或刚入职时,往往主动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每天提前赶到单位,整理、打扫、备水,然后寻找选题等待派题。而今90后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愿意做打扫、备水这样的份外之事,一些人在被动地等派题和抱怨中消磨时光,以至于发生雷人事件。当指导记者派给实习生事务性工作时,有人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来实习,不是干这个的。”事实上,多数实习生们又很难独立胜任选题、采访、写作等任务。倘若没有在职记者倾囊相授,悟性不高的人难以在这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中取得长足进步。

眼高手低、责任心不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一些大学生甫一踏上岗位,就让用人单位头疼——自由散漫,不用心钻研业务,上班玩游戏,旁若无人煲电话粥。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叹,如今的学生是怎么了?鉴于此,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选才并不是第一位考虑因素,而是观察该生是否踏实肯干。

“不知是我们的要求高了,还是有代沟了,企业需要在河这头,学生期望在河那头,如同被河流分割成两条平行线,招人是不断放松要求的痛苦过程。”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说。

学历只是件华丽外衣

毕业季临近,高校周边的各种复印店生意日趋红火。让简历飞的时刻,许多毕业生都在挖空心思让自己的简历与众不同。

包装上标新立异已见惯不怪,前几年流行往简历中塞写真集,近几年则进化为集证书。许多大学生一入校就加入了考证大军行列,英语和计算机等级只是入门级,会计师资格证、法律资格证书、物流师、报关员……各类证书令人眼花缭乱。这种风潮之下,有人在简历中写下“在校期间曾获得康师傅再来一瓶奖励”。虽是笑谈,更像是一个黑色幽默。

“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乃至相同班级,课程成绩表却是五花八门。”这是用人单位的困惑,其实这只是学生们选择性展示的结果,每个人都尽力展示高分科目,而有意无意隐藏涉险过关的科目。

商品社会,重视包装无可厚非,对用人单位来说,繁复的简历包装有喧宾夺主之嫌。“一方面收到的简历太多,难以细览;另一方面,学生证书太多也给人杂而不精的感觉。与其在简历包装上下功夫,不如用心写一份自我简介,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此外,学生的社会实践也被看重。”

对用人单位来说,理想的状况莫过于命中那些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但要实际做到却难上加难,因为学校的评价体系和社会、企业的评价体系有显著差异。一个广为提及的例子是《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孟非,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孟非或许不是一个好学生,他考不上名牌高校,即便能上,正统的学校教育也把他锻造成一个四平八稳、我们不想看到的模样。

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学历这道硬杠杠排得很重。“博士生应聘遭遇学历查三代”之类的新闻,总能诱发大批民众内心的情感呼应。公众诟病已久,企业执意而为,这是为何?

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有一年,一家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标明只要本科出自“985院校”学生,笔者曾致电该单位负责人询问原因。答案让人心头沉重,对方解释说,单位只招8人,招聘公告发布之后,接到的条子和电话不下百例,本单位职工也在为子女“子承父业”角力,为了挡住某些关系户,抬高门槛实属无奈之举。

应该看到,这样的事例大多发生在事业单位和大型垄断国有企业,并不能代表主流。

有特色的应试教育过早地磨平了学生棱角,湮没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闯荡能力,数量不少的学生未出校门便一心求得现世安稳,公务员报考热和编制热逐年升温,数百硕士竞聘城管和环卫工人的新闻总能吸引眼球。

相较之下,极具活力的民营企业在用人上更加务实。“学历只是一件华丽外衣,我们更看重实用,不管你博士、硕士、名校与普校,把你放在哪个岗位上,你要比别人做得更出彩才是人才,所谓锥处囊中,其末立现。”许多民营企业在招人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他们挑选的往往不是那些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中等偏上才是企业兴趣所在。

职场路上的短板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中国大学生就业不存在很大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偏低,就业空间广阔。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已经急剧增多,就业市场实际上难以按照过去的观念提供充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职位。而一些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于就业却还保持着过去那样的期望值,就难免造成很大的反差。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一些大学毕业生也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劳动者来看,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

用人单位对此有切身体会。进入岗位角色后,综合素质成为衡量大学生们职场能力的重要法码。“很多学生专业功底扎实,能很快胜任工作,经历多个岗位历练后成长很快。但也确实有一批人让人不满意,专业不专,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懂,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安排他做点前台接待引导之类的工作,就满腹委曲、怨天尤人、缺乏耐心,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务,即使影响到他人和公司形象,也视而不见。实际上,这样的岗位经历很短,能了解基层、学习礼仪,对自己也是锻炼。”某通信公司人力部门负责人说。

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等等陋习存在于部分大学生身上,最令用人单位头疼。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早已步入社会。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后,其人文素养不足就会显现出来。不善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生活理想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在14个用人单位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因素指标中,用人单位选择的前5个指标依次是:(1)敬业精神;(2)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3)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4)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5)沟通协调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中的前5个指标依次是:(1)专业知识与技艺;(2)敬业精神;(3)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4)沟通协调能力;(5)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而敬业、忠诚、踏实、善于交流沟通、团队合作、果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均不能从书本上得来,也不能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家长的言传身教、校方的职业培训,或许有助于消弥差距。用人单位的差强人意,无声地诉说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种种不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