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六月,青春季

yangguangjingpin 2013-06-10 22:43:34 总第149期 放大 缩小

每到6月,有关高考与毕业的事情就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考季”和“毕业季”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个季节的代名词。加之,今年早早在文艺界兴起并仍旧在延续的一股怀旧校园风,更是让这个6月充满了青春洋溢的气息。总结而言,6月便是属于青春的季节,属于莘莘学子的季节。

自汉代以来,科考就是中国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让考进大学成为了大多数孩子小时候的终极目标,中国也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如今,尽管大学和其他很多事物一样,受到各种的质疑和诟病,但每年6月的“高考”总归还是全国瞩目的焦点。

同一个季节,莘莘高考生正在为之苦苦奋斗的校园,却是他们的“前辈们”需要挥手告别的地方,这些“前辈们”就要结束校园生活,开始人生全新的征程。在各大网络平台中,以往关于“毕业季”的话题每每惹来围观无数,这其中大多是弥漫着浓浓的憧憬和淡淡的哀伤,已经毕业的“过来人”回味自己的大学时代,还未毕业的学子们对学长们即将面临的生活充满了好奇。而今年,更多的是却是焦虑和无奈,只因这一季被广大传媒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人增、岗减、薪降,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这样来临了,曾经跨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天之骄子,一下子被推到了残酷的现实面前。本期深度我们就试图《破解“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毕业即失业”的沉重气息扑面而来之时,在转型社会和就业徘徊相伴而行之际,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被标榜有“中国特色”的就业难题,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要理解当前的就业困境,自然是有很多的因素需要我们分析理解,阶层分野、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财富分配、社会心理、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等不一而足。在《漫长的就业战争》中,特约记者白靖利写道“找工作,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战斗,倒不如说是一家人的战斗。这种战斗,更多的是比拼背景、关系,甚至还有金钱和权力……”特约撰稿人南关前却注意到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冰火两重天:用工荒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一文中,他认为“一些学生不善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生活理想等,都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而若只从大学生自身以及各种就业潜规则来分析此事,还远远不够,特约记者张君花就在《就业主战场缘何流行“快餐文化”?》中分析了企业的原因,“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迷恋‘快餐文化’,因为轻研发、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传统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政府层面力推的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而从吸纳就业的角度看,因为忽视研发和创新,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端产业发展迟缓,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而在破解就业难的问题上,刘白的《“就业”折射出的社会面影》指出“只要户籍壁垒不能打破、财富分配仍然失衡、社会政策始终以城乡结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就业就不会不难。转型社会和就业徘徊会相伴而行,只有充分改革,才能保证充分就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志权也在《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文章中说,“大学生就业,是一道长期供需难题,是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民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个人、社会等各方动员,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才有可能解除困局。”

青葱的6月,如是被“围观”的两个有关学子的事情,不论是要进入大学的选拔,还是要离开大学的告别,围观者已经远远超出了家有考生或者今年毕业的群体,或许人们感慨的并不只是这两件事,更多的是对公平的期盼,对民生的感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