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社交媒体时代的怕与爱

yangguangjujiao 2013-06-01 17:42:10 总第148期 放大 缩小

“高峰期堵车实在无聊,于是微信摇一摇,发现一妹妹,打招呼说堵死我了,妹子回了说你开什么车,我扭头一看旁边一奔驰,回话,我开奔驰,妹子又回车牌多少,回话XXXXX。妹子又回,哥,这奔驰是我开的。”

这是来自于微信中的一个段子。继微博之后,微信作为一款新型社交媒体,风生水起。微信的崛起甚至还惹来电信运营商的嫉恨,微信是不是要收费,也成为热议话题。

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从淘宝到卓越再到京东,中国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生活”在网上。网络对中国网民而言,正由一个信息工具转变为一个选择工具。根据一项调查,中国网民中10~19岁人群的比例,已经从2011年底的26.7%下降至24%,而40岁以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构成更贴近于现实。随着网络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迅速普及,仅仅把互联网理解为“虚拟世界”或者“游戏世界”的观念已经过时了。

通过社交媒体购物、交友,借助丰富的网络社交平台,这个“虚拟世界”正在变得真实起来。这种真实,甚至不是线下社会的简单复制,而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动态的新型结构。

与此同时,在一些危机时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此次芦山地震中,数以亿计的微博微信用户,向全世界展示了“在场”的力量——至少在地震发生后的初期,播报信息最快、传递信息最广、现场感最强和传递信息最丰富的荣誉,不属于任何一家传统媒体,而是属于社交媒体。不过需要正视的是,社交媒体确实具有它的双面性:可以在灾难面前传递正能量,也可以传递并不和谐的声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世界前所未有地“平”了,习惯于在网络上生活的人,不自觉地在不同的地点产生越来越多的足迹,无意之中也常常将自己的隐私暴露。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也备受考验。

媒体社交时代的怕与爱,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