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大学生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yangguangshixian 2013-05-06 19:03:15 总第147期 放大 缩小

 

近日,众多网友在网上哀悼疑遭室友投毒致死的复旦研究生黄洋,更为接连爆出的高校学生伤害案而惋惜、痛心。据公安部门透露,复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据了解,案发寝室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两名当事人均为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研究生,黄洋刚刚考上博士,二人在两家医院的不同科室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吴根诚表示:“太惨了,这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他认为,应该吸取教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医学生人文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医学生更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可能学习压力更大一些,但是要提倡良性竞争。

另4月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官方发微博称,16日晚,该院两名同宿舍的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其中一名同学在冲突中被另一方刺伤,送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同是17日,张家港市公安局通报称,江苏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将在该院短期培训的学员曾某刺伤。符某已被警方控制,被害人正在医院救治,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几日之内频频爆出高校学生凶杀案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学生在世人眼里本是“天之骄子”,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为何却屡屡做出违反法律、伤害他人的行为?

高校频发学生投毒事件

就在复旦大学爆出投毒事件的同时,有人翻出19年前的新闻,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同样被人投毒致瘫痪,因案发后证据被破坏无法取证,至今凶手仍然逍遥法外。据最新消息,公安部门已经宣布结案,但朱令父母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朱令,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1994年冬和1995年春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1995年5月经对症治疗后得救,但因为误诊时间过长和治疗中的失误,肌体受到严重损伤,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导致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至今生活不能自理,由其年迈的父母照顾。

直到1997年,当时还在该校化学系任教的薛方渝教授透露,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有铊盐,多数本科生确实不接触铊盐,但朱令同一宿舍的女生因帮老师搞课题,能够接触并使用铊盐。各种对嫌疑人的猜测最终汇聚到一个人身上,她就是朱令当时的室友兼好友苏某(另有媒体报道称为孙某)。

苏某回忆说:“1997年4月2日,在即将毕业的前夕,我突然被公安局14处从实验室带走讯问,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要求我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警方询问后将其放走,1998年8月宣布解除其嫌疑。坊间传言,嫌疑人之所以可以解脱嫌疑因其有特殊家庭背景。但此观点道理几何,尚无人能够考证。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铊中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据公安机关通报,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学生,王晓龙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为报复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铊盐和铊均是剧毒品,只要微量就可使人中毒,直接伤害人的神经系统。据公安局有关人士透露,北京市工作中需要使用铊和铊盐的单位只有二十多家,能接触到铊的只有二百多人。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经过调查,嫌疑人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了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用注射器分别向受害人牛某、李某、石某的茶杯中注入硝酸铊,导致3名学生中毒。常某最终承认,因为他和这3名同学本来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一点小事情有了矛盾,投毒是为了报复他们。

学历不能替代人格

2011年6月19日,山西省晋中学院的两名学生在公车上因争抢座位发生口角。下车后,其中一名学生任某叫来两名同学“助威”,双方在街头大打出手。年仅20岁的大二学生陈某被任某用小刀刺中心脏,于当晚死亡。这起大学生街头打架致人死亡的案件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据媒体报道,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刘海洋的室友告诉记者,刘海洋学习成绩很好,年年都拿奖学金,并且被系里推研,没有任何就业压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武伯欣表示,从心理学上分析,刘海洋可能存在认知上的缺陷,就是人格上的不健全。因其缺少成长氛围及心理抚慰往往更容易走上犯罪。他认为,现在大学的法制思想教育不应再是常规的教育,应该在现代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变化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教育模式。

1999年12月16日,北京大学发生惊人血案,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新修的学生宿舍楼内,37岁博士生耿某深夜将同室博士生王某用哑铃砸死后,推下阳台。事后耿某畏罪自杀,被送入医院。据媒体报道,受害人王某刚满22岁,与犯罪嫌疑人耿某是同级博士生。

2005年12月5日,一位自称是复旦大学博士的网友向记者曝出内幕,经过他们的调查,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已经虐杀了至少30只猫。曾有人进入其宿舍,发现有被其虐待、受伤严重的小猫。

一个人的成功标志往往是学习好、能上名牌大学,而拥有怎样的人格,概念也是很模糊的。我们的教育机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家长和老师不是树立很难企及的榜样,就是要求太完美。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压力,造成了学生不健全的心理。教会学生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和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是教育机制中不容忽视的课题。

大学生故意伤害事件已超出了法律思考的范畴,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涉及青年学生的爱心教育与精神健康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问题,教育首先要培育的是具备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今,各种竞争压力更大,如果不能及时关心、疏导排解这些心病,任由恶性生长,就可能出现又一个“马加爵”。

学识固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学历终究不能替代人格,知识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丰满。事实上,优秀的学业不等于优良的人格。有统计指出,大学生中心理亚健康的人数高达30%。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们恐怕不能因为高校投毒案的极端性,而忽视了对社会、对教育应有的反思。

爱的教育的缺失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正像《爱的教育》的翻译者夏丏尊先生所说:“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死抠奥数、狂练英语,弹钢琴、学舞蹈,对付各种拿证考级……家长都知道这一切努力都会为上个好中学加分;老师们则笃信:对孩子而言,学而不厌,艺不压身。到了中学,孩子们的选择倒是单一明了——无休止地钻研无穷尽的题海战术,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孩子们在海量知识的包围下,考试的技巧越练越精,而对爱的教育却视而不见;长期处于家庭中心的位置,使习惯于“以我为中心”的孩子们忽略了、淡忘了甚至根本没有学会怎样去爱自己身边的人,更不用说学会在生活中包容他人、善待他人、帮助他人。

分数决定命运,高考改变人生——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缺憾吗?这种只教不育、以高考为目标的教育,诚如夏丐尊先生的至理名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我们看到无论家庭生活背景是穷困潦倒还是锦衣玉食,也无论是农家弟子还是都市少年,在一心奔高考的目标下,考上大学高于一切的理念正潜移默化为一代人极端个人至上的扭曲心理。不懂得爱他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代人心灵成长历程中的巨大缺憾。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有缺陷的。人们在强调学生的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他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精神状态。越是名牌大学,精神压抑者和自杀比例越高,其原因就是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期望值,人们用固定的模式去要求他们,压制他们个性的张扬。人格培养,首先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先行的学历教育中,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张扬。即使在人文教育的院校里,学生所学到的,大多是被高度抽象的社会、法律、经济和文化知识。

我们极为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教育,却严重忽视了诚实、公正、尊重、同情等最基本的品质训练。同情和怜悯心是使个体避免侵犯行为的基本心理品质。在让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高深学识前,先让他们学会人类最基本的理性和情感。让学生熟记法条、远离“法盲”前,先让他们了解任何伤害他人的事都是要受到处罚的。

教育的本质

评论人贾也表示,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之邦,也曾有过这样的见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了教育的首位。

中国教育为人垢病久矣,暴露出来种种问题: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养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因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高学历高智商犯罪更可怕。

复旦投毒事件恰恰影射我们社会的现实。钱理群先生也曾厉词批判现行的教育制度:“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事实上正是如此,虽然中国人受教育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受教育者们并没有去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是变成利己主义者,千方百计地想在社会中占据一个相对自己有利的位置。一旦占据有利位置后,又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这些既得利益。正因为如此,社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相反,越来越堕落了。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从当年的朱令到今天的黄洋,频频投毒于室友,我们该反思的不仅仅是校园!

(编辑组稿/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