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失独家庭之殇

yangguangbaodao 2013-04-02 12:51:28 ■ 王 淼 总第145期 放大 缩小

 

渣生在解放初,受过灾害苦,青春耽误在文革中,生儿育女赶上计划生育。这一代人,如今跨过知天命和花甲之年,他们中的一部分却突然遭遇了“人生三悲”中的最痛——老来丧子。

不算不知道的“失独家庭”数字

由于至今并未进行过全国性专项普查,尚无法得出确切的失独家庭数字。不过,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现有独生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2.18亿,按照15至30岁年龄段万分之四的死亡率,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不少于7.6万人。这就意味着,每年全国新增的失独家庭也至少是7.6万个。截至2012年,失独家庭的总数累计已经突破100万的大关。

另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数字来源于国内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根据他书中的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已经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经历太久的时间,中国大地上将有超过1000万个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千万个家庭的概念,按照父母双亲计算,将直接影响着2000万人的生活和未来,这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总人口。即使按照当前比较保守的100万个家庭计算,几百万人的生活彻底发生改变,也相当于新西兰、爱尔兰等国的总人口。

按照官方的说法,“失独家庭”是指由于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其中,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群体,由于过了生育年龄,重新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机会微乎其微。失独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群体,一个缺少社会保障和关爱的“弱势群体”。

与此同时,跟“失独家庭”日益增加的庞大数字相关的另一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2013年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持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其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增多,主要原因就在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人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而子女意外和风险事件的发生,已经是造成失独老人和无子女老年人增多的主要因素。

困、痛、老:难以跨越的三重门

“失独”的生活境况和精神世界是常人很难想象的,绝大多数父母在得知自己的“独苗”离开的那一刻,都会如遭晴天霹雳,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无法接受子女离开的现实,人生观发生倾向消极的转变,拒绝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

在“失独家庭”的面前,许多父母都或多或少由于现实的残酷而陷入到困、痛、老的莫名深渊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长时间的恢复,才有可能稍稍平复。

根据一直关注“失独群体”的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的调查统计,中国目前失独父母中约90%的人年龄在50岁上下。他们中,50%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15%的人罹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陷入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曾有过自杀倾向。同时,由于家庭的重大变故,50%的失独家庭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月收入停留在1200元以下的低水平,20%的失独家庭靠低保生活。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独生子女的死亡原因中患病夭折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不说由于环境污染、学习和工作压力大、工伤工亡居高不下等可能造成疾病增加的因素,仅按照正常情况下的患病比例,乘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每年因病死亡的独生子女人数已经是数以万计。

尽管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罹患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天文数字。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是仅有的子女,父母常常选择不顾一切代价医治,即使是身背巨额债务也在所不惜。

据国内媒体报道,湖北武汉一家织布厂的退休职工刘绍敏和丈夫马奇文,在唯一的儿子5年前意外患骨癌后陷入生活困境。已经退休的两位老人至今仍住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中,面积不足10平方米,周边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拆迁将建筑和生活垃圾堆满居民楼。两位老人居住的卧室由厨房改造而成,阴暗潮湿,由于房子漏雨,墙面斑驳。室内家具只有床、书柜和电视机是自家的,其余都是亲戚朋友淘汰后送过来的。为了给儿子治病,二老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然而病魔最终还是夺去了儿子的生命。现在,马奇文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同时还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每天必须服药才能扛过去。

刘绍敏痛苦地说,年轻时她曾经怀孕四次,但是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全都引产了。如今,吃药看病是老两口的家常便饭,面对着将来“做手术都不知道找谁签字”的晚景,两人常常悲伤落泪。与刘绍敏一家有相似经历的家庭不在少数,突如其来的疾病、事故、意外都会令全家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久久无法散去。

2008年汶川地震吞没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许多家庭,在经历地震灾难打击的同时,还要面对因地震“失独”的后遗症。李贵自称是幸运的,生活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他,在地震中失去了年仅15岁的女儿。震后74天,四川省出台《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李贵夫妇得到重新拥有子女的机会。2009年2月,一对双胞胎男婴降临到这个饱受命运折磨的家庭。

重拾家庭幸福令李贵感到无比欣慰,为此,他戒掉烟酒,全力在外打工挣钱。即便如此,一家四口也只能是紧巴巴地过日子。看着两个活泼健康的儿子嬉戏打闹,李贵的心里却犯了愁:“我已经40多岁,到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我可能干不动了,孩子们的学费怎么办?”许多有机会领养或再生育的“失独家庭”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孩子长大时,父母早已退休年老,经济状况很可能陷入窘境。$nextpage$

如果说生活的现实常常让人为难,那么,失独父母心理上遭受的创伤更加难以恢复,成为许多失独家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14年过去了,“坚强妈妈”李铭兰已经从丧子之初的痛不欲生转而习惯了想象“儿子依然在家”的自我安慰。从周围人的口中得知,李铭兰的脸上已经不常见到愁容,有时聊天说到开心处还会放声大笑。然而,依然在服用抗抑郁药的李铭兰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想念着儿子:“儿子刚走那阵,我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他房间的电脑和书柜我一直保留原样,每天我会做一大桌菜,不停地给他的BP机留言,喊他回来吃饭。有时间就去商场给他买衣服。”这些年,李铭兰一共为儿子买了三个衣柜的衣服,如今都放在家里。

“泪水,总在夜里无法屏住,只能任其流淌,或许能稍稍平复心中的痛。”许多失独父母都会经历被消息震惊、拒绝接受事实、麻木和无奈、陷入沉默和抑郁、随时间逐渐恢复活下去的信念等一系列心理过程。然而,即便是身心能够恢复健康,却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两面人”的状态:在外表现出格外的坚强和回家后默默哭泣。

计划生育政策刚开始实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少有人会想到由此造成的“失独家庭”会从个体现象变为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失独父母”随年龄增长成为“失独老人”时,这个特定人群如何养老,就成为事关亿万中国人幸福和整个中国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2012年6月,施行16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首次修订,中国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提上国家议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份大规模扩容的修订草案中,却没有给数量庞大的“失独老人”特别关注。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养老问题也从过去的道德问题,转变为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随着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失独家庭”,当失去了传统上“养儿防老”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最后依靠时,谁来承担起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障的责任?如何让这些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安享晚年?是摆在中国政府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大事。

目前,中国的养老事务依然停留在多头管理、无人牵头的状态:民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都肩负有与养老相关的职责,却很难统一从法律、保险、医疗、社会组织等全方位统筹规划,也缺乏跨部门、跨地域的保障体系。

现有扶助力度无法满足需要

毋庸置疑,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几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为缓解中国的人口问题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任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应当与时俱进。现行失独家庭扶助政策的法律基础是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按照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仅以“帮助”,而非“义务”体现,明显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也没有制订出可行的补助标准和范围。直到2007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财政部才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对失独家庭中年满49岁的母亲每月给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

随后,全国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先后制订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例如: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向失独家庭发放补贴,并在国家标准基础上,结合北京较高的物价水平,确定补助金额为每人每月200元,直至亡故。

宁波同样从2008年开始对失独家庭进行补助,规定每人每月补助150元,待满60周岁以后,享受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对象,仍发给每人每月150元,其他对象扶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

2012年,中央政府将国家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35元,推动各地出台相应的补助金增长。其中,郑州市规定,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补助标准从每人每月100元调整到270元。

除了国家规定的补助金外,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大幅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各地方政府也先后推出了补充政策。例如:武汉市在2007年启动“生育关怀春风行”活动。活动之初按照每年关怀100户“失独家庭”,并发放1000元资助金的标准执行;从2011年开始,每年享受慰问金的失独家庭数量增加到200户。同时,武汉市也在2012年建立起失独家庭统计系统,对失独人群进行全面摸底,实时掌握有关情况。

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在2012年启动了关爱独生子女夭亡家庭暖心计划,预计将投入2160万元,为北京市统计范围内的7746位失独父母投保,人均保费2789元,连续投保3年。此外,根据北京各区县情况,独生女子亡故后,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可一次性领取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补贴。

尽管各地对于“失独家庭”的关注程度和帮扶力度较几年前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对比较低的基础金额和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现有的扶助力度依然无法满足失独家庭的实际需要。华中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慈勤英教授认为:“针对部分失独家庭收入低、欠债多的特点,国家应进一步提高经济补贴标准,避免孩子的离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建立针对失独家庭的国家基金

要想解决好“失独家庭”的全方位关怀问题,仅靠提高补助金等“雪中送炭”的救急方式显然不够,只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效机制,才可能将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从痛苦的悬崖边挽救回来。

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正像治疗癌症的最好方法是早发现、早切除一样,对于失独家庭最有效的“治愈”方案也是放宽再生育和领养政策,使得有再生育和领养能力的失独父母能够获得重新拥有子女的权利和机会。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相应修改,放宽对失独家庭再生育和领养的限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计划生育和民政部门应该提供法律咨询、简化手续等便捷服务,减少失独家庭在办理再生育和领养手续过程中的繁琐,避免使其遭受到二次打击。

其次,鼓励政府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对失独家庭提供服务和关爱。目前,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参照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社区办事处往往是老百姓日常打交道最多的政府机构,社区中心为当地民众提供大量的政策咨询、法律讲座、福利发放、心理辅导等服务,有效地缓解了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而中国的街道办事处依然停留在社区组织工作的表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源去开展更为广泛的便民和服务工作,实际上失去了最好的缓解老百姓精神压力和现实困难的管道。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受到相似精神创伤的人群,有相互抱团取暖的愿望。因此,失独家庭之间更易形成互相安慰的良好气氛。目前,许多失独家庭多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各种民间组织,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和帮扶活动。政府应该给予这些民间组织更多的政策支持,并促进各地的慈善组织和企业的公益活动关注失独家庭,尤其是失独老人的生活。

除此之外,差异化、有针对性地关注和帮助失独家庭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海涛强调对失独家庭的分类指导:“如果是经济能力较强的,可以重点在精神慰藉上予以帮助,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如果是经济上有困难的,应该加大扶助力度,保证他们老年衣食无忧。当他们需要入住养老院时,应当为其提供优先入院的机会。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失独群体过上幸福生活。”

令人欣喜的是,2013两会期间,失独家庭的问题再次作为提案,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在做客网上两会访谈时,特别提到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失独家庭的国家基金,并表示:“失独家庭这个群体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政府要承担责任,因为他们为一胎化政策付出了代价。”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