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城镇化与城市特色危机

yangguangjujiao 2013-04-02 12:34:29 ■ 汤嘉琛 总第145期 放大 缩小

 

近几年的全国两会,城镇化议题都是颇受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好几位代表委员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特色危机。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呼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不能一味照搬西方模式,要防止具有地域特征的个性化文化风貌流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则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防范城市风貌趋同的问题。

如果用一个词描述代表委员们所说的城市特色危机,“千城一面”无疑是最精准的概括。在如今的城镇化建设中,很多城市的特色都在消失,城市景观和城建思路变得高度雷同,很多城市都像复制于同一套模子。

其实,城市特色危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十年前,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特色危机的大讨论,就曾席卷全国。当时,就连英国《卫报》等外媒也参与论战,将中国称为“一个由一千座雷同城市构成的国家”。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城市特色危机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贪大忌小

中国的很多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规模的追求近乎狂热,他们普遍怀有强烈的“大都市情节”。只要提到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最核心的诉求都是尽可能地拓展城市规模。从大马路、大广场,到大博物馆、大图书馆,再到大商务区、大科技园,仿佛只要有能与国际大都市媲美的城市面貌,城市建设就已完成了一半。

在这种贪大忌小思维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宛如雨后春笋。去年底发布的《2012摩天城市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7月31日,中国已有470座摩天大楼;与此同时,还有332座摩天大楼在建,另有516座已完成土地拍卖、设计招标或已奠基。越来越多的一线城市加入这场“竞高”游戏,不少二三线城市也唯恐人后,“第一高楼”头衔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

除了各级城市热衷于修建摩天大楼,很多城市还染上了修建大广场的通病。《人民日报》曾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为例,报道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建设大广场的现象。锡林浩特市人口只有15万人,但这座城市曾在三年时间里修建三个大广场,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的广场面积将近6平方米。这种耗资巨大但不实用的形象工程,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规划中都赫然在列。

为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一些地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只能不断地向外拓展城市的边际线。我们时常会听到某几个城市宣布合并的消息,其直接目的就是增加城市的规模。不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还导致了“农民被城市化”、“城市向农村要地”等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消失了近90万个村庄,几乎每天消失100个——其中很多村庄都并入了城镇。

盲目“贪大”,源于一些城市管理者的理念,源于地方政府对城市形象的粗浅理解。简单地把楼高、路宽、广场大理解为现代化,一味比拼“个高”和“体胖”,既缺少地域特色也没有文化特色,最终结果是“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其实正是城市迷失个性、丧失特色的重要原因。

喜新厌旧

中国有着悠久的城市发展史,然而,众多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喜新厌旧”倾向。“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在大拆大建的反复折腾中,GDP数字上去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却遭到重创甚至毁灭。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历史和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形成的,而破坏它只需要一朝一夕。曾有建筑专家感慨,在欧洲很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城市都已在城镇化进程的大拆大建中变得面目全非。

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筑大师梁思成曾有一个美妙设想——保留整个北京老城区,在城外扩建新市区,让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能够保留下来。但在当时的领导人眼中,北京老城区是陈旧和落后的象征,“从城楼望过去到处都是烟囱”的景象,才代表未来和现代。时至今日,这种错误观念,仍是很多决策者规划城市未来时的主流思想,在“护旧”与“建新”的抉择中,后者往往更占优势。

于是乎,才买的城市地图,没过多时又出新版的了;出差几个月回来,就有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中国城市在一些掌权者的手中,就像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那些急功近利的官员就跟“无知”的小学生一样,手捏铅笔和橡皮,不断地将已经存在的城市图景涂抹掉,再大笔一挥画上新的风景,没过多久又再一次重复。

中国城市遭遇特色危机,与这种“喜新厌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各个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都保留了各具特色的元素,比如带有时代印记的建筑、蕴含着文化典故的街道布局等。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每一轮大拆大建,都像一场风暴,每吹一次,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就被磨平几分。到最后,一座座城市都在互相克隆和抄袭中越来越新,也越来越缺少文化差异和城市特色。

地方政府热衷于“翻新”城市和旧城改造,很可能是出于政绩和经济利益的考量。在地产经济和土地财政的诱惑下,地方政府的牟利冲动就像无坚不摧的推土机,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将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好大喜功的官员、利欲熏心的开发商和无自主权的设计师,合谋让城市变得面貌全新却个性全无。

仿假拆真

城市是历史和文明延续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痕迹。城市的特色与个性、历史与记忆,都蕴藏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肌理、每一栋建筑之中,轻易拆毁旧城和破坏文化古迹,无疑会让一座城市的特色丧失殆尽。

遗憾的是,很多印刻着时代记忆、记录城市发展历程的风貌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并没有被城市管理者当作是彰显城市个性、打造城市特色的资源。最典型的例子,是历史名人故居保护所遭遇的危机。去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遭遇“维修性拆除”,蒋介石的重庆行营遭遇“保护性拆除”,都曾让广大文保工作者痛心疾首。可悲哀的是,很多古建筑都是在建设的名义下沦为了历史的烟尘。

殷商古都邢台,早在3500年前就有了城市雏形,而且在城市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牛文化”——邢台的很多地名都是以“牛”命名的,把这些地名在地图上连起来,能够呈现一幅完整的“头南尾北”的卧牛图。然而,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整座城市的文脉肌理都被扭曲和破坏了,“卧牛”早已是遍体鳞伤。

一边肆意毁坏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一边却动辄斥资数百亿仿建古城古街,“拆旧”与“仿古”的大戏同时上演,这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道奇特风景。

据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统计,目前全国有不少于30个城市欲斥巨资复建古城。比如,昆明去年底就启动了一项总投资220亿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宣称要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古滇国”。类似的例子,还有山西大同的“回到明朝”古城修复工程,以及河南开封拟斥资千亿重造“汴京盛景”。

正如很多城市都有“北京路”和“中山公园”一样,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开始打复古牌,仿古街、仿古建筑就会成为城市的标准配置。当然,更低劣的同质化,在于一些城市对欧美建筑的粗劣“山寨”。从南到北的城市,从美国白宫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各种雷人的仿制建筑层出不穷,就连庸俗都俗得如此没有个性。

走出特色危机

土耳其诗人希格梅有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可看看如今的城市,生硬、浅薄、单调得仿佛只有同一副面孔。几年前,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曾在课堂做过一个恶作剧式的试验,他在介绍某座城市的影像时,插入另一个城市的片断,结果却没有一个学生察觉。

日益严重的城市特色危机,折射了中国一些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城市规划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当各个城市竞相以GDP为导向进行自我规划,当城市管理者普遍缺乏对于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尊重,当城市建设失去对地域特色、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的内部认同,“千城一面”的副效应几乎不可避免。

一座城市成为另一座城的翻版的景象,无疑是一种文化危机和视觉灾难。“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绝不是中国推进城镇化所想要的结果。如何让特色城市取代“千城一面”?最关键的答案在于城市管理者扭转观念,在城市规划中少一些政绩冲动,多一些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多一些文化情怀,也多听一听民意。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链接】

城镇化要避免大城市病

2013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不能变成“开发区化”

3月6日,安徽团开放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代表在谈到推动城镇化建设时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必须方向明确,否则可能走向误区。

“城镇化是未来经济成长的引擎,但是我们很忧虑地看到,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变成了开发区化。”李扬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在一个很特殊的背景下展开的,即城乡隔绝,百姓身份二元化。同时中国的城市又是有级别的,城镇化背后又有一个级别安排和身份认同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城镇化可能走向“造城”,搞“开发区化”,这个路子是有问题的。

“其他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的进程是节约土地的,城镇化是会释放出耕地来的。”李扬认为,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应该是城乡一体化。其次,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城镇化的基本要求。

与文物保护并举

“以往有些地方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毁坏了当地原本具有很高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对国家和民族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3月5日上午,山东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代表如此表示。

“以前,发现文物遗址都是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某个工程已经开工了,挖出了一些文物,才中断建设,开始文物的挖掘与保护工作。这样做对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都很被动。”王巍建议把工作前置,在规划阶段就要邀请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参与进来,在大规模建设启动之前就把有可能发现文物遗址的地段排除在外,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要避免大城市病

在3月6日上午的广东团分组讨论会上,中山市市长陈良贤代表表示,新型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也不是简单地让农民进城。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城市管理者必须统筹好城与乡的发展,让人们在农村也能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公共服务。

陈良贤认为,中国过去城镇化“有城无市”、有速度无质量,既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又导致“大城市病”层出不穷。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产业布局上必须统筹好城与乡的发展,以改革打破资源配置的行政壁垒,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公共服务、共享平等机遇。

(人民论坛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