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位人大代表的实践

yangguangjujiao 2013-03-27 15:24:19 ■ 南关前 总第144期 放大 缩小

 

怎样做人大代表?怎样写议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但每年两会都不时穿插各种“小插曲”,一些代表委员的“雷人雷语”总会在民间持续发酵,引发漫天的口水战。代表委员如何履职的确费人思量。履职的间隙,人大代表周洪宇搞起了“副业”,洋洋洒洒以数十万言来论述此话题。

在他看来,这种表面之争的背后其要害在于,许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都停留在“喊口号、发感慨”层面,每年提交给大会的很多,发挥实际作用的却很少,“两会”上非常热闹,会议一结束便束之高阁。

参政议政多年后,周洪宇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

1998年,周洪宇第一次成为武汉市政协委员。

“我写过一些幼稚的提案。比如,我向大会提交过《关于制定武汉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议》,关于要重视什么、要解决什么的。”谈起初次在政协会上提交的提案,多年后他脸上仍难掩尴尬。

提案交上去后形同石沉大海。为什么会这样?经过细致了解,他发现没有反响是因为自己没有深入地调研,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5年规划,每个主管部门都会说自己重视本辖域类的问题。

许多代表、委员也同他这样,不了解情况,临时抱佛脚,建议里甚至没有提出来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其质量和反响可想而知。

提建议是个“技术活”

2003年,周洪宇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年,他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应全免费》的议案。会上一次莽撞的行为,让他名声大噪。3月6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他所在的湖北代表团,这是一次向总理当面提建议的好机会,然而,会务组事先安排的发言名单上却没有他。

“温总理您好!我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农村教育的问题很严重。这是我写的关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应全免费建议,请总理指示。”在总理即将离开代表团驻地时,周洪宇追上前去,把议案递到了总理手上。

第二天,他接到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的电话,称正在积极考虑他提交的议案。

两会行将结束时,有媒体盘点,称他为“周大炮”。不过,“周大炮”一炮成名之后,自己心中始终有个难解的结,之前一直有代表委员呼吁这个问题,为何未有实质推进呢?他感觉到,其中蕴含着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时机,是否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其次是国家财力是否能承担;还有一点是可行的办法。这些问题前人鲜有深入研究,提案、议案近乎“纸上谈兵”。

在这份议案中,周洪宇以他的专业视野和多年调查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阐述。从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角度来说,义务教育该政府埋单。

然而,这个单究竟有多大?这亦是长期以来政府对此心存疑虑、不敢行动的原因之一,必须找到一个策略的办法。他和教育厅同仁用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生均国际平均数的标准来计算,结果是全国免费需要1800亿元;农村免费需要875亿元,全国592个贫困县先免费只要200亿元。

“虽然现有财力完全可以承担,关键在于认识和决断。但如果你较真,一开始就让政府拿1800亿出来,各方肯定不接受,还会想方设法否定你。”

于是在实施方面,他提出了分类承担、分步实施,先从国家级贫困县开始,然后扩大到全部农村,最后到城市。

5年之后,他的这一建议在中国基本实施。亿万家庭因此受惠。

他提交的教育投入应尽快占到GDP4%的目标等建议也产生了较大反响,履职10年,周洪宇提交了200余份议案和建议,其中70%被相关部门采纳。他总结了一下,议案要付诸实施,这个问题必须有社会共识,必须有政府重视,代表委员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方案,并且形成舆论合力,大家都认为这个事非办不可。

“我认为一个好的议案,要能从一般的情感呼吁到情绪呼应,最后进入理性操作,既理想又务实。”

深入民意炼就称职的代表

常有生猛建议,他却不喜欢别人叫他“周大炮”。“我不提耸人听闻的议案,比如‘废除高考’那样的议案我不会提,如果你找不到比高考更科学、更公平,还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为什么要废除它呢?炮要放在点子上,放在关键处,有好的建议才能获得针对方的认可和尊重。”

周洪宇认为,一个好的代表应该有热情、勇气、执著、理性和智慧。“做一个称职的人大代表并不难,需要的是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调研,要利用各种方法了解社情民意,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要什么,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要将对策进一步升华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议案和建议,熟悉自己的领域。”2004年,周洪宇成为网上公开征集建议议案第一人,“网上开博,我也不追求点击率,而是希望了解实情,开阔视野,对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今年是周洪宇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十一个年头。十年光阴荏苒,公民社会向前飞奔,言路的空间渐次打开,以微博为代表的传播变革正把每一位代表、委员的各种言论置于放大镜下细细审视。

很多人不习惯于这样的审视。去年两会伊始,政协委员倪萍就抱怨记者老是“曲解我的意思”,表示今年要做“哑巴”;面对突如其来的漫天口水,55年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申纪兰也百思不得其解,“网也应该有人管,不是谁想弄就能弄”。

这是一个放言的季节。数千记者施展着灵敏的嗅觉,总希望于沉闷中弄出点响动。一些热点人物却在地位的升迁中噤声了。在言多必失的语境中,周洪宇仍然高调而鸣,就在上会前,这位副省级官员不循“常例”,带着几位青年悄悄跑到武汉市郊偏远的农村学校调研,只为听到真话,让闻讯赶来的地方官员甚为汗颜。

他借用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的话,“代表、委员履职好比鸡打鸣,打得太早,会被杀了吃肉。打鸣太晚,农人都起床了,也是白打。”常打鸣是否会招骂呢?周洪宇说自己没有过这样的担心,因为他秉持“民众的立场、建设的态度和专业的视野”。

有人揶揄他是个书生,以他现在的职位,能不能少讲些,免得说了过头话,让领导不高兴?他并不生气,“我认为,这恰是代表的勇气和风骨所在,只要超越个人利益,终会获得理解。理性地分析、选择好时机和策略,执著地建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做‘哑巴代表’、‘挂名代表’、‘荣誉代表’,就失去了当代表的意义。”

专职委员让人大立法监督更具效力

一直以来,许多人大常委会委员在人大工作中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但由于身兼多职,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去与其他公民进行沟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同样,很多人大代表很难从繁忙的本职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履行代表职责。怎样避免他们临时开会,如何让更多的代表委员以更多精力投入履职,让人大更有效率?这是周洪宇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不久后思考的问题,他曾经主张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专职常委的比例,为立法和监督提供更多的专业性意见。

周洪宇的这一愿望有了新的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专职委员比例”,这意味着“专职委员”规模有望在来年全国人大换届中进一步扩大。“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也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个制度的完善和深入将会解决代表们的“无奈”——一些好的建议、议案并没有获得回声,“毕竟,一个人大代表,不能决定‘票子’和官员的‘帽子’。”

在政治人物那里,他是一介书生;在媒体记者眼中,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两会“炮手”。履职十年,这位多栖代表为同道中人留下了诸多镜鉴。

(本刊特约撰稿人)

 

【链接】

期待两会制定出确保“中国梦”的制度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首次面对中外媒体,便被问及公众的“呼吸权”问题。他的一番坦诚直率的回应,显示中央已充分留意到民众对于环境质量的关切,并将就此积极作出回应。相信这些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未来半月将成为最高议事殿堂里的热点。这也充分印证了责任政府眼中民生无小事的道理。

近段时间,首都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灰霾盖顶,不见天日,无路可退的民众们,期待通过两会上代表委员的大声疾呼,带来清洁的空气和严厉的环境监管,避免日后国人普遍出现“一颗红心,两叶黑肺”的可怕结局。与这些“小颗粒”一样困扰民生的,还包括食品安全、社会养老、收入分配、房价上涨和保障房建设等问题。其实,这些所谓“十大焦点”实际上都是“热”了好些年的“老大难”问题。之所以总是这样“议而难决”,固然折射了转型期中国式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在将参政议政资源转化为具有实质意义的施政成果上,还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

毋庸讳言,过去的两会上,并未完全摆脱“浮夸形式化”的毛病。不少代表委员习惯在发言中“加帽子、添尾巴”,讲“常说的老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会议表面上开得热火朝天,但因缺乏充分的意见博弈和深入的审议讨论,实际上却是“一阵风”式议政,杂乱繁冗、收效甚微,难以演进成助推国家改革、社会进步和民生权益的坚实足印。

今年全国两会适逢换届,我们尤其期待,新一届议政者能带给公众多重的惊喜与希望,更好地推动民意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两会进一步成为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期待的制度平台,并由此开创一个新的议政时代。要做到这一点,代表委员们就必须以百姓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话语准则,一言一行一票,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深思熟虑,敢想敢问敢声张,能思能辨能争取,要让国家聆听最底层最原始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要让国家感触最需要最渴求最具紧迫性的呼声。

在这半个月会期里,数千名代表委员将选举和决定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这无疑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此次人事交替将为未来五年的中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人事保障,进一步推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大政方针落实。而这些,正是中国攻坚克难推进重要领域改革、解决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现实问题的必要前提。

如果住得舒心、吃得放心、上得了学、看得了病、养得了老、呼吸得了新鲜空气,就是“中国梦”的最基本底线,那么,我们期待两会这一民主政治盛宴,能够成为贯穿思想与现实的强心剂,制定出确保“梦想成真”的制度和机制,搭建起通往美丽和谐家园的桥梁,推动并保证中国走向富强、公正、法治、民主,百姓盼这样的两会成功召开之日,便是百姓盼“习李新政”启航之时。

(《香港大公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