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看不见的面孔

pinweiyuedu 2013-03-05 16:56:16 ■ 和菜头 总第143期 放大 缩小

 

《江城》
作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     
(中文名何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当我用不耐烦的语气评论何伟关于长江的文字速写时,《江城》这本书再一次让我意识到它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即便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何伟笔下的中国对于我来说也足够陌生。

陌生不是指我没有在小城镇生活的体验,而是熟视无睹带来的隔膜。随便把我扔到中国的某个市镇,当我看着街道上的人群、周围的建筑,一切都没有多少不同。所有的市镇都是一个市镇,都有丑陋成一种风格的建筑,都配置有杂货店、小饭馆、洗头房直到汽修店,甚至人们脸上的表情也千篇一律,可以一眼就分辨出他们的社会阶层和从事的职业。我不会如同何伟一样对某个普通的中国市镇发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因为太过熟悉的缘故,让我难以停下脚步,仔细观察,更不用说为之投入情感,升起各种感悟。

何伟做到了这件奇妙的事情。即便我去过无数个和涪陵大同小异的市镇,何伟的描写依然激起了我对这座重庆小城的好奇与向往。准确地说,是对涪陵城里的日常生活和当地居民的状况第一次产生了兴趣。即便《江城》里明确地告诉我说,涪陵只是长江边一个煤灰粉尘漫天飞扬的小城,小城居民的生活乏善可陈。对于在时代重压里气喘吁吁的你我,何伟的奇妙在于他的写作会让我对自身的生活产生兴趣,并且在心理上重新建立和其他人的联系——或多或少在理解上我们彼此存在关联,而且都属于某一个不可言说的巨大、恒久存在。

这并非是因为趣味使然。无论是天主教神甫的人生际遇,还是那个临毕业因流产而被开除的女学生,或者是因为婚外恋体会真正爱情却面临婚姻破裂的中年男子,涪陵的历史和现在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此,只能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来表达:没有办法。

何伟的书让人恢复了一种很罕有的能力:关切。读者对涪陵的人和事会产生一种关切之情,没有人会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认为自己“重新发现了涪陵”,而是被何伟带入到那里的日日夜夜,看到他人流血的伤口,突然感觉到自己身上早已麻木的疤痕在跳动。

我认为《江城》写得极为优美。哪怕今天的社会如此割裂,我们又如此疲于奔命以至于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想,《江城》也提供了一种彼此理解的可能。原本我们在对方眼中根本不复存在,如同黑暗中隐藏着的无数相同面孔,无价值,无意义,无从分辨。但是《江城》让每一张面孔重新显现出来,我们因此看见彼此,感觉站在同一板块之上。如果有更多人愿意去读一下这本书,也许我们会更加宽容,也更加耐心。如同江水涤荡,我们终能认清自己的面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