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墓碑》讲述三年自然灾害的真实故事

banyuesudi 2013-01-30 19:21:38 总第141期 放大 缩小

 

矮小但壮实,衣着考究,外表温和,杨继绳在人群中并不显眼。自新华社退休之后,他开始在《炎黄春秋》杂志社工作。这位72岁的老人最近的新书,记述了一场最凄凉的闹剧,一场最极端的狂热事件。

1959年,中国大饥荒开始爆发。在河南省中部一个普通的城市,100万人在短短三年内死于饥荒;在某地区,官员征收的粮食比农民实际种植的还要多;9个月内,超过1.2万人,即当地1/3的居民死亡,1/10的家庭消失。当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景象。

这本500页的英译本《墓碑》,描绘了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难以置信的情况。杨继绳花了15年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档案发现,至少有3600万人在此期间死亡,其中就包括杨继绳的父亲。

开始写这本书时,杨继绳对此并没有多少认识。“我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我不知道会有人吃人的情况,也不知道有农民被殴打致死。家里死了人并不给这人举行葬礼,因为这样就可以继续拿死去那人的那份粮食。甘肃省还有人杀死外地人充饥。这一切实在是太可怕了。”

打开《墓碑》这本书,就能看到杨继绳描述他父亲去世的场景:从学校回来,发现父亲奄奄一息,他想要“伸出手臂冲我招手,但他已经抬不起手臂了……我第一次震惊于原来皮包骨是如此的可怕和残酷。”

当时杨继绳所在的村庄已经成为空城,鲜有几颗发芽的树苗和被剥了皮的树干。“当时我只有18岁,我所知道的只有党教育我的那些。我当时参加了宣传队,并且相信我父亲的死只是个体的不幸。我从没想过这是政府的错。”

杨继绳毕业之后,进入了新华社工作。某天,他不经意间听一个高级将领说,湖北有30万人死于三年自然灾害。此时他震惊了,才意识到他父亲的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自此之后他逐渐开始觉醒。他继续为新华社工作,30年之后他说:“我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我讲述的是事实。”那便是杨继绳着手写《墓碑》的开端。“我非常想找出真相,我已经被欺骗一次,不想再被欺骗第二次。”

正是新华社的这份工作,才能让他得以深入挖掘三年自然灾害的真实情况。很多当地官员和新华社的同事们也给了杨继绳很多帮助,并且这些人都是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帮助的。

中国政府一直将这场饥荒归咎于自然灾害,并否认了实际的死亡人数。“根源的问题在于体制。”他说道。

死亡人数是相当惊人的。杨继绳说:“大部分官员承认的数据是2000万人左右。”但他的统计是3600万人左右,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人数还要多。不过有的学者认为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比如Frank Dikotter,他估计的死亡人数高达4500万人左右。

《墓碑》讲述的饥荒并不只是范围更大,且是人为的,还带有政治色彩的。毛泽东希望通过革命热情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在1958年发起了“大跃进”运动:一个雄心勃勃、甚至有些疯狂的经济生产计划。

许多人认为这场运动主要是毛泽东个人的过错。但正如杨继绳所说,“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进程。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人相信毛泽东思想,并跟随走上了这样的道路?这并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许多人的错。这是个历史过程。”

“大跃进”从一开始就被证明是个错误:地方官员,无论出于狂热还是恐惧,都向中央虚报粮食产量。更高一级的官员声称城市囤粮很多,有的甚至输出海外。那些试图说真话的干部受到阻挠甚至被杀,以至于信息无法正确传达到中央。

整个体制内都冷酷无情。在重灾区河南,那些试图逃荒的人被围堵,许多人死于饥饿或拘留所的暴行。警察逮捕那些写匿名信告状的人。杨继绳说:“中国历史教科书并没有把一切都说出来。因此现在十分有必要写这样一本书,不然这段历史就将消失。”杨继绳相信这本书终将会在大陆出版发行,也许就在未来十年之内。

(卫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