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马六甲海峡上的大国博弈

yangguangbaodao 2012-12-23 16:16:01 ■ 李 兵 总第138期 放大 缩小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因沿岸有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古城而得名。连接安达曼海与南海,是连接欧、亚、非、澳四大洲的交通要冲,也是美、俄及东北亚国家海上机动兵力运输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它与其南部的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共同成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被誉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和两洋“战略走廊”。

马六甲海峡风起云涌的历史

马六甲海峡呈漏斗状,西北—东南走向。从西部的韦岛至东部的皮艾角,长约1080公里,连同新加坡海峡,共长1185公里,西北口宽370公里,东南口宽仅37公里。主航道靠近马来半岛一侧,主航道水深约25米~151米,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对海峡享有主权。海峡沿岸浅滩众多,其中水深不足23米的就多达37处,因而不利于潜艇隐蔽和巨型油轮通行。海峡可通行28万吨级船舶,超过28万吨级的巨轮要绕道印尼的龙目、望加锡海峡,但航程增加2000公里。海峡中心岛屿不多,西侧岛屿罗列,新加坡岛和印尼的大卡里摩岛、巴淡岛、宾坦岛钳制海峡东南口,泰国南部的普吉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北端的韦岛踞海峡西北口,为扼控海峡的要地。

马六甲海峡已有2000多年的通航历史。每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高达8万艘,平均每天有将近250艘船只通过。这些船只运载了世界进出口物资的25%,世界原油的50%、天然气的66%。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及其它大量的原材料,美国从东南亚进口天然橡胶等战略物资大部分都由此通过。海峡对亚太国家,如中国、日本的海上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把马六甲海峡航路称为“海上生命线”。

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的80%通过马六甲海峡运送。此外,工业所用大量的初级产品的进口、加工产品的出口、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国际旅游等都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的通畅。

自古以来,就因其在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强国争霸的焦点。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六甲,控制马六甲海峡长达130年;1641年,荷兰打败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海峡,超过180年;1824年,英国占据马来西亚、新加坡后,荷兰被迫让出马六甲。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从英国手中夺取了海峡的控制权。二战后,马六甲海峡归沿岸国家控制。

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在马六甲展开激烈地争夺。前苏联海军向南推进至越南金兰湾后,引起美国不安,美国为防止其向马六甲海峡扩张,危及西方石油供应线,加强了对前苏联海军的海上监视,同时增强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能力。当然,两国为各自的利益都强调海峡国际化,遭到海峡沿岸3国的坚决抵制。1971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表声明反对马六甲海峡“国际化”,宣布由三国共管海峡事务。1977年,三国签订海峡航行安全协定,加强对海峡的管制。1979年,三国在同日本一起对海峡进一步勘测后,编制了统一基准点海图。1986年,美国宣布要控制的海上航道咽喉中,马六甲海峡被予以“特殊的关照”。亚太地区的对外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以及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扩大,马六甲海峡必将成为大国予以特别关注的战略要地。

改变单纯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状况

中国海上石油运输依赖马六甲海峡,给石油运输安全造成隐患,这是因为,一方面马六甲海峡比较狭窄,船舶拥挤以及海盗盛行,直接影响了航行的安全;另一方面,美国在附近有驻军,若因台海问题发生冲突时,美国可能会用重兵封锁海峡,削弱我军的战争潜力。现在各方正在讨论和酝酿的有多种方案,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泰国,开凿克拉地峡或铺设输油管道;一是直接经过缅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有的还处于论证阶段,有的已开始着手建设。为了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中国应综合考虑、衡量利弊,选择最佳的方案。

酝酿中的两种方案

其一,开凿克拉地峡。泰国克拉地峡东临暹罗湾、西濒安达曼海、最窄处仅40多公里,开凿克拉运河是一个备选方案。克拉运河计划一度被视为“东方巴拿马运河”梦想,泰国也一度大胆构建东南亚能源贸易中心,以此替代新加坡地位。该计划是,在其南部地区沿克拉地峡开凿一条长102公里、宽400米、深25米的运河。根据相关研究,运河开通之后,使货轮能从泰国西海岸的安达曼海经由运河直达太平洋海域的泰国湾。为此,航程可以缩短700英里,可节省2-5天航行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可节省30万美元的费用。

其二,中缅输油管道。2004年7月,缅甸总理钦纽访华,谈到中缅石油管道问题。2006年2月,缅甸总理梭温访华时,中缅双方就建立石油管道达成共识。对于建立中缅管道项目,云南省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并且提出了从缅甸修一条输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由于大型油轮停泊需要至少能容纳15万吨以上的深水港,所以中缅管道方案中选择了能停泊20万吨油轮的缅甸实兑港。管道具体线路是,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管道直达云南。该路径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至少能减少1200公里的路程,这条管道处在气候温和的地区,而且中缅关系深厚,石油管线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两种方案的利弊比较

对中国而言,开凿克拉地峡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一是耗资巨大。2003年初,泰国政府授权一家香港公司负责对克拉地峡运河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该公司预计,工程费用将高达250亿美元。这样一笔巨资,单靠泰国难以承担;二是内外压力较大。据报载,泰国国内只有三成的人赞成这项工程的上马,另外有三成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剩下的人则反对工程的上马。同时,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由于害怕客户分流,也持反对态度;三是腐败严重,投资者信心不足。一些投资者担心,一旦工程上马,由于官员腐败及投资环境不好,费用可能远远超出预算,建设周期也将很长;四是存在不可预料的风险。在东南亚,泰国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从遏制中国、将干涉势力渗透到南海等目的出发,加强美泰军事联盟。主要由美国和泰国参加的“金色眼镜蛇”联合军事演习已经连续举行了多次。泰国同意美军在泰储备战略物资,并提供美军过境权。因而,即使克拉地峡通航,也不能保证在发生危机时,泰国坚决反对美军进驻克拉地峡。五是成本与收益比并不明显。克拉地峡虽然在一定程度缩短了中国石油运输的距离,但是并不十分明显,这与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相反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与马六甲海峡沿岸三国产生隔阂等。

泰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暂时放弃运河计划,而选择了石油管道计划,即泰国管道项目,计划投资6亿美元。它是横贯马来半岛、总长度220公里的大型原油管道铺设项目,建成后将部分取代马六甲海峡运输路线。泰国与日本曾与中国相关部门及中石化、中石油等公司就此项目进行洽谈,但是没有结果。

经过缅甸,打开印度洋出海口更可行。这是因为缅甸是中国长期的友好邻邦,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几十年来,中缅结成牢固的友谊;经过缅甸,直接打通印度洋出海口,能极大地改善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印度洋地战略态势,从根本上改变海上运输单纯依赖马六甲海峡的困境;与缅甸结成更为紧密的经济、政治、军事联系,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带动缅甸和云南省等地的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事业。除了中缅输油管道,云南省还提出了国际大通道的战略,其中包括要建设中缅水陆联运的贸易通道。经考证,通过云南公路出境到达缅甸,再通过缅甸陆路抵达缅甸境内依洛瓦底江港口捌莫,货物就能顺流而下抵达缅甸最大的港口仰光,不需要通过海盗横行的马六甲海峡,直接进入印度洋。这条转口贸易通道,将为中国前往欧洲、非洲的货物缩短3000多公里的行程。2009年3月26日,中国与缅甸签署《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该管线是天然气、石油双线并行,西起缅甸西海岸实兑港,经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然后从云南边城瑞丽进入中国境内。石油管线全长约1100公里,初步设计每年向国内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40万桶左右。油气管道建成后,必将减少石油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增强石油运输安全系数,赢得更多的战略主动权。此外,铁道部还将架设极具战略价值的中缅铁路,这条铁路将打通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直插印度洋。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