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汕头欠发展的原因探析

yangguangshixian 2012-12-05 11:55:36 ■ 唐 芳 总第137期 放大 缩小

 

曾被恩格斯称为是“远东地区唯一有商业意义的港口”——汕头,可谓是百年商埠,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中国五大特区之一。可如今的现实是,汕头坐拥着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政策,却始终拿不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变成了一个总是让人提不起又说不出的地方。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别说其他特区,就是一些内陆城市,其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了汕头。那么,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汕头为什么会陷入发展迟缓的泥淖?相较于深圳特区,同样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为什么一直发展不起来?

行政分割

新中国成立之后,汕头不仅是粤东地区的行政中心,而且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几十年间,随着区域的调整与行政中心的变动,潮汕的行政区域不断地在变动。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先后从汕头分出设立汕尾市、潮州市和揭阳市。

为什么说是先后,因为这样的行政区划的分割不是一次完成。1983年,广东省就先把海丰、陆丰两县划归惠阳地区管辖,潮汕的尾巴在那时就被切掉了。经过几次行政区划调整,在1991年的年底,广东省就完成了对潮汕地区的划分,整个汕头地区一分为四。这样的划分,有人戏称是像极了江湖老大之间的复仇:汕头是码头,是老大,为维持这个老大的面子,给它保留的区县最多,辖5区1县代管两个县级市;汕头的尾巴汕尾是原来习惯称之为“海陆丰”的那几个县,现在也单独成立汕尾市;汕头的肢体也分掉了,单独成立了揭阳市;而最能代表潮汕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潮州,作为潮汕的脑袋,被单独切了出去成立潮州市。

如此,有人形容一分为四之后的汕头与粤东各市从“父子”关系变成“兄弟”关系,汕头的地盘小了,经济总量自然也少了。“兄弟”分家各顾各,财税、城市建设、物资、资金等都不用以汕头为中心点,这样,汕头这个区域中心就逐渐淡化,无法发挥龙头作用,辐射各市,带动粤东地区的发展。相反,在与全国各城市的经济增长相比较时,处在了一个明显的劣势地位。

有关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汕头经济出现大滑坡,当年的增长率为4.3%;2000年为2.55%;2002年开始缓慢回升为3.82%,2003年勉强达到5.34%。可是这样的增长率,无论是从这个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各地每年两位数的GDP增长速度来看,都显得十分的蹊跷。更何况在2001年,汕头的GDP还出现了2%的负增长。而财政收入上,来自汕头的数据同样非常寒碜。2000年以来,汕头市的财政收入十年来都徘徊在40亿左右的水平,而且有那么几年,汕头市统计局在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竟然不把财政收入列入其中,可见汕头的财政收入实在是“羞涩”到了不能与人言的地步。而横向比较汕头与其他几个特区的GDP,则更可以说明一些问题。2010年四个特区的GDP情况如下:汕头GDP1218亿元,人均GDP2.356万元,厦门GDP2053亿元,人均GDP8.1497万元,珠海GDP1277亿元,人均GDP8.605万元,深圳GDP9510亿元,人均GDP10.672万元。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汕头的GDP是四个特区中垫底的,深圳GDP总量更是汕头GDP总量的7倍多。难怪乎,每每提起特区,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深圳,甚至有人不知道汕头竟然也是经济特区了。

文化撕裂

潮汕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其实,潮汕文化的说法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具体来说它是潮州民系的文化。自秦汉以来,南迁到这里的中原人一直被封闭在“省尾国角”里,因此,潮汕人保持着完好的“唐朝口语”——外地人很难学会的潮汕话。潮州民系就以潮汕方言这一显著的特征闻名于中国的众多民系(如潮州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

潮汕文化可以说是海内外潮州人的根,它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汕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汕地区指潮属八邑:即今天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以及梅州市的丰顺县,另从民风各方面看,陆丰东部也为潮州文化的一部分。

可是,随着汕头行政区位的不断划分,一分为四的汕头不仅让特区的经济一落千丈(几个城市间存在着争当粤东中心的矛盾),也引发了潮州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不同论,这种论调是很有害的,它撕裂了潮州文化,文化的撕裂,必然导致社会撕裂,不利于潮汕地区的团结。

这种文化的裂痕在潮汕内部则表现窝里斗。如此之下的潮汕缺乏团结精神如一盘散沙暂且不说,严重的则是无休无止的内耗。如上所言,潮汕已一分为四了,在经济上大大落后本应奋起直追,可是实际上,谁都在争老大,你说你历史悠久,是粤东门户;我道我后来居上,就该成为中心。其实,各地都各有优势,汕头商埠,万国旗飘;潮州古典,余音缭绕;揭阳蕴藉,底蕴深厚。至于经济也不过平分秋色之景,争来抢去,最终无非两败俱伤。

我们常说,文化决定一座城市的气质,它是城市的灵魂。潮汕由于人均耕地的稀缺,是全国生存压力最大的族群,所以培育了“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平原人群的个性。这种强悍的民风使潮汕形成了海盗与儒雅并存的文化格局。儒雅文化则培育出了工夫茶、潮汕菜、潮剧等等文化产品,海盗文化则鼓励了潮汕人民勇敢走出去,文化的凝聚力也让走出去的潮汕人对外高度团结。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几乎都有潮州(汕)商会,这是维系众多潮人感情的家。在海外,往往因为一句潮州话,就把原本陌生的潮人拉到了一块儿,扭成了一股绳,集体的团结所产生的力量,何其巨大。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一思想落到了潮人的行动上,得到了彻头彻尾的贯彻。潮人在外面的成功,这虽不是唯一的原因,却也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当一个城市的文化被割裂开来,其灵魂必不堪其扰,内争不断的窝里斗,让海外潮人没有了归属感,一分为四的行政划分,带来了文化宗主地位的争吵不断,没有人也没有组织能够辨清,让人厌倦不耐烦。

汕头如今的当务之急应当是重新审视自己,让城市的文化整合为一。因为不论是潮汕文化也好潮州文化也罢,哪个词都离不开“潮”字,归根结底就是该地区内人民产生的文化。文化具备了统一性,也具备了多样性。潮州市有潮州市的文化,汕头市有汕头市的文化,揭阳市有揭阳市的文化,这是潮汕文化的多样性的凸显,而潮汕却又是难以分割的,历史上是一体,今天与未来,亦必如是。潮人潮剧潮菜潮绣,潮也即汕,汕亦即潮,取长补短,才能得均益;强分彼此,自是愚不可及。

缺乏整体发展战略

汕头特区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还应该归结为广东省委的不重视,缺乏对汕头的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与部署,政府的不作为等。

首先,纵观整个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态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东省政府的政策和目标都在珠三角,每年省的资金大部分都用在了珠三角,科技园、大学在珠三角比比皆是,而对比粤东、汕头,哪有这些!如此有失偏颇的发展策略,逐渐延伸了一个名词“非珠三角”来代替广东省内不发达的其他地区。而仅仅是这个发展态势良好的珠三角,也还是依靠着毗邻香港这个优势发展起来的。

其次,汕头并没有从特区这个优势里赚得多少优惠政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汕头并没有特别鲜明的改革举措,甚至很难有话题让媒体追逐,渐渐地,汕头特区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国家和省究竟给了汕头多少优惠政策也不见媒体上有详细的介绍,有人评论说到现在汕头有的也无非是立法权而已。而看厦门,既是特区,又是处于闽南三角洲,那里也是福建的发展地,想当然的它就得到所属省、国家的支持了。

第三,无力、无为、无廉的政府。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尔平博士曾在纪念汕头经济特区30周年时指出无力、无为、无廉的政府是汕头欠发展的原因之一。他写道,汕头市政府的公务员人数与珠海厦门差不多。2010年汕头市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70亿元(厦门为500亿元),给公务员发完基本工资之后,它已无力做市政建设了。所以在很多场合看不到政府的身影,但有时它也显现出来,在该作为和不该作为的地方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透。譬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海湾礐石两大桥之争,外人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市政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出巨资又建礐石大桥。更为吊诡的是,汕头市的车辆无论你是否过桥,每年必交800元过礐石大桥的过桥费,几十万私家车车主无人敢抗拒市政府的这一决定。礐石压海湾,气得汕头第一“侨牌”再也不回家投资。

2012年10月,汕头凭借《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国际城市规划领域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得到了由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授的“规划卓越奖”,这是一个激励。规划强调,未来汕头将通过空间模式的创新促进汕头发展模式实现四个转型:一是产业发展由传统工业化模式向精益经济转型;二是空间发展由粗放型向精明增长转型;三是生态发展由被动防御向积极支撑、“绿色增值”转型;四是城乡发展由重城轻乡向全域城乡统筹转型;规划力求以创新实现转型、以转型推动发展。如此看来,广东省委开始注重汕头的定位发展,在此也只能希望以“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为特征的新汕头模式,能为“潮人之都、精致汕头”带来真正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本刊记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