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汕头特区的兴衰三十年

yangguangshixian 2012-12-05 11:54:37 ■ 蒋杭波 总第137期 放大 缩小

 

汕头作为粤东重镇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广东省东翼腾飞的支点,并且一度担负着成为改革开放实践突破口的历史使命。1980年国务院批准汕头作为五个经济特区之一,1984年汕头获得沿海开放城市待遇,一系列的政策优待足见当时中央对汕头寄予厚望,如果说在历史的设计师眼中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那么汕头毫无疑问是这块试验田中的一颗好苗子。

汕头的天时、地利、人和

汕头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布局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制度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是没有原因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汕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汕头位于韩江三角洲南端,有着地处江河入海口的有利条件,内河航道和滨海的优势使得汕头发展商品经济极为有利,早在1858年汕头就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33年,汕头港口货吞吐量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位。同时它东临揭阳西抵潮州构成了广义上的潮汕文化区,依托发达的水道和汕头港强大的吞吐能力,汕头的影响力更是远达汕尾、梅州,从而成为推动整个粤东地区的火车头。如果我们进一步放大视域,将汕头置于整个广东省的战略棋局之上,汕头市作为侧翼重镇对于广东全省的关系更为重要。中部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带构成了广东省的经济中心,东侧的汕头、汕尾和西侧的湛江、茂名则构成了珠江三角洲的两翼,要想实现广东省经济的整体腾飞就必须做到“中心崛起、两翼齐飞”,一翼不举则可能影响到整个广东省的全盘规划。同时汕头地处粤东、赣东南、闽南的交界地带,使其成为了沟通三省的交通要地。三省枢纽的地利使得汕头的影响力辐射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厦漳泉经济区甚至是更远的长三角地区。从经济地理上看,汕头可谓是“英雄用武之地”,对于粤东地区、广东全省甚至是华南地区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除了地缘上的优势以外,人缘、亲缘上的优势也有利于汕头的发展。汕头有着300多万海外华侨,其中不乏名商巨贾,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华侨的捐赠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在80年代,汕头每年实际引进侨资1到2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底,扩大特区区域之后,汕头每年引进的侨资达到5亿美元左右,1994年更是达到了7亿美元,在那个资金匮乏的年代,这些资金为汕头的经济起步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汕头的发展可谓集合了国家政策之天时,水陆交通枢纽之地利,著名侨乡之人和,在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获得不俗的成绩。这种进步体现在汕头市的各个方面,首先从经济上来讲,全市GDP从1978的8.71亿元飞跃到2010年的1218亿元,增长了140倍;人均GDP从306元提高到2007年的17409元,增长了55.7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5亿元到2007年的42.49元,增长了37倍。经济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的发展,更体现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上。1978年,汕头市三大产业的对比为24.1∶38∶37.9,到2007年这一对比变为5.6∶52.6∶41.8,工业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印刷包装、音像材料、电子信息等一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汕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作为粤东中心城市,汕头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较快,功能较为齐全,已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的交通网络。汕头港是全国25个主要港口之一,拥有万吨级泊位16个,港口年综合吞吐能力2300万吨。依托汕头港的海运便利,汕头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9.12亿美元,1978年—2007年,全市累计出口总额465.97亿美元,累计实际吸收外资74亿美元。

纵横对比的经济落差

如果只进行纵向对比,汕头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进步不可谓不大,但如果进行横向比较,将汕头同广东省其他兄弟城市相比的时候,汕头交出的成绩单略显单薄了。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9%,人口占全国比重从1978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82%,即人均GDP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汕头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等主要的指标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在2010年的广东省地级市经济排名中,汕头以1218亿的GDP值排在第11位,GDP总量上只相当于领头羊广州市的1/9,不但落后于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而且被东莞、佛山、中山等小虎所超过,这样的表现实在与汕头经济特区、粤东重镇的地位不相符合。

如果进一步仔细审视汕头这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汕头在改革开放的前15年经济增长非常迅速,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发展步伐放缓,前后15年的成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汕头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汕头获得沿海开放城市待遇;1987年汕头所辖各县都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的经济发展,198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比1978年翻了两番,经济结构与工农业总产值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值已占80%。进入90年代,汕头一度延续了良好的经济势头,1993年、1994年汕头市的工业增长率达到39%和40.89%。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突飞猛进,汕头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陷入了发展迟缓的泥淖。尤其是“807”案件对于汕头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2000年,汕头市大量企业被揭发存在大量偷税漏税行为,中央特别成立调查此案的“807”工作组进驻汕头,对汕头涉嫌此案的企业采取行动封闭其所有账户和冻结所有资金,并动用军警将企业的有关会计资料全部装车运走,同时抓捕了相关犯罪嫌疑人并进行了彻底调查和严厉打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朝阳和普宁两市疯狂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案件进行过采访和曝光。由于地区信用的丧失和地区形象的严重损毁,汕头东区的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商业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从2000年9月至2001年5月,汕头市各月GDP同比增长均为负,外贸出口负增长71%,几乎下降一倍;利用外资负增长46%,税收负增长68%,由此汕头经济遭受直接重创并导致了长时间的经济发展迟缓。

如果进一步深究,我们能发现其实汕头经济放缓早在“807”事件之前就已经渐露端倪。事实上此前1993年到1998年被认为是汕头发展势头最好、经济最繁荣的“黄金五年”,汕头市GDP增长了186%,比同期全国平均的153.5%高出很多。但汕头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却全面、大幅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金五年”中汕头的投资增幅71.7%,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40.5%;汕头的出口增幅79.8%,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00%;利用外资增幅51.6%,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38.2%。这种现象令人费解,汕头的GDP增长从何而来?汕头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从55.9亿暴增到284.2亿,增长了4倍多;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从14亿增长到66.3亿,增长了3.7倍,而同期全国居民平均储蓄存款只增加了2.6倍。汕头居民的存款增幅远高于GDP、投资、出口的增长。其实,这些“藏富于民”的现象均来自于统计数字无法体现的地下经济。放在30年的视角下(1978年—2008年),汕头的GDP年均增长速度12.4%,虽然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9.8%),但低于广东省年均增长速度(13.8%)。汕头的GDP、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仅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收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汕头的发展势头一直不如人意。

经济发展迟缓的根源

汕头市经济发展迟缓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管理甚至是社会文化上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最突出的是城市经济发展思路不清晰,城市定位不明。明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能提升区域发展经济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进而提高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把区域经济引向健康发展之路。而汕头市政府这些年经济、政策方面的重大举措反映其经济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先是80年代末开始申请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后是近年来领导关于“商贸城市”、“休闲 (退休) 城市”城市定位的讨论,都说明汕头市尚未认清自己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故其发展思路呈举棋不定之势,有盲目追赶潮流之嫌。这种思路不清,一方面使得投资者因为不知道政府下一步的产业部署和产业政策而翘首观望或将资金、技术改投它地,导致汕头丧失了一些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经济主体平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以致引发经济活动中的短期行为,结果有可能使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崩溃。

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汕头市缺乏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必要的社会资本。诚实、守信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而理解、宽容、开放、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吸引投资家和人才前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社会风气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竞争力。汕头为“百载商埠”,汕头人曾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但眼下不少商人目光不够长远, 只顾眼前利益,诚信不足,尤其是对潮汕语系以外的人。而且,汕头的假冒伪劣现象严重、黑帮活动猖獗。这给汕头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导致近年来有1200多家企业相继撤出汕头。社会风气中另外一个不合适的方面是封闭、保守、排外,社会包容性不强。这使得外地(指非潮汕语系)人才和文化很难在汕头落地生根,直接威胁着汕头的人才供应,了解汕头这一风气的研究生基本上都不把汕头作为择业地点。要知道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或缺少人才,必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是阻碍汕头经济发展的一大祸害,必须改变这一不利的社会风气。

汕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完了30多年的路程,这30年对于汕头人来说有着不少辉煌的喜悦但也有落寞和遗憾。如今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移和广东省“腾笼换鸟”战略决策的实施,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出现在汕头人面前。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东西两翼转移,汕头作为广东省东翼重镇无疑将是这一轮产业结构转移过程中的潜在受益者,但如果无法改革现有的不利条件,这一历史机遇也很有可能与汕头失之交臂,而这无疑需要汕头市和汕头人革除旧弊的魄力和抓住时机、铸就辉煌的决心。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