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香港,1974大变局

pinweiyuedu 2012-11-14 18:21:53 ■ 许 骥 总第136期 放大 缩小

 

倘若给香港的近代史划出一个“分水岭”,那么或许应该是1974年。在此之前,香港只是个普通的城市;在此之后,鱼跃龙门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

1974年发生了很多改变香港命运的事情。

2月,香港立法会通过法案,让中文成为香港的法定语言,而且在法庭里可以使用中国方言发言。4月底,大贪污犯葛柏在英国被捕,香港廉政公署人员赴英引渡其返港受审。同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正式成立。5月,英国保守党领袖希思访华,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欢迎宴会上表示,香港问题将在适当时候解决。6月,香港十余个社团要求港府整治治安。9月,港府宣布分3个阶段制水。11月,新中国足球队首次在香港出赛,结果以5∶2胜港联队……

当所有的一切,被作为历史被载入文档后。《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一书的作者吕大乐说:“1974年也就理所当然地归纳为‘繁荣、安定与进步’的‘麦理浩时代’的一部分”。实际上,何止1974年,对于香港人来说,整个七十年代都被赋予了一种神话般的意味。如今香港的所有,似乎都起源于那个时代。

1974年有两件对香港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第一件是廉政公署正式成立,这象征了“香港社会走向理性化与进步”。众所周知,香港在廉政公署成立之前,亦是贪污成风,社会溷乱不堪,小到街头摊贩,都要行贿才能“安稳”经商。廉政公署成立后,出重拳打击贪污,香港才开始步入文明社会。而直至今日,香港的廉洁指数仍在全球名列前茅,亦是香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真正应了那句广告词:香港,赢在有ICAC(廉政公署的英文缩写)。

第二件是4月份,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亦正式成立。根据吕大乐的研究,事实上由于香港贪污之严重,病入膏肓,当时的香港市民未必对港英殖民地政府打击贪污怀有信心,而仍是半信半疑。市民真正热切关心的问题,是民生方面的。“1973至1974年,在民间最热烈讨论的是通货膨胀、白米价格暴涨、加价、加费、商户牟取暴利等问题”。于是,这些问题便促成了消费者委员会的成立。1974年谁都没有预见廉政公署的“革命”会成功。在一般市民眼中,更迫切和更有机会可以产生一点实际作用的,可能是消费者委员会。

事后证明,无论是消费者委员会还是廉政公署,都为香港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香港在1970年代的经济起飞,市民普遍开始过上较好的生活。1975年,被称为“第一代香港小康之家”的美孚新村落成,则或许更意味着香港出现了中产阶级。吕大乐指出:“香港社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影响深远的民意转向,一改过往对殖民政府的看法,对社会产生归属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时期正是社会上很多人视为香港走上安定繁荣之路的开始。”在文化上,表达“城邦视野”的《号外》杂志于1976年创刊。在生活上,“六合彩”亦于1976年底推出。今日香港的基调,都奠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关于香港,中国的香港,中国人了解的或许还太少。在大量评论香港的话语中,我殊少见到真正有份量的、扎实的、客观的评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内地一些大学(尤其是广州、深圳的)应该开“香港学”这门课。《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这种书,便很适合作为教材。你了解香港越多,才会发现原来你并不了解香港,原来香港一点都不“似曾相识”。

(作者为知名书评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