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恕道”与政治宽容

pinweiyuedu 2012-11-04 23:22:53 ■ 叶匡政 总第135期 放大 缩小

 

《论语》有一段近似白话的对答,非常有名。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伏尔泰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称为“人类的法典”。这句话不仅被写入了1793年的法国宪法,也被写进了1993年的《全球伦理宣言》。

这便是儒家的“恕道”,“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宽容精神。对个人它是一种修养,而落实在政治上,强调的便是一种政治宽容。他要求执政者要有对“己”的限制和要求,而不是对他人的要求,期望实现的也是执政者对自身的限制,不能随意把己方的想法强加于人。儒家认为,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实现的沟通,才真正体现了平等和自由的精神。

在儒家看来,当“恕道”体现为政治宽容,才能实现对野蛮、暴力、高压的政治权力的超越,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把协商、平等、合作,当作构建社会秩序的目标。儒家的恕道,是中国人应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创造,更是一门艺术。它意味着政治不再是明争暗斗、貌合神离,而是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它意味着社会能容忍各种反对的声音,而不用担心迫害和压制;它意味着政府对异己者不再极端对待,民众从此不用生活在惊恐和担忧中;它意味着政府行为不再喜怒无常、变幻不定,而是更富有人性和温情,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它意味着民众与执政者能共同走上共谋国事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共事务中体会到个人的尊严。这便是儒家追求的“仁”的政治境界。

子贡问过孔子,“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大方地施与和救济,应该算是仁了吧?”孔子认为根本算不上,他对仁的回答有12个字:“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仁者,只要自己想立的,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的,便也帮助人能达。这里说的仍然是推己及人的思想。对于恕道,儒家有过反复强调。比如《论语》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里的“加”是强加之意,意思就是:我不想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不会强加于别人。《中庸》也强调:“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可以说,“恕道”正是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哲学基础。“王”字的本意为“天下归往”,也即如今讲的民意认同。《尚书》对王道有过一段精彩论述,翻译过来就是:不要不公不正,就是遵循王的法则;不要私行偏好,就是遵循王的大道;不要为非作歹,就是遵循王的正路;不营私不结党,才能使王道宽广;不结党不营私,才能使王道平坦;不反复不倾斜,才能使王道正直。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有警醒世人之意。在孟子看来,王道就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假仁”、“以力服人”的霸道。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遵从“恕道”。一个多元社会,再正确的观点也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赞成,何况是不同阶层、不同价值取向的人群,政治见解肯定有巨大差异。如果对思想采用武力强求统一,反而可能引致暴力反弹。秦始皇就有巷议之罪和坑儒之举,但高压并未带来长治。

到上个世纪初,章士钊提出“为政有本”,强调的仍是“恕道”。章士钊认为政治的:“本在何?曰在有容。何谓有容?曰不好同恶异。”这里的有容,指的是执政者要有包容和宽容之心,不要好同恶异,要主动培养一种和而不同、和而共进的社会状态。在章士钊看来,政治的核心就是政治宽容,它是指执政者对少数派与反对派的宽容,不仅要允许他们合法存在,更得鼓励他们发出反对或批评的声音。只有执政者宽容地对待了这些声音,而不是一味地压制,社会冲突才能可控,才不至于引起冲突各方的暴力欲望和行动,使矛盾激化。儒家很早就把“恕道”看作是政治权力向本源的回归,它不仅是社会从野蛮到文明、从仇视到理性、从强权到说服、从斗争到和谐的回归,它更是政治权力向民众的回归。

在儒家看来,“恕道”体现在政治上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有尊重不同政治主张的胸怀。有了这个胸怀,执政者在民众心目中才有合法性,社会安全系数也会提高。合法性不是指执政者的强制权威,而是政府威信受到民众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与支持。儒家很早就主张王道与“仁政”,反对那种标榜仁义,但实际靠武力实行的强权政治。期望恢复的是自尧舜到周公,所遵循的这种公正无偏、法于天地的王道政治。

用今天的观点看,儒家“恕道”所说的政治宽容,还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使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从无序到有序、从消极到积极。公共决策的成败,往往决定着无数民众的利益和权利。民众有了对公共事务的兴趣,能主动放言议政,执政者才能听到对于自己施政行为的真实反应,可以适时修订施政方针,减少决策失误的机率。政治本来便是众人的事,这种共同劳作的神圣感,不仅能激发社会与民众的潜在活力,更能成为民众对国家认同最坚实的基础。如果民众对待政治事务,宁愿三缄其口,社会的创造力也会面临衰竭,国家整体智商只会越来越低,这是所有被精神奴役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恕道”所说的政治宽容,一直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常识,也希望它在未来能引领每一个人前行。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信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的精神,中国才能更美好。

(作者为文化批评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