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内地该向香港学什么

pinweiyuedu 2012-11-04 23:22:03 ■ 王 冲 总第135期 放大 缩小

 

10月4日,梁振英率港府主要官员为撞船事故死难者默哀(CFP)

10月1日晚,香港南丫岛发生撞船事故,最终造成39人死亡。事故发生在社会管理一向稳健的香港,令人意外。然而,港府对事故的处理,也给人诸多启示。

任何事故发生后,最怕的就是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如果公众对事故的死亡人数不知情,又无法从媒体上获知具体消息,往往会导致谣言流传。香港有着发达而独立的媒体,第一时间就有记者赶到现场。报纸、网络和电视台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让信息迅速传播。当然,对于死亡人数等细节,偶尔有出入,但这不影响大局,由于多家媒体同台竞技,必然要求前方记者可以发回更准确、更翔实的报道。

媒体的及时,更需要政府的配合。港府在这方面表现不错。第二天下午16时30 分,香港政府就撞船事故召开发布会,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介绍情况,告知媒体死亡人数、受伤人数。

一方出事后,地方大员有责任和义务与媒体见面,通报事故的进展。因为无论一个省,还是一个市,父母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境安民,不能投资者来了笑脸相迎,辖区的百姓遇难后躲在一边。

在内地,经常会看到事故发生后,新闻发言人以训练有素的姿态,以面无表情的样子公布一些数据,然后敷衍地回答记者提问,便匆匆了事。这比前些年什么都不肯说,有些进步,但人命关天的事,如果一把手出来坦诚地说几句话,效果会更好。领导很忙,大家都可以理解,但人都没了,领导再忙着拉投资、喝大酒,的确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

此时,就要理解新闻发布制度的意义所在。应当承认,有专业的新闻发言人,比以前凡事“无可奉告”是巨大进步。然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是便于信息的及时传递,从而有效地消除社会的疑惑和误解。新闻发言人应该通过和媒体的密切沟通,保证实现这一目标。为了应付媒体动脑筋,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多高的智慧也抵不过活生生的现实,在网络时代,尤其如此。

信息公开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表明态度。这个态度,就是对于死去的人政府可以做些什么。死去万事空,然而,对于无辜遇难的人,总要有所祭奠,总不能任他们离开这个世界而不闻不问。抚恤金,只是物质方面的抚慰,整个社会精神方面的慰藉,不可或缺。

港府的做法是:把10月4日定为“全港哀悼日”的第一天。各政府建筑物的特区区旗下半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立法会、港交所等各大机构在中午十二点都举行了默哀仪式。部分公众游艺类节目也从这天起停演三天。

可回头看,内地尽管事故不断,但无论死多少人,都不见降旗,只有汶川地震是个例外。除了降旗,香港的官员也有诸多哀悼之举。梁振英与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民政事务局长曾德成、保安局长黎栋国和食物及卫生局长高永文到跑马地黄泥涌道礼顿山社区会堂签署吊唁册,悼念南丫岛撞船事故中遇难的市民。

通过这些有条不紊的举措,不仅给死者的亲属些许安慰,也给民众一个清晰的信号:每个人都是社会一份子,每个生命都有着同样的价值。社会尊重每个公民的付出,也会对每个公民的不幸遇难表示哀悼。

这些,无需多少花费,也不需什么智商,只要有颗爱民之心,就可以做到。这种做法,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是惯例。前些天,在澳大利亚旅行,某地五名矿工遇难,结果全国各大报纸都是头版头条,说这是全国最伤痛的一天。

这些年,中国内地事故不断,地方官员往往想着掩盖事实,推卸责任,对媒体进行封口。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越捂越黑,因为纸里包不住火。一心掩盖,还不如面对媒体,给逝者鞠个躬,真诚地表示哀悼。

当然,信息公开和进行哀悼只是起码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迅速调查,以避免悲剧的重演。目前,有关撞船的后续工作已经展开。从3日中午开始,香港特区警方、政府化验部门以及消防处的工作人员,先后登上“南丫四号”进行调查。“南丫四号”现在还停泊在南丫岛,船的四周已经围上防污带,以防止漏出燃油污染海面。有水警小艇和海事处船只在旁戒备。特区政府海事处对外表示,会对“南丫四号”为何会迅速下沉,以及船上工作人员有否违反规则展开调查。

我注意到,新华社的报道有这么一句:预计半年完成调查报告。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背后有着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肯定不会一两天内得出结论,必须尽职地调查,查到真正的原因。决不能有事故就推给临时工,这样的话,灾难随时可能再度来临。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