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写在中美选举之前

banyuesudi 2012-11-04 21:55:29 总第135期 放大 缩小

 

2011年,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CFP)

中美两国都即将迎来新一届政府,在新领导人执政之下,两国关系会如何发展?美国智库布鲁斯金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 Bush)最近撰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他写道,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是自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的第11次总统选举,也是第6次在职总统寻求连任的选举。其中,在1972年的大选中,对华政策无可争辩地成为了在职总统的竞选优势;在1984年和2004年的大选中,对华政策几乎不是考量因素;而在1980年、1992年和2000年的大选中,新的总统候选人都批评在职总统的对华政策未能捍卫美国的利益。

现在还不好说奥巴马总统的对华政策将会在本次大选中起什么作用。迄今为止,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尚未在美国国内引起过太大争论,这种争论曾在前总统卡特和小布什任期内十分激烈。可是,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复兴的大国给美国带来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

中国的领导人和政治分析师们对美国大选已经有了一种信心。他们认为即使新的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表现出反华立场并最终赢得选举,在他就任后也会缓和其立场并领会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他也必须考虑到支持中美发展建设性关系的利益集团所持的立场。因此,北京没必要太在乎竞选中的那些政治辞令。

今年的大选也许会再次证明中国的正确性。在北京看来,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塑造了平衡、积极的两国关系。如果奥巴马获得连任,他很可能继续实行这一对华政策。另外,不管共和党的候选人在竞选中说了什么,中国还是相信从长期来看这些话意义不大。

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和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专家乔纳森·珀拉克不久前曾撰文称,利益冲突将愈来愈成为中美关系的主题,同时两国合作的空间正在减少。过去40年里,人们都认为双边关系能够发展出互信,但在中国经济、外交和军事实力增长的背景下,这种看法将会受到挑战。因此,两人认为无论谁当选下任美国总统,他都会“遭遇”中国。

卜睿哲认为,李侃如和珀拉克的正确之处在于他们认为中美两国的新一届领导人都应该对降低两国的互不信任程度予以高度重视。中美政府都意识到两国的战略不互信是个问题,但双方关注点却不同。中国关注的是台湾、西藏和新疆问题,而美国关注的是在海上、网络和太空等新安全领域中的潜在冲突。

卜睿哲将互不信任的产生原因做了分类。第一类不信任是纯粹的误解,这是最容易解决的一种。一方采取了无敌意的行动,而另一方则以为这种行动含有敌意。例如中国认为其尚未完成两岸统一的原因在于美国的阻碍,而华盛顿则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没有向台湾开出台湾人民认为有价值的价码。第二种互不信任的情况是,一方试图采取行动的方式不会对另一方造成危害,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使另一方以为该行动有负面的动机。中国在保护美国企业知识产权上的屡屡失败就属于这类。第三种互不信任的情况是,有时双方目标一致但实施方法不同,从而导致双方认为对方的目标本来就与自身有分歧。中美两国在朝鲜和伊朗问题上的分歧就是一例。最后一种互不信任的情况是两国的确有相互冲突的目标。例如,中国军队不断扩张其实力,在东部和南部沿海扩大战略半径,而这一地区一直是美国海军和空军的传统势力范围。

对不信任状态加以区分能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一些帮助。首先,减少互不信任的方式取决于互不信任状态产生的原因。对话能够解决简单的误解,也有助于解决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的互不信任。事实上,两国已经有许多对话机制,但这种对话机制无助于解决那些双方目标本身就有分歧而导致的互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建立冲突管理和降低风险的机制。

很明显,减少互不信任取决于两国领导人是否能达成共识,但如果无法采取适当的实施方案,那就只会加深不信任。国内因素同样也有影响。双方国内分析机构可能会错误地分析对方动机,领导人也可能受公众负面情绪的影响。

卜睿哲最后总结道,关于中美关系在下一届领导人任期内的乐观愿景是,两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一起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这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边际效益,促使两国对对方的动机做出良性预估。但是,这种愿景在目前这种互不信任的状态下很难实现。如果中美两国都认为对方对自身的依赖大过自身对对方的依赖,那么这种美好的愿景就更难实现。如果两国下任领导人想要减少中美不信任,那他们就必须明智一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