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亚洲冷战

banyuesudi 2012-10-23 09:33:01 总第134期 放大 缩小

 

美国历史学家、日本问题专家迈克尔·奥斯林(Michael Auslin)最近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撰文分析了近期中日领土纷争的未来走向。他认为,即使钓鱼岛争端冷却下来,中日矛盾还是会存在,并将形成“中日冷战”。

奥斯林写道,中日领土争端不只是两国之间的外交口角。钓鱼岛问题已经剥除了这两个东亚巨头之间那层薄薄的“合作”外衣,而此前大多数观察家曾以为中日合作会随着两国经济联系的加深而愈加成熟。而且,这场争端提醒人们,亚洲的领土争端仍然顽固,在战争创伤尚未愈合的国家之间互信非常有限。虽然中日钓鱼岛争端发展成实际冲突的可能性很小,但当下的危机却是一场冷战的号角——这场冷战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中日冷战带来的将是一个更加分散的亚洲,它无法放下过去的包袱,意外冲突的幽灵与它同在。

这绝不是中日所希望的结果。虽然中日外交关系不好,但自从中国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至2005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65亿美元,两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日本贸易振兴会的一位高级官员曾宣称,强大而成熟的中日经济关系足以克服两国偶尔发生的政治冲突。

同样的乐观论调曾出现在1909年的欧洲。当时,英国政治家、记者诺曼·安吉尔曾宣称欧洲一体化使得欧洲各国间不可能爆发战争。仅仅五年后,安吉尔的观点就被证明是一个彻底的错误。中国最近爆发了大规模反日游行,事态严重到政府不得不出面制止的地步。有鉴于此,日本官员应该更加清醒地反思一下他们对中日关系的信心了。很明显,摆在他们面前的危险是,在亚洲新一轮冷战中,政治胜过了经济。

钓鱼岛争端的影响正持续扩大。自从日本政府在9月宣布国有化“尖阁列岛”后,反日抗议便席卷了中国。抗议导致的危险迫使本田和丰田暂停了在华制造业务,永旺百货也暂时歇业。随着经济后果逐渐清晰,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声称钓鱼岛是中国“神圣的领土”,随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也更加坚定了强硬立场,公开拒绝妥协。逐渐,口水战似乎就快要变成一场真枪实弹的战争了,两国共派出了多达70艘的海事巡逻船和海岸警卫队船只密集前往钓鱼岛海域。

这场危机会恶化到什么程度?要如何缓解紧张局势?有初步迹象表明,两国政府正有意给冲突降温。野田佳彦在10月1日重组了内阁,吸纳了与北京联系密切的前外相田中真纪子。在中国方面,政府阻止了进一步的公众抗议。

野田佳彦坦率地警告北京,如果两国争端持续发酵、演变成战争,那么中国的损失将比日本要严重。他预言道,如此一来,中国将会被视为一个欺凌邻国的国家,国外投资者会被吓跑。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过去10个月中有9个月在下降,野田的这一论调让中国的经济前景显得更加暗淡。

野田的威胁也许能给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一个台阶下。中国领导层将于11月举行换届,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社会动荡。在中国,利用日本来激发民族主义情绪、释放社会压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政治策略,但当下的危机则表明,这一策略会引发连锁反应,有可能导致无法控制的后果。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钓鱼岛海域或是北京街头丧生。然而,一旦发生伤亡或误判,危机必然会变得异常严重,把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卷入实际冲突之中。这会损害两国经济、破坏世界市场、迫使美国面临极其困难的抉择——是否要遵循美日共同防御条约,从而把对华关系置于风险之下?

中国刚刚经历了几个月的南海领土争端,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中国可以以谋略制胜——采取维护亚洲稳定的高姿态,宣布中国愿意维持现状并不再公开抗议日本对钓鱼岛的行政控制。这一谋略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对于中南海决策层外的人来说是不可知的:中国领导层是否足够深谋远虑、是否能够驾驭中国的民族主义。

中日战争也许可以避免,但中日冷战已经是个事实。就算当下危机能够解决,也只能说明中日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冷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