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制造”的国防产业综合体

banyuesudi 2012-09-27 21:57:58 总第133期 放大 缩小

 

路透社的两位记者大卫·拉文(David Lague)和查理·朱(Charlie Zhu)最近撰文分析了中国国防军工业的“私有化”进程,历数了这一进程的动机、进展的前景。

文章写道,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从俄罗斯进口高端武器,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大力推进自身军备建设。这说明了中国国防建设此前的失败之处——庞杂的国有军工厂当时仍在生产50年代的过时设备。

如今,军费开支在经过了20多年的不断飙升后,中国一度落后的军备工业以后有所转变——中国正在发展自己的军工体系,其中私营企业占有主导地位。1989年政治风波后西方对华采取武器禁运,于是对北京来说,发展一个高效的、具有创新力的军工行业变得至关重要,这可以为中国收回台湾及争议领海创造必须的现代化军事力量。

资金充足的军工集团迅速引进了制造复杂武器系统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使中国不必再严重依赖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设备。“一个国家的国防领域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实力”,北京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一位投资经理如是说,该公司的投资对象包括一些上市的中国军工企业。他说:“在近年来大力的军事开支下,一些国内军工企业已经非常有实力了,但你仍然无法确切了解这些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到底做得怎么样,因为政府不希望外界了解这些。”

但是,这一情况开始有所转变了。

中央政府正寻求私营企业的加入,以此加速最优秀的国防承包商的发展。今年7月,中央发文鼓励私人投资这一原本被保护、不参与市场竞争、不被公众审查的行业。今年下半年,中国领头的几家国防承包商旗下的上市企业计划从其国有母公司购买至少200亿元的资产。这样一来,这些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军工业资产价值将比2007年时翻一番,同时北京正继续推进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将庞大的军工产业大部分私有化,目前这一产业有100多家国有企业,雇员总数超过100万人。

这一计划的长远目标是促使一些国防承包商中的领头羊转型,例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要将它们打造成中国版的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英国的BAE系统公司。促使上市公司从国有母公司购买更多国防类资产的计划将有助于这些公司获得更多资金来进行研发。

随着国内军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军火进口正稳步下降。瑞典智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的军火进口下降了58%。

中国的军费开支如今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今年3月北京宣布本年度军费开支预算将增长11.2%,达到1060亿美元。但是一些国外分析家认为实际的军费预算并不止这个数。五角大楼估计中国今年的军费开支将在1200亿至1800亿美元,而《简氏防务》则估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400亿美元。北京表示,中国军费预算的大约30%将用于武器和军事设备。

军事专家认为,虽然国有军工企业存在着诸如效率低下、腐败和缺乏监督的问题,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军工企业进行重组后,大量现金开始涌入这一行业,这大大提高了关键部门的产出。

虽然来自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基洛级潜艇和现代级巡洋舰仍是中国军队最高端的硬件设施,但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已经逐渐可以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媲美了。过去10年里,中国设计并制造了两类常规潜艇,这些潜艇如今已是中国海军水下部队的中流砥柱。此外,中国还在构建国产版的苏-27,并开始大规模生产歼-10战斗机——有专家认为该机性能可比肩美国的F-16。有报道称中国还在研制其第一架隐形战机歼-20,不过具体细节尚不清楚。

有专家认为,本土军工企业已经有能力满足中国军队——包括其他国家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需求。

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中国的国防科技仍有一些明显的弱点。例如,中国的高性能喷气式引擎仍依赖从俄罗斯进口;军舰、潜艇和装甲车的发动机技术仍需从欧洲进口;国内航空公司迄今未能建造出大型军事运输机。

北京希望在增加军费开支的基础上,市场竞争的力量能够帮助行业填补这些空白。

(栏目编译/王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