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文学对史学的冲击与挑战

pinweiyuedu 2012-09-19 21:58:55 ■ 秦晓鹰 总第132期 放大 缩小

 

我认识不少文学家,也认识不少历史学家。近来,我常常问史学界的朋友,你们平日是否看小说或者电视剧?回答不是“没时间没兴趣”,就是“陪家人偶尔会瞧上几眼”。当他们反问我时,本人则答道:“不但看,而且看后还会深有感触,既高兴又遗憾。”

令人高兴的原因,是我从时下一些严肃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出现了史诗化的趋势。尽管整个社会弥漫着浓浓的浮躁,尽管金钱场和权利场仍不断散发着污浊,尽管有些文化人自甘堕落、无“善”不摧,但是,那些坚守着文学艺术良心的作家和艺术家们,依然在用自己的雄健笔锋撩拨着历史的脉搏,用独立的头脑思考着民族的命运。于是,一批具有史诗化特色的作品便在逆风中问世了。

这些史诗化文艺作品以无畏的精神,在中国现代史与当代史领域里,进行着大胆探索。中国的广大读者和观众也在形象与故事交织的情感冲击中,回顾着自己和父辈的生存轨迹,也回顾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足迹。这种大胆探索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突破与创新,是一种深层的思想解放。在这方面,这些文学艺术家们可说是其功甚伟。

而我所说的“遗憾”则是针对历史学家们说的。因为在中国最需要这种精神冲击波的今天,我们却难以看到历史学家的身影。这对有着秉笔直书传统的史学家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尴尬和遗憾吗?

如果我的史学界朋友,对本人的这一看法有何疑问,不妨从网上下载近期播过的两部电视剧认真看看、潜心想想。也算是笔者的推介吧。一部是梁晓声任编剧的《知青》,另一部则是江奇涛任编剧、高希希任导演的《血战长空》。

45集的电视剧《知青》是一曲青春的颂歌,也是一曲时代的悲歌。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内地对“文革”十年加以准确表述的史书几乎没有。除了一本薄薄的文革简史之外,对这一给予当代中国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动荡岁月的记录近乎一片空白。《知青》的不凡首先就在于突破了这种很不正常的史学现象。由于《知青》所描述的历史时空主体恰恰是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发生的人与事,如果不对“文革”加以剖析和揭露,也就无法找到准确的时代坐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作者必须大胆地去揭示在那个涂抹着浓浓红色油彩、却又充满了是非颠倒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作家梁晓声正是用他的笔和他的心,忠实地记录了在那个年月里中国人的歌声与哭声,鲜花与白花,喜剧与悲剧;记录了那些本不该发生却又实实在在发生过的荒唐事、丑恶事;也记录了本不应压抑却又实实在在被压抑被束缚过的英雄事、浪漫事;更记录了饱含苦闷却依然奔涌的思想的火和岩浆,饱含泪水与辛酸却永不磨灭的普通人的正直与善良!

有人说,《知青》粉饰了“文革”。殊不知,人在孩童时,最喜爱收集的就是粉红色的糖果纸,因为用它遮住眼,连灰暗的天幕也可以瞬时变为浪漫的绮霞。但这并不等于去粉饰哪一个时代和哪一段历史,而仅仅是在讴歌连灰暗的天幕都夺不走的青春,是在讴歌连寒雪都掩不住的对春天、对阳光、对爱情、对友谊的向往!

笔者也是40多年前即1968年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电视剧《知青》中所记述的那些人与事,我几乎都亲身经历过:终日的饥饿、超负荷的劳作、争水的械斗、偷读“禁书”、非议“大好形势”、爱与性的启蒙、对亲人与家乡刻骨的思念……我身边的“知青”有的因为民请命坐牢,有的被打成了“反革命”……无辜的乡亲因政治运动被整而自杀,有的在盲目“学大寨”中破土放炮不幸身亡……尽管这些悲情往事如此不堪回首,但是当我在剧中看到赵天亮、周萍和他们的那群哥们在冰雪覆盖的小屋里高呼着“青春万岁、友谊万岁、爱情万岁”时,仍然会老泪纵横,不能自已。为什么?因为这也是我40多年前的真实感受。同样,当我在剧中看到那个永远在高喊口号却永远在算计人、欺负人的丑类——吴敏时,眼前则又一次浮现出那些极左怪物们可怜而卑劣的嘴脸,这,也是真实感受!

史诗化的作品需要具有思辩性的语言。《知青》人物的对话与旁白就有这个特色。它们光滑、润泽,富有生命感。这生命感则来自编剧对生活观察的细腻敏锐和思想的深度。农村姑娘春梅暗恋着城里来的学生娃赵天亮。当她像无数农村妇女屈从媒妁习俗准备出嫁前,对赵的唯一请求就是“天亮哥,你亲我一下”。看着春梅含泪的眼睛,赵天亮明白“这个吻,是她生活下去的力量……”请想一想,如果没有真切的有痛感的生活,梁晓声怎么会写出这么饱含生命汁液的文字和情节?诸如此类的故事、细节、语言在全剧中俯拾皆是,是同情、怜恤,还是无奈的控诉,甚至是顾影自怜?真是言有尽,意无穷,这种言语所要表达的内容已不再止于文字之内。是的,那个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十年,给我们、给每个家庭、每个人留下的岂止是食不果腹的饥饿?

“我一把揪住了西北风,问它要落叶的颜色;我一把揪住了东南风,问它要嫩芽的光泽。”我在看《知青》时想起了这首诗;在看《血战长空》时,我同样想起了它。因为《血战长空》也是一部敢于揭开历史面纱、再现历史真实的史诗剧。它虽然与《知青》所描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但却都有东南西北风的浩荡,也都有春绿的生机与秋叶的苍凉。

《血战长空》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正面战场上中国空军对敌作战的悲壮历程。松沪空战、南京空战、武汉空战、重庆空战……这些对今天内地公众来说很不熟悉的战斗场面,都一一铺陈在观众面前。人们看见一大批充满斗志的年轻飞行员——高云天、刘长岭和他们的战友,不顾飞机陈旧、机型杂乱、性能落后的劣势,仍以不屈的斗志和无畏的牺牲,与日本空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有的在飞机中弹后撞向敌舰,有的与敌机同归于尽,有的跳伞后誓不降敌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所有这些生命绝唱都在诠释着抗战时流行的一句话,那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血战长空》的史学价值,不仅在于上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有确凿的史料为依托,而且在于它敢于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再现诸如宋美龄、周至柔等众多历史人物的风貌,通过对这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细致揣摩和拿捏,既还原和肯定了他们在民族危亡时期的正面历史作用,又清楚地揭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政权内部的腐败与脆弱。同样可贵的是,这部大戏还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援华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美国志愿航空队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卓著贡献。《血战长空》用其独有的艺术语言印证了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空军的极高评价和崇高敬意——“气吞三岛,威震九州”。这八个字绣在董必武代表中共赠送的锦旗上。

历史是复杂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一帮不事稼穑、不顾民生、倒乾坤、毁社稷的蟊贼;也有永远托起日出的大地,永远寄托理想的青春,永远在追求真、渴望善、包容美和放飞美的不朽心灵!在民族危亡时,这些心灵铸成御敌的长城;在民族受难时,它们撑起重生的天空。只有忠诚真实地记录这些历史,我们的后人才会懂得珍惜这片浸透着热汗、热泪和热血的家园。

(作者为知名学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