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地下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yangguangshixian 2012-09-19 21:52:54 总第132期 放大 缩小

 

专家指出,多个城市发生马路坍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与地下开发超常规有关。城市的建设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地下,“地下城市”的涌现与发展不得不说是一种城市发展与进步的表现,也是缓解地上城市人口密集、建筑超负荷等问题的方法。但是,地下城市的建造需要下功夫,不仅仅设计上的功夫,还有建造上的功夫。城市的建设如果建立在百姓的忧患和恐惧之上,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也没有什么成效可言。凡事“以人为本”,只有人安全了,安稳了,社会才会发展。

地下工程是城市建设的灵魂

有人把城市的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称为面子和里子。其实说得中肯一些,地上的建设也不能说全是面子,绝大部分是有着实际功用的,但城市的地下建设是基础,看不到的基础不打好,看得到的建设也不牢靠。所以,就整个城市建设来说,地上的建设不论实用与否都是表象,地下的建设才是城市建设的灵魂。

古印第安人有句名言:“慢点走,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这句话,可以作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警示语。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就是城市地上建设要和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步调节奏相一致、相协调,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的速度决定于城市基础建设、尤其是地下工程建设的速度。而地下建设的滞后,也绝不是一个重面子轻里子可以解释的,因为主体不同。城市地上建设往往是市场化的,而城市地下建设往往是公益性的。就像高楼大厦往往是商业开发;而地下管网特别是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范畴,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智慧。

西方很多现代化新兴国家,城市建设没有旧城改造的传统包袱,城市排水设施宽阔得像一条河,《亡命天涯》中,男主角和警探能在下水道中狂奔追逐。我们的下水道口径和这些城市比起来,就像鸟枪和大炮的差距。但是旧城的下水道再旧,也旧不过宋朝。记得去年南方水患,很多城市的内涝形势比今年还要严峻,但是在水患最严重的江西省,有个小小的古城赣州,却在暴雨连绵中安然无恙,是因为一条叫做福寿沟的排水道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寿沟,是北宋修建的,已历经千年。这说明两个道理,其一,宋朝的先民都可以做到的,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其二,城市地下建设是个关乎子孙后代的工程。搞好了,福泽万代;搞不好,贻害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不但不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借口,而恰恰为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条件,是鸟枪换大炮的难得机遇。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地下建设没有历史包袱,正好从头开始,轻装上阵;而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工程,也正好为老城区地下管网的重新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急功近利,热衷于表面文章,城市发展后患无穷;高瞻远瞩,把握住历史机遇,城市建设才能一劳永逸。

广州共同沟艰难前行

“共同沟”作为国外许多国家管理地下世界的成功经验,在2004年来到广州,最先试用于广州大学城。虽然比巴黎晚起步100多年,“共同沟”的效用却很快被有识者发现,并得以延年推举。自2008年至今,广州市收到的提议建设“共同沟”的正式意见就超过100多条,它们有的来自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的来自城建专业人士,还有的来自普通市民群众。事实上,广州数任市领导格外关注“共同沟”的示范推广,在多个城市新区的研讨会上都重点提及“共同沟”的规划建设。

地下管网的管理滞后带给城市无尽的阵痛。在广州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都堪称中国之最的地方,地下管网世界积重难返,政府每年“亡羊补牢”花去的费用不可估量。

近年来,就接二连三出现的因沙井盖缺损造成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事件,广州市政府已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但由于沙井盖分属不同“婆家”,管理起来难度极大。

同时,地铁建设的提速,也让供水、供气、通讯管网设施被破坏的案例直线上升。从全国范围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施工而引发的管网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之多。

2011年5月5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刘莲香收到市建委的书面答复,表示“共同沟”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确实有显著的优点,但目前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法规缺位等因素,在广州推广建设“共同沟”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012年1月广东“两会”期间,广州市规划局也就政协委员温良的提案作出答复,表示“共同沟”的规划建设一次性投资大、回报低,单靠政府出资难以为继。广州市建委指出,由于各类管线的主管单位不同,管线运营安全级别不同,维护管理的要求及方式也不同,统一管理难度很大。

虽然障碍重重,但早在2004年,广州大学城就率先建成启用全省第一个“共同沟”,随后在联邦快递广州基地、市疾病控制中心周边道路、亚运城等地下也铺设了不同规模的“共同沟”。广州市建委答复认为,已建成运营的“共同沟”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体现显著的优点,但由于管理体制、法规缺位等因素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其中,投融资难度大、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难度大等是主要原因。广州市建委表示,建设“共同沟”的一次性投资非常庞大,且各管线单位如何分摊费用问题比较复杂。各类管线单位要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利益,很难承担如此巨大的投资费用,拿供水企业举例,由于长期处于保本微利经营,且供水管线占用地下空间较大,无法承担巨大的分摊费用。其次,目前建设“共同沟”仍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在安排各类管线进入综合管沟时,不可能按照各类管线单独的技术标准进行建设,特别是燃气及热力管道的安全运营要求较高,往往需按照此类管线性质建立独立管廊。

在对温良提案的答复中,广州市规划局表示,在目前仅有政府一家出资建设“共同沟”的情况下,可以先在新建城区的重要区域(如火车南站核心区等)试点。$nextpage$

上海的做法是借鉴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当地面无法满足发展时,很多城市就会将目光投入地下。以上海为例,目前又增加了一个“第一”,那就是“中国第一地下之城”。数据显示,在这座繁华都市的地下,开发面积已经达到了5000万平方米,居全国之首,而其地铁网络也以426公里的规模,排名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一般国外达到这种规模最起码是需要50年。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的束昱教授提出了上海的地下空间发展大概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之前的人民防空工程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1990年到2002年,上海的地铁从探索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关键是带动了地铁的沿线地下空间开发;第三阶段,世博的筹办阶段,2003年到2010年,这个时期上海的建设是地下空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时期;第四阶段,世博会以后,进入“十二五”开始,上海的几个新城都编制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在功能上面突出交通、突出市政。

由于求速度,那么就要大开挖,肯定会影响城市的交通环境和城市的居住生活,甚至在建设过程当中还会发生一些工程事故。这是负面影响。上海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了争论,上海要不要这样快速的发展。

目前上海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以应对地下空间开发导致的种种管理难题。

200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就颁布了《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试行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和设施的物权要进行登记,这个就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关于地下空间权属管理的一个地方性的归纳。2006年,它还创建了一个地下空间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组成一个共同议事的平台,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日常的事务,承担着各自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管理相关的职能。

束昱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大城市地下城市的开发,速度是超常的。因为建设在超常规地发展,我们要赶超、要补课,特别是地铁的建设加速了城市沿线,车站地区高强度开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的住宅建筑的建设加速了地下车库的建设。

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对重要的地下空间开发,从风险管理预控、现场检测、远程监控,来控制建设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控,但是在一些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这种现场的监控、风险的管控,这方面的力度还不强。

束教授认为,从目前国家的现有技术来说,在浅层(15米以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方面的技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现场管理。因为现场管理涉及到安全、风险的管控,如果风险没有很好的管控,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编辑组稿/堇钰)

 

他山之石

看过动画片《忍者神龟》的人,一定对纽约那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记忆深刻。实际上,人类很早就盯上了城市丰富的地下空间,并且逐渐加以开发利用。雨果曾在《悲惨世界》里写道:“人类历史反映在下水道的沿革与变迁中……”

德国:地下管道系统产权归国有,大量使用信息管理技术

德国解决路面“开膛破肚”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城市主干道一次性挖掘共用市政管廊,管廊内包括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给水和燃气管道等,设立专门入口,供维修人员出入。

共用管廊的建设主要依靠先进的地下掘进技术以及高效的防渗材料,如泥水平衡盾构技术和各种可灌性好、凝固时间可调节的浆材。更重要的是,德国在建设共用管廊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包括三维显示资料、先期数值仿真、三维动态管理等,这些信息资料不仅在建设中有用,对以后的维修等也很有用。

德国地下空间研究学家罗森贝格说,在老城区,共用管廊的建设有一定难度,但这不应该成为开挖道路的一个借口。实际上,利用岩土钻掘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在不开挖地表的条件下进行地下管道铺设、更换或修复。

此外,德国各城市都成立了由城市规划专家、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及市民等组成的“公共工程部”,统一负责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所有工程的规划方案,必须包括有线电视、水、电力、煤气和电话等地下管道的已有分布情况和拟建情况,同时还要求做好与周边管道的衔接。对于较大工程,还必须经议会审议。议会审议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只有经过听证会同意,工程才能被审批通过。

为弥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投资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线都由多家企业参股共同经营。投资企业对所建的地下管道及设施享有一定年限的管理权和收益权。若投资企业自身资金有困难,政府可引导社会资金、企业和个人闲资积极投入。不过,地下管道系统的产权必须归国有,既有利于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又可避免地下资源的流失或重复建设。

法国:巴黎下水道1300人清扫,100多年历史仍不怕大雨

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基本是顺着城市道路修建的,也就是说,每条道路下面都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排水沟。巴黎下水道的规模远比地铁浩大,密如蛛网的排水道总长为2347公里,平均每50米就有一个下水口,整个系统有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城市污水。同时,巴黎市民饮用水的50%是通过地下管道输入的。

近年来,巴黎市政府积极采用新技术,包括虹吸管、高压水柱和处理砂石的专业卡车等,同时大量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定期观察地下水管道状况,追踪是否达到需要清除的程度。每年固定对各段管道作两次检验,并建立数据库,以便在制定管道系统维护政策时加以参考。

在巴黎,总共有1300多名下水道维护工,他们负责清扫坑道,修理管道,寻找迷失在下水道中的人,抢救掉进排水道中的人,也负责灭鼠、监管净化站等工作。工作人员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各类遗失物品。

这样的市政工程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却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任何一条管线发生泄漏、电缆发生短路或其他故障,工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地下进行维修,无需挖开地面、切断交通后再进行处理。

日本:成立专门管理共同沟的部门,把它建成城市地下生命线

根据媒体2010年披露的数据,日本已有80多个城市建成共同沟,总长达1000多公里。1968年建成的东京银座支线共同沟,不仅收容了电力、电信电缆、上下水、燃气管道,而且收容了交通信号灯及路灯的电缆。

为推动共同沟建设,1963年,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设置共同沟特别措施法”。但初期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设置共同沟牵涉到众多管线单位,难以达成共识。1991年,日本成立了专门管理共同沟的部门,负责推动共同沟的建设,并在数十年中对相关法律作了数次修订。

对日本共同沟有着深入研究的同济大学教授束昱说,在日本,共同沟被认为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运营都由市建设局统一负责,建设成本也主要由政府承担,管线单位只对原管线的直埋费用出资。共同沟建成后,政府分担一半以上的管理维护费用,其余部分由各入沟管线单位分摊。

1995年7.3级的阪神大地震,还让人们认识到共同沟的防震作用。

大地震将日本神户市部分地区变成废墟,水电断绝,房屋倒塌,生活基础设施损失殆尽。但人们发现,面对如此强烈的地震,神户的共同沟仅有个别地方出现水泥表皮剥落和开裂现象,整体结构完好。因此,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札幌等大城市都开始大力兴建共同沟。

日本东京都政府专门实施了一项规模宏大的计划,在市区各主要干道的地下开凿隧道,专门埋设包括电话线、燃气管线和水管等重要民生设施在内的“地下生命线”。这样,即使东京遭到大地震侵袭,仍能保证城市运转。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