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奥运与政治:剪不断 理还乱

yangguangbaodao 2012-09-05 12:32:43 ■ 李鸿文 总第131期 放大 缩小

 

2012年8月12日,国际奥委会与伦敦奥组委举行闭幕发布会(CFP)

韩国足球运动员赛后手举独岛标语遭调查(CFP)

“奥运与政治无关”、“体育让政治走开”,每逢体育比赛,不仅是奥运会,还包括世界杯、欧洲杯这样的足球盛会,总会有人发出类似的呼吁。“政治”这个词,在这里成为不受欢迎的“闯入者”、“搅局者”,人们不仅担心强势的政治对体育比赛的扭曲、异化,更不屑肮脏的政治败坏纯净的体育的兴致。

体育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纯净,不然,如何理解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作弊、违规和裁判员的偏袒,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服用兴奋剂事件;政治也不总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肮脏。政治是众人之事,也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区别在于,一种是尊重人性、人权的民主政治,一种是扼杀人性的专制政治。

“不可能没有政治”

“历史告诉我们,奥林匹克运动中始终存在着政治,不可能没有政治!”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这句话,总是被反复引用,用来说明奥运会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关系。

说到历史,公元前776年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希腊人通过举办体育比赛,暂时平息纷争,休养生息;后来,波斯大军兵临城下,又借此振奋精神,英勇抵抗。古代奥运会在罗马帝国时期出现衰落之兆,但罗马帝国的尼禄皇帝则是奥运会的铁杆发烧友,这位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远赴希腊亲临奥运会,其过分厚爱之举引起罗马人的不满。让后世史家稍感安慰的是,但凡利用奥运会赤裸裸宣示“强大”、“繁荣”、“富强”,宣示专制政体“优势”的暴君,最后都没落得好下场。尼禄死于非命,希特勒走向末日。

顾拜旦先生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亲自设计了带有五环标志的奥林匹克旗,并将升国旗和奏国歌仪式化,通过这种崇高感的仪式,强化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理念:体育比战争更能承载国家意识,更能寄托民族情感,也更能促进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伦敦奥运会给人的印象是纷扰喧闹,可能很多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英国人实现了让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代表团都有女运动员参赛的目标。这是了不起的创举,也是奥运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科威特、阿联酋、阿曼、沙特、卡塔尔、巴林等极端保守的海湾君主国,还有东亚的文莱,都先后派女运动员参加伦敦奥运会,人类第一次不再为有代表团排斥女性而感到遗憾。

别让魔鬼参与游戏

体育满足人类游戏的天性,既吸引天使,也招惹魔鬼。当体育被魔鬼把持,体育中的政治就是肮脏政治、邪恶政治,其中的典型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

独裁者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除了暴力机器的枪杆子,还有麻醉人民的笔杆子。所以,从古到今的独裁者都高度重视思想宣传,都会将每一个公共场域当成思想斗争的战场。纳粹举办的柏林奥运会恢复古代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仪式,将纳粹与雅利安人的英勇形象巧妙嫁接,通过火炬传递,将这一杂交的思想成果深入人心,传遍大街小巷。为了给法西斯德国涂抹一层和平的外表,他们印了成吨宣传纳粹德国“繁荣与昌盛”的材料,分发给各国代表团。

此外,为给世人营造一个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的国家形象,所有的专制者都不惜民脂民膏,大把大把地洒钱。纳粹德国不仅耗费巨额资金建造比赛场馆,还将奥运村里的140栋住宅以德国城市命名,运动员宿舍装修精美,奥运村里的食堂从凌晨五点一直营业到二十四点,保证所有运动员“一天能吃五顿饭”。柏林奥运会沦为纳粹的宣传工具,为德国法西斯粉饰和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年后,法西斯德国开动战争机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1954年庆祝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不得不为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并发表公报,认为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了这届奥运会,产生了可悲的后果。

柏林奥运会成为一个转折点,从此,总有一些政客从纳粹那里获得“灵感”,为达到目的而操纵奥运会。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

一些运动员也将奥运会当成表达政治诉求的舞台。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200米赛跑金牌得主托米•史密斯在颁奖台上提倡改善黑人处境,就被取消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两次获得柔道世界冠军的伊朗运动员阿拉什,因为不愿意与以色列选手同台对垒,宣布退出了当届的奥运会。

纳粹的“创举”,还被恐怖分子所学习。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就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慕尼黑大血案”。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百年奥林匹克公园被炸弹击中,造成两人死亡,111人受伤。

无法逃避的政治

有人性的政治,就有反人性的政治,奥运会不可避免地夹在两种政治之间。伦敦奥运会闭幕已有时日,但它的政治生命并没有结束。

韩国《朝鲜日报》8月20日报道,15名来自喀麦隆、厄立特里亚、刚果和苏丹等国的运动员选择“叛逃”脱队,打算留在英国进行避难申请,这其中包括厄立特里亚的奥运会开幕式旗手。这些运动员选择庇护的原因,大都是无法忍受本国政府的独裁统治。

实质上,伦敦奥运会在开赛前就充斥了政治元素。

今年恰逢1972年“慕尼黑惨案”40周年,以色列政府要求伦敦奥运会开幕时举行1分钟的默哀,以纪念惨案中丧生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但这个要求遭到国际奥委会的拒绝。此外,英阿两国因马岛战争结下梁子,阿根廷奥运宣传片就涉及到了这一主题。对于这部有争议的奥运会宣传片,国际奥委会表示遗憾,重申奥运比赛不该成为政治话题的平台。

开赛后的“意外”更是层出不穷。奥运会男足韩国和日本为争夺铜牌进行三、四名决赛,韩国队中场球员朴钟佑比赛后突然举起了一块“独岛是我们的领土”的纸板标语,日本代表团随即向国际奥委会发出抗议信,国际奥委会给出的回答是,因为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的相关规定,朴钟佑将不能出现在奥运足球铜牌颁奖仪式上。

国际奥委会宪章规定,运动员不得在任何奥运比赛地点进行任何形式的示威,或与政治、宗教或种族有关的宣传活动;奥运会是运动员间进行个人及团队之竞赛,而非国家间的竞赛。作为中场球员的朴钟佑,在国际政治的赛场担当前锋角色,勇闯“禁区”冲撞底线,显然是有备而来。

运动员类似的举动不仅考验奥运会,也给我们带来思维上的困惑。站在体育竞技的角度,这是一次明显违规,理应罚“红牌”驱逐离场;可是,运动员的举动回到本国即便不受到官方台面上的表彰,至少在台面下受到鼓励,在民间更受到崇拜。有时,“英勇”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更像是一笔经过精算后的买卖,奥委会明知其得利讨巧,也无可奈何。

当然,有些政治本来是事故,只是人们的解读给它赋予了政治的含义。比如,朝鲜女足在与哥伦比亚队的预赛中,举办方将韩国国旗误当朝鲜国旗,引发罢赛抗议,组织者赛后向朝鲜代表团道歉。别以为这是故意所为,英国人不讲政治、不懂政治也让自己成为“受害者”。英国国奥队在电子邮件中称英国女足为“英格兰队”,这在某些国家是天大的政治事件,自以为必然引起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人的愤慨和抗议,可人家都知根知底,一笑了之。

可怕的是魔鬼玩政治

政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独裁、专制及恐怖主义的魔鬼玩政治。所以,国际奥委会给奥运政治定出了底线,比如强调奥运会的独立性,反对种族歧视,强调比赛规则公正透明,增进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等。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奥运会的独立性经常受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愫的冲击。有些是故意而为,比如韩国运动员的举动;有些是无意为之而人为夸大。

伦敦奥运会上,从叶诗文被质疑,到羽毛球队消极比赛,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时金牌“得而复失”,和韩国、朝鲜一样,中国在国际赛场上也是不断制造“政治”话题的国家之一。

与四年前不一样的是,大多数国人已走出了过去狭隘的认识误区,更愿意认同国际规则和世界文明的法则。在出现这些事件时,尽管也有《环球时报》这样的媒体仍一如继往地放大“西方的傲慢”和“反华阴谋”,但主流媒体已表现出克制和理性。比如羽毛球消极比赛之后,新华社就发表措辞严厉的评论文章提出严肃批评;叶诗文事件后,《中国青年报》发文呼吁“少一些受迫害心理”,这些都是理性的声音。

央视承担了大量的奥运会转播、解说工作。央视解说员除了解说比赛,同时也是政治评论员。本届奥运会时,央视的解说呈现出分裂的痕迹,有些解说员中规中矩解说比赛,有些则还是按过去的模式:在中国代表团顺风顺水高歌猛进时,高扬大国风范。可只要遇到些许挫折或者“不公”,就摆出一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臭脸,但因为技术含量太低,往往不经意间沦为网络笑柄。比如,一方面攻击西方媒体污蔑中国,一方面又采用西方媒体为中国辩护的评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这些解说员的姿态,要么是仰视,要么是俯视,就是没学习平视。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看对手,看外国同行,也是在用平等的眼光看自己。

别用金牌遮羞

奥运会四年一度,嘉年华之后,生活归于平淡,可政治的话题还将持续发酵。在写作本文时,我看到深圳一家媒体的体育报道,版名用的是“对照”,同样是在奥运会时“消极比赛”,韩国羽协重罚该国运动员和教练员,中国羽毛球队在东莞获得东莞市政府870万元的奖励。而当时言之凿凿表态要给国人一个交待的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满面春风亮相,根本不提交待的事。

用金牌说话,用金牌遮羞,这就是举国体制的精髓。

对此,《财经》杂志在《透视奥运话语政治》的社论文章作出了精辟的评价,不再赘述。

我只想补充几个事例:一是新华社报道,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明确表示,尽管俄罗斯可能首次跌出奥运奖牌榜前三名,但绝对不会因为奥运成绩不佳重回苏联体育举国体制;二是韩国媒体《Dailian》发表《中国体育永远也赢不了美国》一文,说拿到再多金牌算不上体育强国,更难成为文化强国。单纯靠举国体制这种被动的方式去刺激体育的发展必然会碰到瓶颈。因为这种制度扼杀掉了运动员的个性与创造力;三是《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对中韩两国对待羽毛球事件的不同态度给予了精彩评述:宽容不等于偏袒溺爱,标准模糊,弹性执法,助长的是成王败寇的功利心,带来的是荣辱不明、是非不分。中国体育当是非分明,为人为政当引以为戒。

(作者为《晶报》评论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