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为奥巴马当义工

yangguangjujiao 2012-08-16 18:13:15 ■ 曲一鸣 总第130期 放大 缩小

 

“打酱油”

今天是加入奥巴马在俄亥俄州竞选办公室的第一天。俄亥俄州是最有名的“摇摆州”,人口组成复杂,既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在北方也有制造业的重镇,如托莱多和克利夫兰。在2001和2004年的两次总统大选中俄亥俄选民都将选票投给了共和党人小布什,而在2008年的大选中,民主党人奥巴马出人意料地拿下了俄亥俄州。

在历次“驴象之战”中,两名总统候选人在俄亥俄州的得票都非常接近:2000年,戈尔的得票率为46.4%,小布什的得票率为50%;2004年,克里48.7%,小布什50.8%;2008年,奥巴马51.2%,麦凯恩47.2%。据预测,今年在俄亥俄州的“驴象大战”也将是一场非常激烈和结果非常接近的战役。俄亥俄州不仅是著名的摇摆州,还是预示大选结果的“晴雨表”。自1948年以来,凡是拿下该州的候选人最终都当上了总统,除了1960年尼克松在与肯尼迪的较量中获胜。为了连任成功,奥巴马将此次选举的第一个集会舞台设在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向俄亥俄人以及全美国人表明自己“forward”(变革)的决心。

第一天“上班”遇到了在奥巴马俄亥俄州竞选办公室工作的人,他们大都很年轻,年龄大致与我相仿。就是这样一个个充满激情的俊男靓女组成了美国最为庞大的草根阶层。一开始的我绝对是“打酱油”,虽然在大学选修过美国政治课,但是对于这种大规模调动民众的竞争性政治机制从未有过任何感性认识,对于扫街(canvass)、游说(lobby)、电话库(phone bank)等字眼的印象仅存在于政治学文献的概念描述中。我的问题让这些从小在竞选政治中耳濡目染长大的员工着实无奈,只好用“聊以自慰”的口吻告诉我:“嗯,还好我们有培训环节。”打酱油的我只好安慰他们道:“不着急,边干边学吧。”

第一项任务是为两天后的竞选办公室开张举办造势“派对”。主管塞给了我一个写字板和一支笔,外加数百张传单后将我“推”出了门,悲壮的我迈向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硝烟战场”。在校园的中心“椭圆地”已经有同事设好了活动帐篷,可是,从他们的反馈来看,结果不容乐观,两个人的写字板上空空如也,尚未有人报到参加“派对”。随后,我将战场转移到了街头,当起了发传单的“小贩”,并且还要当街“叫卖”。一个人的街头,操着对美国政治领悟的“三脚猫”功夫,向美国人推销游说,还真是有些底气不足。既来之则安之,已经站在了人海茫茫,就“赶着鸭子上架”吧。

微笑着将传单递出,无论收到的回馈是冷漠地挥手,还是坚定地答复:“没有任何兴趣”,我依然笑着道一句:“Thank you!”学会接受拒绝是一门重要的人生哲学。更何况,对方拒绝的又非我本人,而是大名鼎鼎的奥巴马,如此想来,竟也会做到“不以物喜,荣辱不惊”。

工作第一天的感受如下:

有色人种对于奥巴马的热情较高,但因为工作的不固定性(长时间的工作同时往往意味着工资的低廉)而无法抽出时间来参加竞选活动。

白种人很淡漠,有的直接说不感兴趣,并将传单当面退给了我,有的接到传单扫了一眼后,径直走向了垃圾桶。

政治,虽然从整体上看是定纷止争的手段,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但是微观上分歧一定存在,在分歧中收获认同的最大化,在拒绝中重生,是政治的合法合理性渠道。

“小贩”培养计划

正式“上班”的第二天,涉及的工作涵盖了建立选民数据库、街头宣传、电话游说三个方面。

一进入办公室,主管就把我叫过去进行培训,让我这个“酱油瓶”藏身不得。美国的选民数据库相当完善,更新及时,内容涉及了该选民投出的所有选票信息以及参与的与选举有关的活动。数据来源既有投票时作出的统计,也有街头拉票宣传时进行的问卷调查,甚至还包括了收到Email后做出的链接点击。例如,今天,我所录入的项目就是和此次办公室开张有关,根据我们昨天街头采集到的信息,我在数据库中先搜索决定要参加此次“派对”的人员档案,如果此人正好在数据库中,那么在活动一项中为其设置上“计划参加派对”一栏,如果此人不在数据库中,则需要将其录入,然后再创建活动。有了这样一个名目繁杂的数据库,竞选办公室就可以有计划的联系选民,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游说。

在培训过程中,发生了一个蛮值得回味的小插曲。两个男生进入了办公室,其中一个一言不发,另一个摆出一副“大哥”的样子。问清楚来意,才知道,那个一言不发的男生J是因为犯了法,被判做8小时的社区服务。于是他的室友,这个曾在2008年为奥巴马竞选做过实习生的“大哥大”,将其“擒”到了这里。主管很通融地接受了J,而且很正常地给他安排了各种活计,从拖地开始,到整理纸箱,这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倒是做得相当认真,每一项完成后,都会很殷勤地问,接下来我再做什么?从最初级的拖地,到我街头宣传回来时,他正代表奥巴马竞选阵营打电话给选民,认真换来了信任。提到这个小环节,是因为让我感到意外,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选举,可以不计前嫌地任用有前科的“罪人”,这是否是一种美国民主下的宽容体现呢?

录完数据后,又一次踏上了街头宣传的“战场”。走在校园里,打量着一张张面孔,评估着谁会对自己说不,谁又会在确定参加派对的表格上签下大名。谁料,自己出师未捷,碰上了一个调查记者出身的“劲敌”,结果我成为了被采访的对象,话语权竟完全被他所把握。不过,既然身为“小贩”,就要学会精打细算,回答他“我为什么加入奥巴马竞选阵营”这个问题是附带条件的——他必须在我的表格上签名。他的问题其实很客观,在两大阵营都接受政治献金的今天,究竟哪一方更可信呢?当美国民众在被问及为何支持某一候选人时,究竟有多少是在对该候选人的政策分析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呢?我的答案,讲到了奥巴马对于中产阶级的支持,对于医疗保险的普及,对于学生债务的减免,当然所有的政策都不可避免受利益驱动,但是在当前定纷止争的政治中,总要就结果的最优化做出一个选择或者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于己的话,“支持”谈不上,但是奥巴马的再任,相比较罗姆尼,可以保障中美关系朝着一个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自己关心的真切所在。不过,这是后话,无法与其言。

这一次的造势活动,让自己体会到,很多美国的年轻人并没有思考政治的兴趣,对于选举的热情不高。当问及他们如何定位自己的党派时,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犹豫不决,最终将自己归入“中间选民”的道路。诚然,当面对着高达8%的失业率,当承担着债台高筑的大学教育,当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之时,解决温饱是燃眉之急,谁会有心思来研究政府政策和党派之争呢?

“宣传”了三个小时,只有五人在参加“派对”的名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而其中有四人是非洲裔美国人。当自己向这个群体提问,是否对于奥巴马的连任感兴趣时,给出的绝大数答案都是肯定的,而且除了时间冲突外,对方一般不会拒绝在名单上签名,从中可以看到奥巴马在非洲裔美国人中不可撼摇的感召力,“种族身份”与政治是无法分离的。无论是在以“民主自夸”的美国,标榜斯拉夫民族文明的前苏联,还是在人类悲剧发生的卢旺达和苏丹,“族群认同”是分歧的一个根源。

回到了竞选办公室,将新收集的信息录入数据库后,我开始给选民们打电话,实为打听是否参加明天的“派对”,其实是为了给对方留下聆听其声音,关心其关切的印象。在我拨出的号码中,大部分的选民都是设置了留言功能,而接电话的选民都表示会来出席。当然从其他同事的反应中,也存在着计划冲突而不能成行的情况。

一天的工作繁杂而充实,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小贩培养计划”正在进行中。

“Fired up, ready to go!”

“Fired up, ready to go!”斗志昂扬,奋勇向前——奥巴马2008年竞选口号。

在奥巴马竞选阵营工作,自己就是一个组织者。因而,自我动员能力相当重要。在一个快速的办公环境中,稍稍懈怠就会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可是想要时刻让自己的每一个细胞活跃起来,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身为唯一的一个外国人,如果只是以一个“看热闹”的心态做事,就会很辛苦,因为立论就是错误的——将自己排除在了组织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之外。因而,尽管“选出来的总统不是我的总统”,我依然要在奥巴马和罗姆尼之间做出抉择。当今天我在白纸板上写下“我支持奥巴马因为我相信他会给世界带来和平”时,内心的价值感可算是有了一点儿归属。

白天一天的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为了晚上的竞选办公室开张“派对”做宣传。经过数天的宣传造势,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派对”,今天宣传中表示感兴趣的人数已经大大不如从前。目前,大致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神态就能判断出此人是否会耐心听完我的游说,于是自己也会在判断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打断对方匆匆的步履。今天一起工作的同事是一个叫Michael的男生,当我提到见过他在奥巴马集会上演讲时的照片,他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身为同性恋,我为奥巴马支持同性婚姻的政策感到骄傲,我不再担心自己会受到异样的目光。”第一次有人这么直白地向我吐露性别取向,还真是不知如何应对是好,只能一时无语地听着。这就是传说中的文化震撼吧。

在外面奔波了整整一天,晚上的“派对”无论如何都是立不住脚了。本来觉得自己一定会在人群中晕倒,可是真正到了那种环境,人竟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这还真中了那句亚里士多德的至理名言“天生的政治动物”。我的角色是站在大家报道的地方,引导他们为参与此次活动写下心得。“你为什么参加这次竞选”?问出问题后,很多人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思考,然后我就要顺水推舟地引导对方,“嗯,讲得不错。这么说你对奥巴马的医保政策最有兴趣?”“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平等’二字阐述你的追求呢?”

这项工作于我简直是恰到好处,得以和每个参与竞选的人进行交流,然后得以从中对美国的公众意见有所洞悉。第一个走向我的是一个非常帅的大男孩,本来我是要伸出右手进行自我介绍:“你好,我是艾米。”话还没有出口,男孩就先冲我笑了,“你好,艾米!”我呆若木鸡地回想我们究竟曾在哪里见过,这三天里遇人无数,脑袋里不曾留下任何印象,当时是相当的一个窘迫。还好,男孩没有计较,依然笑脸相迎地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在“派对”结束时我才意识到,这不是有一天我曾带过的志愿者吗?很诚恳地向对方表明歉意,他笑着说,“呵呵,没关系,这只会让我哭泣一段时间而已。”作为他的上司,竟然敢开我的玩笑,这也是美国文化之一吧。这里的工作,非常强调团队的力量,大家之间没有领导和被领导一说,最终的目的就是作为一个团队,完成组织的目标。

而我今天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开了上司的一个玩笑。一个看起来非常有精神的小伙子朝我走来,我迎了上去,给了他一个有力的握手,瞅了一眼名牌上的签名:“你好,格雷格,我是艾米。见到你很高兴。”这个家伙,比我还斗志昂扬,眼睛一亮,“艾米,见到你也很高兴。”然后我又提出了经典问题,为什么来参加此次“派对”。对方被我这一问,愣住了,然后我又相当耐心地给他解释,是奥巴马的哪项政策把他带到了这里。这个家伙被我一问,更是愣住了。“不忍心”看他这样愣着,我又循循善诱地说:“例如,对于中产阶级的支持;例如奥巴马医保;例如降低学生债务?”此人被我这一“提点”,一副“醍醐灌顶”的表情,一把接过我递去的白纸,开始了奋笔疾书。和他分手说“再见”后,就真的不见了人影。最后,在此次“派对”的压轴演讲开始前,我的上司说“下面请大家热烈欢迎奥巴马俄亥俄州竞选办公室总监格雷格出场”,在万分期待下,才发现此格雷格不正是被我“教育过”的格雷格嘛。当时的我还问,“为什么要出席这次‘派对’”,被我问的窘迫样子也就不难理解啦。这位大哥,还真是幽默,临走时还不忘和我打招呼,“艾米,谢谢让我写下感言”。

今夜,来了满满一屋子的人,从学生到中年人到老年人,从白肤色到黄肤色到黑肤色。面对着济济一堂,三天游说的劳累竟也会烟消云散。从美国人的回答来看,很多是由于自己是民主党的一员而支持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大部分都提到了严峻的经济形式,相信再给奥巴马四年可以带领大家走出经济围城,而总监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今天来这里是因为我们的总统相信只要心齐就能变革,让这个国家更好,他已经向我们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然后很调皮地在下面写了“Made in Ohio~”。面对愚蠢的问题,他竟答得相当巧妙。没有说“我到这里是因为我要发表主旨演讲”,而是提到了“变革”。这个词,也是我今晚从美国人口中听到的最频繁的词。是啊,无论是人还是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美国在变,那么我的祖国,你呢?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