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驴象之争”和美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yangguangjujiao 2012-08-16 18:12:08 ■ 罗 昊 总第130期 放大 缩小

 

今年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年,不光民主党现任的奥巴马总统将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角逐下一任总统之位,而且,国会众议院的全部435个席位、参议院的33个席位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两党对此都虎视眈眈,政党机器早已开足马力,加紧宣传造势拉选票。

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虽然其他党派势力一直存在,但却并不形成足以抗衡两大党的第三党,目前的两党制在1850年前后形成并得以稳固,尽管两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不少变化,但由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选举轮流执政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如果我们追溯到美国的建国之初就会发现,其实政党的出现和两党制的确立都是后来的事情,建国者们在1776年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的《宪法》中并没有提及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联邦党人文集的第九和第十章中,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就特别写到了政治派系所可能给国家统一带来的各种威胁。而且华盛顿本人更是强烈反对政党的存在,他在竞选总统和两届任期内就不属于任何一个政党。然而政党在组织选民和社会力量方面所拥有的超凡能力决定了后来的总统选举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于是,美国的第一个政党——联邦党(联邦党人党)就在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和他的竞争对手们(譬如麦迪逊和国务卿杰斐逊)关于联邦政府中央集权的争论背景下出现了。不久之后,麦迪逊和杰斐逊也随之建立了民主共和党。很明显可以看出,美国的政党是在政策分歧和总统选举的压力下出现的。

关键性选举的五个阶段

美国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提出并完善了“关键性选举”和“政治势力重组”理论,将美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以关键性选举为界划分为五个阶段。“关键性选举”在政治学理论中主要指给美国政治权力结构和体系带来巨大变化的全国性选举,这种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整个国家的政策议题、党派领导人、党派选民构成、普选权和政党体系的各个方面的转变上。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初期政党开始出现到1828年民主共和党分裂和杰克逊当选总统为止。在这个阶段,主要以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争锋相对为主要特色。以老亚当斯(即第二位美国总统)和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代表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商人、投资者和南方的大地主以及保守的英格兰牧师的利益,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和统一的银行金融体系,同时要求与英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以杰斐逊和麦迪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代表北部自由工商业者、南部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利益,崇尚州的主权和自治,反对中央集权,要求中央政府只负责外交等少数事务,反对政府干涉公民自由。1800年的总统大选是第一次关键性选举,而杰斐逊的当选则标志着政治权力中心由新英格兰向南部转移,当然杰斐逊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崇尚也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而且随着1804年汉密尔顿在与伯尔的决斗中去世和联邦党因反对1812年战争而大失民心,联邦党逐渐消亡。1816年到1824年间,由于联邦党的衰落,民主共和党一党独大,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的“和谐时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从1828年到19世纪中期共和党成立和林肯当选总统为止。1828年随着杰克逊当选总统,由于所持政策主张的不可调和,民主共和党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杰克逊领导的民主党,而另一部分则是由克雷领导的辉格党。杰克逊民主党即现今美国民主党的前身,代表南方新兴的种植园主,主张总统权威高于国会,同时反对以加重税赋为代价的工业现代化;相反,辉格党则代表北部工商业者以及部分南部种植园主的利益,坚持宪法中规定的国会权威高于其他任何部门,同时大力支持工业现代化和经济保护主义。到19世纪中期,随着奴隶制问题的凸显,辉格党,其作为北部工商业者和部分南部种植园主的联盟,再也无法维持其自身的统一,逐渐衰落下去。而同时各种政治势力也面临重组整合。

第三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中期共和党的建立和林肯赢得1860年大选到1896年大选为止。这个时期的国家发展和选举的主要议题就是奴隶制的维持和废除。1854年,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所有反对奴隶制的政治势力联合在一起,建立了共和党;而且在林肯的领导下,共和党在1860年的大选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也带来了整个选民结构和政治势力组合的大变革:解放了的黑人和北部的工商业者成为了共和党最忠实的选民,而南部的白人由于仇恨林肯和他的解放黑奴政策,将共和党定性为“林肯的党”,坚决站在民主党的阵营里,从此出现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所谓“坚固的南方”的局面,即民主党无论是在国会还是州地方都牢牢控制着美国南部的政治权力。这种状况一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主党推动人权运动才出现转变。但是共和党即使丧失了整个南部的白人选民,在整个国家的层面上,仍然维持了长达70年的对总统和国会的控制,直到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联盟的出现才扭转了这种共和党独霸的局面,而民主党也一改在全国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弱势地位。

第四个阶段是从1896年大选到1933年罗斯福新政。这个阶段虽然仍然是相同的两党竞争,而且共和党也仍旧把持着政权,但是共和党再也不能“挥舞带血的衬衣”,以提醒选民记住血腥的奴隶制和南北战争来赢得选举,与此同时,基于经济利益的政治势力分组逐渐改变了支持两党的基础,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成为了两党寻求选民支持的决定性因素。共和党反对政府介入经济发展,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民主党则赞成管制垄断,降低关税,保护劳工利益。当然,在以经济政策为基础的两党竞争中,共和党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而其所倡导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导了美国经济发展几十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经济危机的爆发才正式宣告这种模式的终结。

学者们所总结的政党制度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开始。20世纪30年代,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胡佛领导的共和党在大选中输给了罗斯福的民主党,而且罗斯福后来所施行的政府积极介入经济的政策不光改变了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改变了美国政治的局面,主导了政党制度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及其所倡导的美国式自由主义使代表工人的势力庞大的工会,各种宗教团体(主要是天主教、犹太教和非洲裔美国人宗教)、南部的白人、思想进步的知识阶层和受益于各种补贴和新政政策的底层人民与农民都召集到民主党的旗帜下,成为了主导美国选举和政治的新政联盟。而民主党依靠新政联盟把持白宫,并在国会两院中拥有绝对多数长达30多年。同时,罗斯福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

关于这第五个阶段是否终结以及终结于何时都尚存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阶段的政党体系终结于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也有的学者认为终结于80年代里根上台,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终结于90年代中期共和党重新掌权众议院,还有学者认为这第五个阶段仍没有终结,而且罗斯福新政和民主党的影响仍持续到现在。这种争议主要取决于对于关键性选举的认定。但毫无疑问的是,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罗斯福新政联盟虽然势力庞大,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南部白人仅是因为将共和党认定为“林肯的党”而站在民主党的一方,而他们却极其保守,尤其是在黑人选举权和种族隔离问题上,而联盟中的其他势力普遍比较进步开明,主张种族平等和普选权。由于来自于南部各州的参议员的长期阻挠(Filibuster),所以民主党提出的关于民权和种族平等的法案在国会(参议院)一直无法得到通过。而且即使南部长期为民主党控制,但是在国会的多数提案政策表决时,南部州的民主党议员们普遍和共和党采取相同的立场。这种内部不可调解的矛盾决定了新政联盟后来的命运。60年代初,随着民权运动兴起,民主党内的进步势力在肯尼迪和约翰逊的领导下和民众的压力下,依靠绝对多数在国会中强行通过了民权法案(1964)和选举权法案(1965),正式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给予非洲裔美国人受法律保障的选举和被选举权。而南部白人对此强烈不满,纷纷转换党派归属,将选票投给共和党,失去了南部诸州长达百年之久的共和党重新开始收复南部。同时由于约翰逊主导的越南战争大失民心和尼克松采取了创新的竞选策略,1968年的大选中民主党失去了总统职位,由尼克松领导的共和党上台执政。新政联盟分崩瓦解。但是在国会两院中,民主党依靠民权运动和非洲裔美国人压倒性的支持仍然拥有多数席位。70年代中期,由于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丑闻波及整个共和党,卡特乘势带领民主党东山再起。而到1980年,里根凭借超强的个人魅力和减税经济政策登上了总统宝座,与此同时,凭借所谓的“衣角效应”,共和党第一次收复参议院。不过,六年后,在里根的第二任期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又控制了参众两院。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94年的中期选举,金里奇率领共和党取代民主党成为众议院的多数党,终结了民主党对于众议院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控制。直到2008年大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奥巴马获得总统大选,同时带领民主党控制了参众两院。

政党政治的三个变化

在这长达50多年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来来回回的博弈中,美国政党政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选民结构、意识形态和政党认同三个方面。

首先,经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和社会福利运动,两党所代表的选民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民主党的忠实选民——南部白人,对种族平等的法案强烈不满,同时认为民主党的社会福利政策过分偏袒非洲裔美国人却加重了他们的税收负担,纷纷转投共和党。而刚获选举权的黑人则压倒性地加入民主党阵营。经过政治势力的重组整合,两党选民结构基本定型。民主党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城市,主要包括聚居于城市中的黑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组织能力极强的工会团体。而共和党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农村,主要包括相对保守的北部农民、南部白人和宗教势力。

其次,政党政治的变化也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在20世纪中期,民主党的统治地位主要依靠罗斯福的新政联盟和南部白人的支持。南部白人虽然在选举上是普遍支持民主党,但是他们在意识形态上非常保守,特别是在国会投票时,南部州议员(基本全是民主党人)多和共和党站在一个阵营。所以当时民主党内部意识形态差距比较大,政治斗争多表现为具体政策的差异。但是随着这部分南部白人和议员投向共和党,两个政党内部意识形态趋同,而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差距越来越大。民主党越来越自由,而共和党越来越保守。于是现今美国的政治斗争多表现为政党之间的斗争,即“驴象之争”。

再次,在现今的美国选举中,由于两党内部趋同,互相之间两极分化。经过几十年的变化,民主党逐渐成为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福利社会、种族性别平等、亲工会、对外保护主义、环保等自由主义的代名词;而共和党则成为自由放任经济、低税低福利、宗教影响、亲企业家和创业者、干涉他国事务等保守主义的代名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党认同在选民投票决策中越来越重要,具体政策主张的认同逐渐位居其次。在选举中,某个政党的注册选民往往只将选票投给其所属政党的候选人,鲜有跨越政党的投票。而且选民也不需具体了解候选人的政策主张,只需要了解其所属政党,就能大致了解其施政规划。而且单一意识形态认同越来越关键,譬如同性恋者往往单一地支持民主党的候选人,因为民主党支持同性恋权力,而不管其他方面的政策主张是否契合。

一路走来,美国的政党制度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从最初的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还是后来的杰克逊民主党和辉格党,抑或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制已逐渐成熟和稳固,而政党制度作为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主制度的完善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